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塑料,水瓶、快餐盒、塑料袋、吸管等常见的物品,都与它挂钩。然而塑料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难以降解的特质,却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
据专家介绍,每个人每天甚至每餐都会摄入微塑料,而这些微塑料也正在改变我们的身体,危害人类的健康。遗憾的是,从现代生活里消除微塑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尽量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什么是微塑料?
当前,许多人对微塑的认知还只限于微塑料的大小和尺寸上,即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
实际上,以这两种成分为主的塑料用品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比如,烘焙衬垫和一次性外带咖啡杯的内衬塑料薄膜。
结果显示,在普通的外带咖啡杯中放一杯100℃的水,静置20分钟后,研究者在每升水中能检测到万亿个塑料纳米颗粒。也就是说,喝下一杯500ml的热咖啡或热奶茶时,将有5千亿个塑料纳米颗粒进入到身体内。
研究人员推算,这意味着平均每 7 个身体细胞就会吸收一个微塑料颗粒。
人体每周吃下5克“微塑料”,这些物品要少碰
我们每天有太多的几率接触塑料制品,所以说人每天都在吃塑料,也是毫不夸张。早起吃饭,装包子装茶叶蛋的塑料袋、中午点外卖的一次性塑料餐盒、下午茶的塑料杯装奶茶。
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一般,在人最忽视的时候,给健康一记重击。
1、瓶装水
研究从不同国家购买了多个品牌的259种瓶装水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93%含有微型塑料合成聚合物颗粒,平均每升瓶装水内含有325个微塑料。
2、外卖
外卖容器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和白领的点餐频率进行计算,每人每天可能通过外卖容器摄入12~203片微塑料。
3、茶包
茶包方便茶叶和水隔离,但茶包本身是塑料制品。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茶包浸泡在95℃的热水中,可释放出116亿个微塑料颗粒。
这些使用塑料制品的坏习惯,希望你一个也没有
1、用矿泉水瓶装油
很多人日常会使用底部印有1的一次性塑料瓶去装油,这个做法非常不可取。这类塑料的耐热性较差,使用最高温度不超过70℃,一加热就容易变形还可能会析出有害物质。
2、微波炉加热饭盒不取盖子
微波炉可用的餐盒在加热的时候建议取下盖子,因为这类餐盒的盖子多为4号PE材质制造,无法耐受高温。
微塑料或与血栓形成有关
随着现代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科学家发现人类体内存在着“微塑料”。据估计,一个人每周摄入约5g微塑料,相当于吃下一张信用卡的量。
微塑料,指在5mm及以下的微型塑料,有些甚至达到微米级,肉眼无法观察到。微塑料与塑料制品一样,都难以降解,随着时间的堆积,只会越来越多,让人头痛。
体内含“微塑料”,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许多观点认为纳米级别的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很小,因为他们认为之前那些触目惊心的照片都源于动物误食大块塑料,而这种情况显然几乎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于是不得不再邀请大家暂且抛下感官的认知,思考一下不可见的垃圾会带来哪些微观的危害。
随着微塑料进入海洋环境,它们有多种途径再次回到我们的生活。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生物累积。
装菜的“塑料袋”放进冰箱,会不会析出有害物质?
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滥用将带来的生态危害绝非危言耸听,实际上,早在一场场的雾霾中人们就足以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伤害。
而现在,一场比雾霾影响范围更广、更严重、更深远、更持久的环境污染,已经蔓延开来。这就是垃圾围城。
为了避免人类的五脏六腑变成“塑料制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尽量在生活中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并及时治理塑料污染,别让地球被塑料“攻陷”之后再追悔莫及。
做一名不“塑”之客!
由于大量塑料垃圾的排放,部分海域和陆地已经成为了丧失生机的“塑料制品”,为了避免我们的五脏六腑也变成“塑料制品”,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做一名不“塑”之客。
1、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
很多人去超市、菜市场购物时,往往是大包小包全都用塑料袋装好,看着是方便省事了,事实上却又制造了更多的塑料垃圾!
建议大家出门购物时,带上家中已有的帆布袋,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或者把已有的塑料袋多次使用,延长它的使用时间。
2、少点外卖,少用一次性筷子
外卖的包装盒是塑料制作的,经过滚烫的食物刺激后,可能会导致微塑料释放,并被吃入体内;而残留下来的外壳,也会制造更多的塑料垃圾。因此生活中,最好还是少点外卖 ,尽量吃自己做的饭。
如果特殊情况下需要点外卖,可以选择不要一次性餐具,使用家中现成的勺子和筷子,减少不必要的塑料消耗。
3、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塑料瓶、塑料袋等,别乱扔,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交给专门的环境卫生部门统一处理,这样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危害自己的概率。包括现在各地都在推进垃圾分类回收,请积极做好垃圾分类。
4、最好选择可降解产品
“限塑”、“禁塑”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塑料的使用,如果一定要使用,可以选择可降解的产品。比如:很多便利店里可以选择购买可降解塑料袋,而一些咖啡馆和餐厅里也开始提供纸质吸管。(文章内容来源于外科哲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