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央视发布的一段布氏鲸捕食场景在微博上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鲸张开“血盆大口”,吞下鱼群的画面相当震撼,有人调侃说这才是真正的大胃王“吃播”。
从古至今,人类对鲸鱼都充满了好奇,人们将对鲸鱼的想象写入了典籍里、乐曲中。鲸鱼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生物?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熟悉又陌生的“鲸鱼”。
“鲸鱼”是鱼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鲸鱼”非鱼,实际上,它是一种形态像鱼的海洋哺乳动物,称其为鲸类更为准确。作为哺乳动物,鲸类具有体温恒定、用肺呼吸、胎生繁殖等特点,同时,它们又演化出了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比如为了能快速地游泳,身体呈纺锤形。
全世界现存的鲸类动物约有90种,它们分布广泛,从温暖的赤道海域到寒冷的极地地区,还有淡水水域中,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鲸类的体型差异较大,小的长约1米,最大的可达30米长。按照有无牙齿作为分类标准,可将鲸类动物分为两类:齿鲸,有锋利的牙齿,约有75种,虎鲸和抹香鲸就属于此类;须鲸,没有牙齿,约占15种,知名的有蓝鲸、座头鲸。
海豚和鲸长得很像,它属于鲸类动物吗?是的,通常我们说的鲸类动物就是鲸、海豚和鼠海豚的统称,所以又称其为鲸豚类动物。其中,鲸科动物的体型最大(一般超过4-5米),包含了所有须鲸和大型的齿鲸物种。海豚科的物种体长一般不足3米,鼠海豚的体型最小,一般只有1.5米左右,我们熟知的长江江豚就属于鼠海豚类。
在一些视频中,常看到鲸类一边游动,一边喷出水柱。它们为何会喷水呢?这是因为每隔一段时间,鲸类需要露出水面进行呼吸,呼气时排出二氧化碳,当呼出气体的温度高于外界的冷空气时,就会冷凝形成水柱或气柱,好比我们冬天哈出的白气。一些体型较大的鲸类,肺活量也大,喷出的水柱可高达数米,相当壮观。如果鲸类的喷气孔长在头顶右侧或左侧,那么它们喷出的水柱或气柱就是倾斜的,比如抹香鲸和虎鲸。对于熟悉鲸类的科学家和爱好者,他们能通过水柱或气柱的形状、大小特征来辨别鲸种。
布氏鲸长什么样?
这次视频中出现的鲸为布氏鲸(Balaenoptera brydei),隶属须鲸科(Balaenopteridae)、须鲸属(Balaenoptera)。在全球范围内,布氏鲸主分布在南北纬40°之间的暖温水域。在我国,布氏鲸在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分布,根据过往的记录,布氏鲸在北部湾海域出现的频率较高。目前,布氏鲸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布氏鲸全身呈暗灰色,背部为黑灰色或蓝黑色,腹部黄白色或白色,少数个体身上有白色斑点。布氏鲸被称为“最与众不同”的鲸,首先在于它的脊线。一般须鲸类从呼吸孔到头部吻端有1条隆起的脊线,高1-2 cm,而布氏鲸除了拥有这条主脊外,在其两侧还各有1条明显的副脊线,所以,布氏鲸共有3条纵脊,这是它独特的外观特征。
其次,布氏鲸的骨骼形状特异。通常须鲸的第1肋骨形如弯曲的弹弓扁薄骨板,但布氏鲸的第1肋骨与脊椎骨结合的肋头部分裂成两层骨板,中间形成一沟,这也是布氏鲸的鉴别特征之一。
另外,布氏鲸的游泳方式更像海豚,它可以下潜到水下300米深,一般潜水约2分钟,最多不超过8分钟,然后再跃出水面喷气4~7次,再进行下一次潜水。
鲸的特殊“干饭方式”
鲸类动物体型庞大,在海洋中要保持正常的体温和代谢活动,必须消耗大量食物来补充能量。须鲸由于没有牙齿,摄食方式为滤食型,主要以浮游生物、甲壳类动物、成群的小鱼、磷虾等为食。
鲸的饭量有多大呢?以去年夏天出现在深圳大鹏湾的布氏鲸(体长约8米、体重约6吨)为参照,它一天能吃180公斤左右的食物。此外,鲸的捕食方式也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
鲸的捕食行为多种多样,包括冲剌捕食、气泡网捕食、吸入式捕食、拍打式捕食、撒滤捕食、陷阱捕食、合作捕食等。
我们这里就来说一说布氏鲸的捕食方式。一般来说,布氏鲸主要运用的是冲剌捕食,又分为前冲、右冲、左冲、竖冲、腹冲、踏水捕食等。
这里介绍两种最具观赏性的捕食方式:踏水捕食和竖冲捕食。进行踏水捕食时,布氏鲸会选择鱼群最密集的地方,从水下竖直出现,下颌张开近90°,使周围的海水形成一个漏斗,成千上万的猎物就随着海水进入了捕食者的“大嘴陷阱”。布氏鲸将上颌竖直向上维持几秒到几十秒不等,随后缓慢入水的同时再闭上下颌,在水面停留一段时间后,合上嘴进入水下,最后排开水吞入食物。
发生竖冲捕食时,布氏鲸会张开大嘴以近乎直立的姿态浮出海面,然后下颌、上颌依次落入水下,在垂直上升的过程中,嘴通常会迅速闭合,这是和踏水捕食的显著差异。在鲸捕食的周围,经常鸥鸟环绕,其实它们也是猎手,等鲸吃饱喝足后,这些海鸟将哄抢留下的残羹冷炙。
鲸是当之无愧的“海洋精灵”,然而,海洋生态恶化、大规模商业捕鲸等导致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让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减少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希望以后能在大洋上来一次“观鲸之旅”,感受它们的美和震撼。(文章内容来源于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