作品名称:一抔甘草话沧桑
作 者:王金霞/宁夏科学技术协会、姚平/盐池县职业技术学校
作品简介:甘草是优质饲草,是中草药,也是盐池县的一块金字招牌,1995年盐池县被国务院首批百家中国特色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甘草之乡”。宁夏盐池所产的甘草享誉全国,并因历史源远,名盖西北,故又有“西镇甘草”、“西正草”之称,为宁夏“五宝”之一。她曾主宰过盐池草原的植被,也曾在人们的疯狂掠夺中退出草原。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光辉论断也早已根植人心,人们如呵护生命般爱护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但家乡草原上的野生甘草却依然大面积消失,只在一些角落里零星的生长着,宛如浩瀚夜空中散落的星光,似乎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忘却了那段一味索取的过往。
一抔甘草话沧桑
我的家乡位于宁夏盐池县,地处北纬37°,北接毛乌素沙漠,南靠黄土丘陵,雨量稀少,日光充沛,温寒兼容,土质深厚,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加之父老乡亲们迫切渴望改变生存现状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人们不断的砍伐、开荒、过多的放牧,致使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几乎被破坏殆尽,辽阔的干涸草原慢慢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沙丘,并由远及近,沙丘不断吞噬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甚至一度堆上了人家的屋顶,大有沙逼人退之势。乡亲们的田间地头、屋里灶台到处弥漫着黄沙。“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一句略带调侃的顺口溜精准的概括了彼时家乡的天气。而能让这场风势稍有缓和的日子便是仲夏至初秋这两三个月里了,因为此时雨水渐多,草原上甘草秧如麦浪般迅速绿了大地。
甘草,属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由地面的茎叶和生长于地下的根两部分构成。其茎叶部分(俗称甘草秧)是牲畜们尤其是羊的优质饲草,驰名全国的盐池滩羊肉质鲜美与啃食甘草秧有着莫大的关系。从春天甘草秧苗偷偷探出了头到冰封大地甘草秧彻底干枯,一直都是羊儿们的主要饲草之一,尤其是在夏末初秋的日子里,羊儿行走在齐肚的墨绿的甘草秧中,绿了腿子,也绿了滚圆的肚子。而每当白露一过,经过霜冻的甘草秧更是成为乡亲们抢夺的目标,尤其是开镰的第一天,大家披星戴月,全家男女老少齐出动,冲向早就踩好的点,用镰刀收割一片片甘草秧,然后装车,拉回家晾晒干以后,垛在草圈里成为羊儿冬天主要的草料。
甘草的主根可长达五、六尺,因含有丰富的糖分,味甚甘,故得名“甘草”。据测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多在百分之十左右,还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种成分。由于甘草酸的甜度高于蔗糖五十倍,甘草真是名副其实的“甜草”。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甘草一度成为甜品的替代品,小孩子们咀嚼着甜甜的甘草,嘴角流淌着黄黄的甘草汁,虽然面临着大人们的声声责骂但依然一脸的满足。
同时甘草还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草药。小时候,每当家人中谁有咳嗽、发烧、头痛等感冒症状,熬制的滚烫的甘草水是去病必备的佳品,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正是如此这般的代代相传的渗透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之上乘。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本草纲目》中记载,甘草,又叫蜜甘、蜜草、美草、草、通灵、国老。气味(根)甘、平、无毒。所以说甘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性情温和。既能调和诸药,又有补气和中、泻火解毒、强健筋骨等作用。
甘草的根部主要有三种情形,一种是甘草秧直接连接的一个主根,有大拇指粗细,直扎地下,俗称“榔头”;另一种是主根下去以后会有几乎平行于地面的一些分支,俗称“串”,要比榔头细许多,有的串会在某个地方接出榔头来;还有一种是主要生长在沙丘边缘,比榔头细一点,比串略粗,直上直下,俗称“栽子”。
盐池所产的甘草因其具有皮细、色红、粘性足、味纯甜的特点而享誉全国,并因历史源远,名盖西北,故又有“西镇甘草”、“西正草”之称,为宁夏“五宝”之一。而宁夏盐池县更是号称“甘草之乡”。人们用上等甘草为原料制成甘草膏,在医药、工业、食品等领域广泛使用。
如果说盐池是甘草之乡,那么我的老家无疑就是甘草生长的核心区了。曾几何时,乡亲们迫于生活的压力,每年在农闲的春秋两季都要挖甘草,以换取平常日子里必需的油盐酱醋。但那时的人们只挖“榔头”、粗一点的“栽子”和“串”,从来不挖细的甘草,乡亲们太知道甘草对于大家的重要性了。但是后来,由于甘草价格的疯涨,家乡的甘草经历了一场浩劫,人们开始疯狂采挖,无论粗细。加之人工甘草的种植,人们更是连续多年在甘草种子成熟以后进行采摘。由于连续不断地采挖及对种子的采摘,加上无节制的过度的放牧,家乡的沙化日益严重,为了防风固沙乡亲们纷纷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退耕还林还草,在草原上耕种了大面积的牛筋条,并飞播了花棒等防风固沙的物种,从此以后,“一年一场风”的日子已经成为一段历史。
如今,在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的引领之下,乡亲们早已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光辉论断也早已根植人心,人们如呵护生命般爱护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但家乡草原上的野生甘草却依然大面积消失,只在一些角落里零星的生长着,宛如浩瀚夜空中散落的星光,似乎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忘却了那段一味索取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