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技新贵族伦理观的余晖
克莱顿的科幻创作始于美苏冷战的最高潮,终于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近40载岁月。而以此作为时间尺度观察美国经济社会历史,恰恰与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历程相重合。这当然不是巧合。无论是从克莱顿本人的经历,还是从他作品中展现的情景,都能看出,他绝非圈外人。而其小说中大量穿插的图形符号、数字、专业术语以及大段如科技论文般的解说,也正是迎合了这些高科技从业者(或称之为“科技新贵族”们)的阅读趣味。由此推之,克莱顿小说的伦理主题自然与这些科技新贵族们的伦理主张相契合。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不同族群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彼此间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主张并不完全兼容,甚至相互抵牾。而得益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崛起的科技新贵族们,他们往往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能够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好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在族群、性别、平权等社会议题上也往往持有比较温和的立场。克莱顿小说中的新骑士,可以说就是对现实中科技新贵族们心中理想人格的形象化塑造。但是,作为事实上的中产阶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不得不在大资本及其代理人的面前低眉折腰,同时又要面对科技研发过程中各种不可控的风险。于是,在科幻作品中资本成了反派,而科技则成了亦敌亦友的存在。
然而,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美国产业资本持续外流,最终导致美国国内产业空心化。与此同时,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资本借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东风”也走上唯利是图的恶性扩张。结果就是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联手操作以及美国社会制度固有缺陷的作用下,美国高科技产业几十年的高歌猛进,虽然造就了众多科技新贵族,但却没有更大范围地惠及普通民众。再加上美国高科技产业从全球范围内吸收顶尖人才,被认为是加剧了移民、族群等社会问题。而随着美国政治和舆论的两极化及民众对立情绪的加深,科技新贵族们所代表的较为中道、理性的伦理观,正在迅速失去市场。以至于即便是在当今美国的科幻作品及其创作者群体中,各种政治正确的议题也在持续发酵。无论是当年“黄金时代”式的,还是克莱顿式的科幻作品,似乎都有被扫进故纸堆的趋势。
注释:
①全名为约翰·迈克尔·克莱顿(John Michael Crichton),但作品署名常用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
②迈克尔·克莱顿的创作并不限于科幻题材,表中所列仅为其中被公认的科幻作品。
③科幻作品的“科学性”,并非一般意义上所指的言论、思想、主张等主观表达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或者是否符合已经被证明的科学理论或科学常识,而是通过一个严密的以人类既有的科学认知、科学(技术)假说以及创作者自身建构的自洽性理论说辞为基础搭建而成的幻想世界体系,而这个体系的界限通常是不会超出人们对既有世界的物理学认知或假设,也不包含任何超自然的解释。可见,科幻小说的“科学性”实际上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现实理解和合理想象,是一种对“科学技术”的艺术化处理。这是正确理解所有科幻作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晓原,刘兵. 在幻想的故事中思考——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J]. 中国图书评论,2008(8):53.
[2] 亚当·罗伯茨 . 科幻小说史 [M]. 马小悟,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刘晓华 . 英美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4] 刘慈欣 . 三体 2:黑暗森林 [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5]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M]. 刘继,译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科幻与科学精神 [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7] 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 .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M]. 吕明,袁舟,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 迈克尔·克莱顿 . 侏罗纪公园 [M]. 钟仁,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本章摘自于《科普创作评论》2021年第3期,作者系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