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科学的启蒙(1930—1949年)(二)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王晓义     发表时间:2022-10-27     阅读次数:    


在科学史上有一个趣话。这就是关于伽利略的卒年和牛顿的生年,伽利略的生卒日期是1564年2月15日和1642年1月8日,牛顿的生卒日期是1642年12月25日和1727年3月20日,按照民间的习俗,冥冥之中,好像伽利略“转世”、牛顿出生。其实不然,因为在欧洲历史上,由于罗马人编制的儒略历出现的误差,1000多年积累下的误差量达到10多天,在15世纪,罗马教廷就组织编制了新的历法——格里历(也称为“格里高利历”)。现在,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格里历;相比之下,格里历弥补了儒略历造成的误差。牛顿出生时,英国实行的是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圣诞节)换算成格里历的日期,就成了1643年1月4日。伽利略的去世日期是1642年1月8日(格里历),所以实际上牛顿的出生日期与伽利略的去世日期竟差了近1年,并且还不是在同年。如果我们不追踪历法上的因素,含糊地说,可在一年内纪念伽利略与牛顿,而且积累的年数是一样的。但是,在陕北延安的抗日根据地,科学工作者作了认真的区别,在1942年1月纪念伽利略逝世300周年,在1943年1月纪念牛顿诞辰300周年。为此,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纪念文章。这些文章是《一个近代科学的奠基者——加利略的一生》(伊黎)和《加利略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温济泽)。这两篇文章中,伊黎的文章侧重传记,基本上介绍了伽利略的一生。温济泽的文章侧重评价,特别地说明了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以及伽利略最有代表性的成就,如落体运动的研究,当然还说明他受到教会宗教法庭审判的原因。纪念牛顿的文章也是两篇,即江天成的《牛顿及其时代背景》和夏秋的《苹果熟了为什么落在地上》。江天成的文章主要介绍牛顿的生平,夏秋的文章则说明牛顿的引力理论。“万有引律”(全称为万有引力定律)无疑是最重要的科学定律之一,也应该写专文介绍。

郭幻之的《不可小觑的微尘》(发表在1945年的《新华日报》)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微尘”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作者从“微尘”的现象和来源说起,它于人的健康有碍,但也指出,从空中坠下的雨滴正是靠“微尘”才形成的;还有霜露雪雹均需微尘,甚至伦敦“雾都”之名也是由于工厂排出的大量“微尘”所为。这篇文章只说明一个简单的现象,言简意赅,略有旁及,也恰到好处。这也许可看作一篇科学小品的精品。

写蜡烛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著名化学家曾昭抡的《蜡烛杂谈》(1944年《青年与科学》),另一篇是傅汉的《守岁烛》(1945年《开明少年》)。前一篇是说中国生产的和外国进口的蜡烛性能上有何差别,进而造成二者用途的不同;作者还感叹道,由于战争使蜡烛涨价,“最可恨的,往往看来不错的一支烛,花了十几块钱买来,不到一个钟头就点完了。”后一篇的作者则是从“守岁”的习俗说起,讲到用蜡烛测量和确定时刻的习俗。作者举了“火钟”、“灯、香、火绳”等测时工具,特别是一些结构的讲解,既普及了一些(文化)知识,又保存了一些史料。当然,作者在最后也认为,这些测时的方法都要进博物馆了。需要指出的是,在文章中,作者写道“那个时候玻璃还没有发明呢!”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早在公元前的时代就已经被腓尼基人发明了。也许作者有些想当然了。

在《开明少年》(1946年第7期)上刊登了一篇署名为“三午”的《Y·V·A》(这里的“Y·V·A”是“扬子江流域总管理处”的一种“洋”缩写)文章。文章中介绍了水(流)能的现象,水力的利用,特别是水电的利用。由于抗战胜利了,民众都认为国家该搞建设了,要实施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这篇文章实质上是在宣传长江上建设水电站的“萨凡奇计划”。这个计划要在湖北宜昌建大坝(高225米),总装机容量是1056万千瓦。这篇文章关于生态和文化保护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作者表示,在建设过程中,可争取美国援助,不过作者仍然表示,“我们该用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个计划。”

