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 银川唐徕回民中学 2021级 邓小萌 省级一等奖
指导教师:张西娟
丰子恺曾说:“在中国,人人都能拿个嗑瓜子博士。”但,这颗小小的瓜子却有近千年的历史。我们磕的不是瓜子,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北宋:瓜子在史料中首次亮相
首先向日葵这种作物,明朝晚期才从欧洲引过来,而且还是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存在。但是据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在当时的幽州,确实有一种叫做“瓜子”的土产存在。这个瓜子,就来自当时水果界的当红——西瓜。相传,宋朝出使金国的使臣,就从当地带回了一些西瓜,随后西瓜就在中原风靡起来。为了方便吃瓜,人们就把西瓜籽先挖出来,随便丢进锅里炒了炒,没想到——还不错!
从此,西瓜子就在瓜子界称霸近千年。那时,还广泛流传着一首《岁时歌》:“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
明朝:瓜子出现花式吃法
虽说嗑瓜子最早起源于宋朝,但真正成为一种日常消遣,还是在明朝以后。所谓“文学源于生活”,在明朝市井生活实录——《金瓶梅》中,家长里短、钩心斗角,都在咔咔咔地嗑瓜子声中徐徐展开……
潘金莲一出场就是站在门帘下嗑瓜子,故意露出自己的一对小金莲,引得一群男人整日在她门前聚集。她的瓜子,用来等待,用来打发时间,也用来和西门庆打情骂俏;而书中的其他女性,譬如郑爱月、宋蕙莲,也将自己的情话、嚣张全都体现在一颗小小的瓜子上。不仅如此,瓜子还成了送礼的上品。贲四嫂与西门庆偷情,事后又害怕被西门庆的老婆们知道难为自己。这时,西门庆的贴身小厮就给她出主意,让她送一盒瓜子给她们,当做赔礼,消灾解难。
除了简单地磕之外,瓜子的各大花式吃法也纷纷被解锁。梅桂泼卤瓜仁茶、瓜仁栗丝盐笋芝麻玫瑰茶……而且,这些各式各样的茶饮还都只是搭配瓜子的基本款,其中最奇葩的当属瓜仁拌饭。西门庆设宴招待安郎中时,就给他准备了用砂糖、榛松、瓜仁拌的米饭。
清朝:壕出天际的金瓜子
而在清中后期,瓜子是商业中的重头,仅锦州的海口税务,瓜子所占的份额就极高,可以说是独自撑起了朝廷税收的一片天。
不过,那时街上的炒瓜子都是一个味,吃久了难免腻味。一些聪明的商家发现了这个商机,为了提高自己瓜子的销量,还自主创新研发了檀香瓜子、酱油瓜子……这些口味瓜子有多受欢迎?几乎一上市就被哄抢一空,供不应求。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古伯察都忍不住吐槽:“我觉得自己像来到了一个啮齿动物王国,这里的很多中国人,他们降生到人间似乎只是为了来嗑瓜子的。”
不过,民间的瓜子花样再多,还是不如皇帝会玩。清朝皇帝的口袋里经常揣着满满的金瓜子,方便携带不说,高兴了还能马上抓一把赏人。当时,金在瓜子只有王公贵族们才有权力使用,别的人,若是没个拿得出手的功劳,根本不可能得到。据说康雍两朝老臣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得到的金瓜子足足有一罐多,可见他在皇帝心中的分量。
民国:把瓜子吃出优雅风
瓜子虽然好吃,但一旦嗑起来,弄得一地瓜子壳不说,唾沫星子还满天飞,一点也不优雅。嘴馋又想保持风度,怎么办呢?瓜子钳就应运而生了。
这个精致小巧的瓜子钳,大多用黄铜制作而成。瓜子钳形状如剪刀,两侧还各有半月形缺口两三个,适合大小不等的瓜子放入。将瓜子放进孔中,稍微用点力就夹开了。
瓜子这种东西,一旦磕上就停不下来,这样强的魅力,直接吸引了一大批文人。鲁迅先生,就是一位瓜子不离手的资深粉。别人一杯红酒配电影,鲁迅一根香烟配瓜子,也是妙哉。林语堂也将嗑瓜子列为人生的一大乐趣,他说:“吃瓜子,用牙齿咬开瓜子壳之乐和吃瓜子肉之乐实各居其半。”。还有国学大师黄侃。在暨南大学上课时,他还表示耳边没点嗑瓜子的声音,这堂课就算你们听得有意思,我上着也没意思。丰子恺生平最痛恨的就是嗑瓜子,为此,他还在《吃瓜子》一文中,专门把嗑瓜子这件事揪出来大书特书,还暗戳戳地批判了一通国民的劣根性。在他眼中,国人唯有在吃瓜子这项技术上最进步、最发达,甚至连小孩子也会咬瓜子这项极具中国特色的绝技。不过,丰子恺虽然嘴上把瓜子批判得一无是处,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当代:不来点瓜子,话题都不知道如何开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人嗑瓜子就算是进入了鼎盛时代,只要有人停留的地方,地上就一定会留下一地瓜子壳。所以电影院、公园等公共场合,不得不在醒目位置提示人们禁止携带零食(此处指瓜子)。但是,瓜子的诱惑,岂是凡人能够抵挡的?瓜子有消除一切严肃东西的神奇魔力,无论处在多么尴尬陌生的环境中,一盘瓜子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不来两斤瓜子,大家的话匣子都不知道怎么打得开。
其实,无论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贵族,还是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那些最简单随意,看似无聊的嗑瓜子唠家常时光,才是最让人怀念的。从儿时夏天祖母在庭院里嗑瓜子乘凉赏月,到暑假围着电视机追剧嗑瓜子,再到工作后在紧张的压力夹缝中,与三两老友啤酒瓜子加小龙虾。
嗑嗑瓜子,聊聊天,这才是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