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完全是借题发挥,基于网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黑洞的密度无限大,那么黑洞会是什么元素组成的?塌缩的铁会形成新元素吗?
其实这个问题表述不是很准确。
黑洞密度无限大只是指黑洞中心的奇点。
现在人们认识黑洞一般把黑洞史瓦西半径包括在内。
黑洞奇点无穷小,但史瓦西半径是有一定尺度的。
这个半径与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史瓦西半径就越大。
计算公式为:R=2GM/C2
式中,R为史瓦西半径,G为引力常数(6.67x10^-11N·m2/kg2),M为质量,C为光速。
但黑洞所有质量是集中在奇点上。
这个奇点体积无限小,无限小的东西使我们无法认知的东西。哪怕这个黑洞质量只有1克,其密度也是无限大的,因为无限小的体积无法测算密度。
既然物质在无穷小的体积里,任何我们认知的元素都不存在。
我们认知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元素也是有原子组成。
我们人类能够认知的最小尺度是普朗克尺度,也就是1.6×10^-35米。电子直径为10^-15米,普朗克尺度比电子小20个数量级,也就是小1万亿亿倍。
量子力学认为,小于普朗克尺度对于我们世界没有任何意义。
但奇点无限小,就是比这个还要小,不知小多少。
而黑洞的所有质量都在这个奇点里,这样的物质现有任何理论都无法描述。
事实上,到了白矮星,物质就不是由我们认知的元素组成了。
白矮星是太阳的归宿,一般认为,0.5倍以上到8倍以下太阳质量的恒星,死亡后就会留下一个白矮星,因此白矮星是这类恒星的尸骸。
白矮星上的物质非常至密,原子被压扁压破,一些核外电子成了自由电子,但还基本保持了原子的状态,依靠电子简并压支撑着引力压力,所以又叫做电子简并态物质。
何谓电子简并压?就是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在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
这样电子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无法相容的压差,靠这个支撑着不继续塌陷。
白矮星物质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10吨,已经不是我们认识的任何一种元素了。
这种至密物质的星球引力很强大,一般天体,也就是恒星、行星、星际物质靠近它都会被拉扯撕碎吃掉。
随着白矮星不断的吞噬周边天体物质,也就是吸积,质量达到钱德拉塞卡极限,也就是太阳的1.44倍时,电子简并压就承受不住身体的压力了,就会继续塌缩,巨大能量引发突发碳、氧核聚变,热失控导致la超新星爆发。
白矮星爆发的结果很可能形成一颗中子星。
因此钱德拉塞卡极限既是白矮星的上限,也是中子星的下限。
中子星的压力已经将原子压垮压碎了,电子被压进了原子核,与质子中和成为中子,加上原来的中子,整个星球都变成了一个大中子核。
中子星很小,1.44倍太阳质量以上的半径只有10公里大小,因此物质就更极端至密了,其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0亿吨左右,这种物质还能够算得上我们认知的任何元素吗?
中子星是依靠中子简并压支撑着巨大的引力压,但有一个奥本海默极限,就是到达3个太阳质量左右时,就撑不住了,必然坍缩成一个黑洞。
恒星形成中子星或黑洞并不一定要一级一级转变过来,如果恒星巨大,在演化晚期就会直接转变成中子星或者黑洞。
大质量恒星发生超新星大爆炸直接生成中子星或黑洞。
一般认为8倍以上太阳质量的恒星超新星大爆发后,会留下一个中子星;30~40倍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大爆炸后会留下一个黑洞。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超新星大爆炸是把绝大部分物质都通过爆发抛散到了太空,剩下的核心很小很小。
中子星在3倍太阳质量以下,而一个4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生成的黑洞一般只有4倍左右的太阳质量。
也有巨大的恒星由于中心温度太高,会产生足量的反物质,大爆炸后灰飞烟灭,什么也不会留下。
大质量恒星演化末期,都是完成了从氢核聚变开始,一级一级核聚变,到达铁元素就无法进行下去了。超新星大爆发前原恒星中心都是一个铁核。
大质量恒星都是一级一级不断的发生核聚变,从氢核聚变开始,顺着元素周期表从轻到重不断升级,每升一级所需要的的温度和压力就更高。
但到了铁元素这一关,就过去去了。
这是因为铁元素是最稳定的元素,不管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都不会产生能量形成自发的链式反应,而是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恒星在演化后期根本没有能量来激发铁核聚变。
这样大质量恒星核心到此核聚变就进行不下去了。
在整个恒星主序星阶段,恒星的稳定都是依靠中心核聚变的辐射压来抵御质量的引力压,没有了核聚变辐射压,恒星引力压导致物质急剧向核心坍缩,导致核心崩溃,热核失控导致巨大能量爆发。
这就是超新星爆发。爆发的结果,根据中心留下至密天体的质量不同,形成一个中子星或者一个黑洞。
有人问,中心那个铁核呢?当然也被炸得粉碎了。
超新星爆发的能量巨大,一颗超新星爆发至少相当于太阳一生100亿年辐射能量的总和,2015年发现的ASASSN-15lh超新星爆发,是迄今最强烈的超新星爆发,瞬间亮度达到太阳的5700亿倍。
超新星爆发的温度可达100~1000亿度。
在这样巨大能量高温高压下,还有什么物质练不出来呢?那个顽固的铁核当然也不例外,瞬间聚变成了更重的元素。
在宇宙诞生初期,只有氢、氦、锂等轻元素存在,是恒星核聚变和超新星大爆炸,才使我们这个世界的元素渐渐多起来,但总量不到1%。
而现在宇宙中人类已经发现存在118种元素,这些元素的所有重元素,都是恒星通过核聚变和超新星大爆炸得来的。
这些元素无法与极端天体相提并论。
人类已知的118种元素中,密度最大的元素为金属锇,每立方厘米22.8克。
白矮星物质密度每立方厘米达到10吨左右,中子星物质密度每立方厘米达到10亿吨!
这种密度与我们已知元素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是真正的天壤之别。
刘慈欣《三体》小说中三体人派出的水滴,就相当于中子星密度,因此光滑无比,一个原子都难以隆起。
这种物质虽然我们目前无法看到,但还在我们的理论认知范围之内。
而黑洞奇点,已经不是中子被压碎那么简单的事情了,物质状态超出我们的认知,是超时空的东西,人类又怎么能够窥视其中的奥秘呢?
结论:黑洞的组成已经不是我们认知的元素,铁在高温高压下能够聚变出更重的元素,但“塌缩”描述不准确。(文章内容来源于时空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