在这一期上,还有一篇署名“墨轩”的《竖鸡蛋》。说到“竖立鸡蛋”,读者马上就会想到哥伦布的故事,作者也简单地作了介绍,同时还介绍了中国的一个习俗——在立春日要玩“竖鸡蛋”的游戏。为此,作者记录了一次竖立鸡蛋的表演,为此还请了一些美国记者来观摩。在观摩之后,美国记者还把这次表演在美国一些报纸的显著位置上进行报道。据说,当爱因斯坦听说后还哈哈大笑,可能是觉得很有趣。在文章中,作者介绍了与“竖鸡蛋”有关的概念——重心和稳定,以及把鸡蛋竖立起来的一般原理。当然,科普的职能之一是破除迷信,所谓“立春日竖立鸡蛋”并非只有立春日才能把鸡蛋竖立起来,“我们只要有耐心,随便哪一天都可以把鸡蛋竖起来”。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切入点选得也很好,把一个稳定问题讲得十分透彻。

在这一年的《开明少年》中还有一篇《热和冷》(顾均正)。在这篇文章中,顾均正从科学史入手,说明“热”的含义,特别是顾均正从中文“热”与英文“heat”的不同,说明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这些内容对从事物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极有价值。作为制冷的原理和机器,作者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说明,作者不用“制冷”而用“发冷”,不用“制冷机”而用“发冷机”。这些知识在今天仍有价值,像冰箱和空调机的制冷原理,许多人并不知晓,这与今天物理教科书热学内容或少或删是有关系的。这样的做法会使一些原理性的知识不被认知,甚至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对于许多人也是不知道的。

在1947年《开明少年》中还登载了署名为“士元”的两篇文章:《上下》和《东南西北》。就前一篇来看,语言极平实,但是,作者从汉语的字源上讲,开阔了读者的眼界。由于是从物理上讲,他把上、下与引力联系起来,讲得很透彻。对于一个缺少物理学知识或概念的读者来说,读了这篇文章也会有些收获的。对于后一篇来说,确定方向时,作者让一架飞机在地球表面的上空飞行,借此来说明方向是如何确定的。在文章末尾,作者终于道出方向被确定下来的“规定”。作者说“原来东跟西指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北极与南极是轴——表示地球旋转中心的想象的轴——穿出地面的所在。”到此,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这个“规定”,我们知道吗

《重水》和《原子弹的故事》(方白,1947年《开明少年》)是两篇很有吸引力的文章。在前一篇文章中,作者只讲述了关于氢与氘的区别,讲重水作为原子反应堆中的“缓和剂”(即今天讲的“减速剂”)。文中还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应是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在美国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中,还有一集就专门讲这个故事。不过,在电视剧中,执行破坏任务的是美国的一些亡命徒,而真实的历史是,一些挪威人执行了这项任务。最后,作者还讲到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问题,即文中的“七、努力的方向”。作者写道“人们知道,单是科学进步是不行的,须让这进步的科学不落在少数人手里,那才是真正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明白地说,就是怎样使科学为人民造福。”《原子弹》(温济泽,1949年《中国青年》)是从造原子弹的核装药铀讲起,当然还有钚。(作者写成了“原子量为二三九的铀”,当时还未命名吗?)作者对原子弹的威力并未表现出惧怕的神情,而且还讲了防御原子弹的方法。最后,作者的观点落在“五、吓不了人”。他写道“原子弹的‘威力’绝对吓不住争取和平的人民;我们相信:全世界争取和平的人民的团结力量,一定可以制止新的战争。”

《漫谈无线电广播》(温济泽,1948年《中国青年》)是一篇介绍解放区广播电台发展情况的文章。文章中涉及无线电波的知识,如波长、波速、频率。由于接收装置是收音机,接收到无线电波要靠两个器件,“一是线圈,一是储电器”(“储电器”今天叫电容器)。作者指出,收音机就像古人传说中的“顺风耳”。在文章中,作者还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他写道“有了广播电台,就可以把声音传到千万里之外。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言论,人民解放军打胜仗的消息,等等,都可以经过广播电台播送出去。不但使解放区听到,而且使国民党统治区和外国也可以听到。”当然,作者也指出,由于中国的工业还很落后,收音机还不够普及,许多人对无线电广播还不熟悉,国家还要大力发展广播事业。

《人造雨》(金坚,1948年《开明少年》)讲的是人工降雨技术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美国科技人员的一些试验。其中重要的科学家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实验室的斯卡斐和郎缪耳(今译作朗缪尔)。郎缪耳曾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一位著名的化学家。郎缪耳在科学研究上的贡献是关于化合价的研究,在技术研究上的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人工降雨。当然对于人造雨的成功,当时科学家也是有看法的,“气象学者认为,要控制雨量,还得要多多研究云层物理学。”如果从当时人类一般的自然观来看,人们“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还是有问题的。在文章中有两处表达出来,即“‘征服自然!’人类是不甘向自然屈服的,人类要向自然宣战,所以喊出这句口号。人造雨也是征服自然的一个项目。”“人类控制天气的一天必定要与自然战斗到底的。”“征服自然!这是人类永远的口号。”

