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省级一等奖
省级一等奖    
“粉”墨登场——银川市 银川市第二中学 2021级 闫梦如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闫梦如     发表时间:2022-07-23     阅读次数:    


银川市 银川市第二中学 2021级 闫梦如 省级一等奖

指导教师:陈


提起中国主食文化米、面人们再熟悉不过了。由于北方旱地更适合种植粟黍、麦等主食作物,而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则更适合种植水稻。以此便形成了北方多爱吃面,南方多爱吃米的说法。人们常常赞誉面为“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 ”。亦赞誉米为“稻米流脂粟米白”。却往往忽略了米粉这种南北结合的美食。

米粉,以米为原料。经选米、泡米、磨浆、吊浆、揣团、榨粉、煮粉、团粉等一共十四道工序方能完成制成的形似面条的制品。追本溯源历史可寻到两千三百多年前的秦朝。学者研究认为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修建灵渠时大批北方将士南下聚集在兴安。由于水土不服患病的人很多。在此时期稻几乎是南方唯一可选的主食作物。于是将士们将大米磨成粉或浆加工成像北方面条一样的食品就成了后来的米粉。虽说这样的推断合情合理历史上却并无文献资料。但也不必太过纠结因为米粉在历史也并非全无痕迹。

《齐名要术》中将米粉命名为“乱积”。我国的西北先民早在三千多年前就用黄土高原的小米制作出了米粉“混乱”的“乱”,“堆积”的“积”名称也现了它原始的雏形。唐代米粉改名叫米缆,很是形象。元朝明朝清朝米粉更是多次更名。先后叫过“索粉”、“漏粉”、“米面”等,要属最为贴切的应该就是“米面”了实与形相结合实在精妙。

时至今日米粉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在无数次南北方的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中,米粉守住了自己的阵地,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主食。并在天南海北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米粉文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融合。放眼整个中国版图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绵阳米粉、重庆酸辣粉、南充米粉、江西米粉、新疆炒米粉…就单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拿出来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桂林卤菜粉,宾阳酸粉等米粉的种类就已经让人应接不暇了。

智慧的劳动人民将米粉与当地的气候、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灵渠历史性地打通了湘江和漓江,让南岭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险,无数文化在此交融。而柳州,就是这条水路连接线上重要的中转站。柳州气候炎热多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夏天降水极为充沛最终成为地面上的河网。河流凿刻出了风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让大量小型水生动物有了栖身之所。比如螺蛳。除了螺蛳,高温多雨的气候,还为柳州带来了另一种特产酸笋。漫长而湿润的夏季,为当地带来了充裕的竹笋供应,不仅多,且长得粗壮如手臂。一顿吃不完的,自然要想办法克服竹笋易腐的特性,加以妥善保存不浪费。采用新鲜竹笋经过半个月的浸泡发酵酸笋便诞生了,并成为螺蛳粉中不可缺少的灵魂。用螺蛳熬制出汤后,取其鲜味 ,弃食螺肉 将粗圆的米粉下入其中辅以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萝卜干鲜嫩青菜以及“灵魂酸笋”。未尝其味先观其色红通通的是漂浮在汤底上的辣油绿油油的是青菜,粉体白透晶莹浸在汤底中炸得金黄的腐竹令人食欲大开。酸笋独特的味道让其闻起来臭起来香,香而不腐,一口下去米粉爽滑弹牙浓郁的酸辣让人欲罢不能,这股独特的风味让柳州螺蛳粉“臭名远扬”。

而热情似火的新疆人又将米粉发展到另一个方向。新疆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扎实顶饱的主食恰恰满足了当地人的需求。新疆炒米粉中米粉粗且有嚼劲多种调料配制出浓郁的酱汁不单单是辣更多的是酱香。颜色晶亮加上芹菜、豆芽等配料以及当地的特色食物——馕,劲道的粉和结实的囊每一筷都让人鼻尖冒汗却欲罢不能。

但这么多种米粉中桂林米粉可谓是粉界“开山鼻祖”。米粉的发源地兴安就位于桂林。可以说米粉的发明和推广是中原饮食文化和岭南百越文化在兴安地域结合的成果。桂林传统米粉素食料有五种,黄豆、椿芽、葱花、芫菜,蒜米代表五行,荤食配料有种锅烧、牛巴、叉烧、烧肠、卤肝、卤舌、卤肚、黄喉代表八卦另外卤水和香油分别代表阴阳。无不体现了“和”的思想。以大肉、牛骨、罗汉果等佐料熬制出的卤水洁白细嫩的米粉,金灿灿的锅烧入口又香脆再根据自己的口味配上香菜、辣椒让人唇齿留香。桂林米粉不单单是街头巷尾中散落的民间美味更是一度让李宗仁白崇禧念念不忘的存在 。据说新桂系角逐民国政府首届副总统时,李宗仁和白崇禧便令其夫人出面用桂林米粉招待了国大代表的夫人们让她们回去“多多关照”,精选不必多说桂林米粉却是成了南京城中人们过嘴不忘的小吃。

随着现在科技交通经济的发展让米粉不再局限于地方而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种米粉的速食产品也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尝尽全国各地米粉的特色口味。

米粉,以北方面之形,加以南方米之实。各色口感综合,浑然天成,饭与菜,鲜与陈,荤与素,浓与淡,无不体现出中国食文化中和谐的境界。从兴安发源,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并发展出独属于自己的地域特点。天、地、人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轻喝一口浓汤米粉中蕴藏着的中国“和”文化,便都在其中了。


 
上一篇:一日漫游——银川市 银川市第二中学 2021级 梁爽
下一篇:培养皿——银川市 银川市第二中学 2021级 周子歆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