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将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引发临床和社会巨震!很多原本血压值处于130~140/80~90mmHg的“正常高血压高值”人群,一夜之间成为高血压确诊人群。
但是,仅仅过了一日,在15日晚上19:25,国家卫健委紧急发布消息称,未对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诊断界值仍维持在140/90mmHg。
很明显,临床学术和行政管理之间存在分歧,卫健委叫停高血压新诊断标准的背后,到底顾虑的是什么呢?
一、循证医学证据尚未充分
其实,早在2017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联合会(AHA)已经发表了长达481页的《2017版成人高血压预防、检出、评价和管理指南》,建议将高血压诊断界值降低到130/80mmHg。
之所以下调,是因为有研究数据显示,如果将高血压患者血压下调至130/80mmHg以下,就能更早地对患者进行干预,减少高血压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可以促进这些人提前注意自己的血压问题。
这个理念虽然是正确的,不过,其他国家真正跟进这一标准的机构和协会极少。这是因为,ACC/AHA的数据只是反映了原本140/90以上人群降到130/80以下有益,但原本130~140/80~90的人群再降,就差别不大了。而且,这些人一般都比较年轻,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年限等也比较少,风险远远低于140/90以上的人群。
其次,美国指南的数据样本基本都是美国白人、黑人,与国内人群基因有所不同,种族差异尚未得到论证;外国人的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医疗制度、认知水平等都与我国人群有很大不同,所以,我国当时并没有跟进美国指南。
5年后的今天,相信我国学术界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医学证据,才终于决定调整高血压诊断界值。只是,这些证据并没有在新指南中体现,至少在卫健委看来,证据仍然是不充分的。
二、高血压人群大幅增加
抛开学术上的争议,作为医疗管理部门,患者的大幅增加所衍生的问题,或许是卫健委最关心的。
在美国,高血压知晓率很高,治疗率可以达到70%,疾病控制率达到50%~60%。即使下调诊断标准,也能够基本覆盖新增患者。
相对来说,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仅15.3%,农村地区不足6%,有很多高血压患者有待治疗。如果将标准下调至130/80,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将增加约2.5亿的新患者。
患者增加,意味着就诊量激增。尽管不是每个新患者都需要服药,医生仍要建议他们低盐饮食、规律运动、调整生活方式;需要服药而又抗拒的患者,则要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们;每日测量血压、服药,血压平稳后也要到医院复查、调整用药剂量,医生的工作量肯定不止增加一倍,给各层级医院带来更多负担,甚至对现有医疗资源造成挤兑。
此外,诊断下调后,国内高血压控制率将降到3%,而基层医生、社区医生考核的就是血压达标率,例如浙江的规范管理率要达到61%以上,控制率要达到45%,下调标准后,同样的百分比要求下,基层医院管理的人数规模将大幅提升,不但更难实现患者随访,还会促使医生用更多的药物来保持达标率,对患者和医生、医院都未必是好事。
三、增加医保负担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是可以申请慢病门诊的。
一般来说,高血压门诊慢性病审批通过之后门诊买药时可以直接在收费处进行医保报销,报销比例约为65%,没有起付线,封顶线约400元。有些地方审批会更宽松,报销比例更大,封顶线更高。
经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之后,降血压药物价格进一步下降,报销后个人负担的费用一个月仅几十元,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但另一方面,患者越多,医保的支出越多。如果突然激增2亿高血压患者,即使只有30%的患者需要每天服药,一年下来,都是一笔天文数字。这无疑也是卫健委需要顾虑的重要情况之一。
四、对居民生活造成困扰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不会有什么不适症状,如果不发生并发症,对绝大数工作不会造成影响,不影响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但入职前一般都需要进行体检,而血压是必检项目。有些人体检时比较紧张,有的可能刚刚活动完就来测血压,测出的血压值比较高,会建议复测血压。但若经过休息后,测量三次血压仍高于140/90,就会被写进体检报告。不过,这不能说明问题,也不能就此诊断为高血压病。
由于血压并不属于隐私内容,很多体检机构会将体检结果直接打印出来,又没有相关说明,对于某些行业,如公务员、特殊行业,以及一些竞争较大和对高血压有误解的公司来说,这一非正式诊断会给对员工入职造成一定影响。
有些人早知道高血压的危害,平时血压也稍高,体检时血压高,会紧张和引起反射性血压进一步升高,这就是所谓的“白大衣性高血压”。需要进一步做动态血压检查才能确诊。
另外,如果确诊了高血压,除了降压药,还可能要加强血脂、血糖、血液黏稠度等的控制,会增加看病时间和吃药费用。如果血压诊断值下降至130/80,以上几类人群将会大大增加,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困扰。(文章内容来源于金选健康课,作者系广州市老人院医院内科主治医师梅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