《台风》(士元,1948年《开明少年》)的文章大都是要谈一些(或一次)具体的台风,讲台风的破坏情况;中心内容应是谈台风形成的条件,即“台风是怎样生成的呢?”作者较为详细地讲解了大气中冷热分布造成的气流,以及漩涡(即旋风)形成的原因,如“陆龙卷”和“海龙卷”,而相比之下,台风这样的漩涡比起一般的旋风要大得多,“生成的情形也复杂得多”。由于在20世纪40年代还没有气象雷达和卫星等技术设备,在文章中作者还介绍了“海上有经验的渔夫和船工常凭天色来预测台风”。这种经验至今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也应为读者所了解。

《钟表世界》(朱周牧,1948年《中华少年》)中,作者介绍了各种瑞士钟表,这些钟表并非都只是为了测报时间,甚至报时都不是钟表的主要功能。作者介绍了几种具有神奇功能的钟表,例如,“有能够寻着枪手的埋伏处所的表,有救人性命的表,有计算高尔夫球积分的表,有预测气候的表,有解答数学难题的表,还有在你手腕上响起警铃的表”,不一而足。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约5000字),对一些功能特殊和装饰各样的钟表作了简单的介绍,但中心的意思是表现瑞士历代钟表匠的创新活动。他们研制的钟表花样翻新,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

《电的时代》(温济泽,1949年《中国青年》)是作者的一个系列讲座之一。在文章中,前半部分讲的是电学史,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发明了避雷针,还有英国物理大师法拉第,他发现了电磁感应。对于应用电磁技术的机械发明,作者也列举了一些人物的工作。这些发明大大改进了工业技术,也大大改变了社会的面貌,还迎来了“电的时代”。像以“电”字来命名的器物就很多,如原有的炉子、锅、熨斗,用电之后就变为电炉、电锅、电熨斗等。作者还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发明,就是无线电”。另外,作者进一步提到,中国引入电气技术之后,这些新技术对中国的影响。作者介绍这些内容,还着重于“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电业是需要大大发展的”。

从更加一般的意义上讲,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科学小品文对科学知识的传播的确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本来小品文在古代就有,知识分子以轻松的笔调去记录一些心得体会或逸闻趣事,篇幅可长可短,文体极自由。科普工作者欲借此来传播科学知识,虽然想得不错,但有人却认为不妥,正如柳湜所说“科学重在说理,而说理的文字是比较严谨的。小品文最宝贵的条件是轻松与明快,是不能用作说理之用的。”意思是说,写科学的文字最好用议论文,阅读小品文可使读者心情快。柳湜认为,“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小品文在大众的实践生活的关联中去联姻的”。他还期望,“小品文如果与科学结婚,不仅小品文吸取了有生命的内容,同时科学也取得了艺术的表达手段,艺术的大众科学作品于是才能诞生。而这正是目前中国大众所要求的”。并且,柳湜进一步期望,“我希望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与小品作家切实的合作”。最后,柳湜还讲了“秘诀”,即“作者能抓住大众感觉知识方面的碎片。由他脑中心有的映象去开展他的理解,诱导他进了科学之宫。至于幽默呢,这是使大众情绪轻松的要素,延长他的持久性,解放他的疲劳,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笑嘻嘻中去与真理握手”。(1934年《太白》创刊号)

科学小品文还牵涉到科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为此在《申报》的《自由谈》中进行了讨论,先后有一些署名文章发表。

以顾均正的文章为例,在他的“马浪荡”一文中,作者感叹,发明加入沙子的办法的人,这个人的确是一个很高明的人物,作者将他称为“无名英雄”。由于这些小品文是在民国时期撰写的,作者并未使用20世纪下半叶常用的“套话”——“劳动人民如此这般”。尽管像炒栗子这样的操作方法,发明者很可能是“劳动人民”,很可能不是“有闲的人氏”。其实屡屡称赞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是也会让劳动人民听得有些令人生厌呢!一句话,没有必要都用同一种腔调,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用语应该多样化,也使他们在作文中能够自由和多元地表达。


 
上一篇:科学的启蒙(1930—1949年)(一)
下一篇:科普创作是科学研究的延续 ——《讲给孩子的中国科学》创作谈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