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身体能够提前拥有对一些病毒的免疫能力,从而尽可能降低病毒感染对人体的危害,大部分人都曾经历过接种疫苗的“童年阴影”。
看着针头一点点推进自己的皮肉里,不只小朋友会被吓到大哭,一些成年人也可能会感到不适。
“针头恐惧症星人”:别来!别碰!
好消息是,疫苗也并不一定都需要借助打针的方式进入人体,除此之外,还有口服形式,如病毒学家顾方舟教授就曾给我们研制出糖丸疫苗以预防小儿麻痹症。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的制作与应用形式也在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郑爱华研究员团队就给出了另一种新型疫苗注射思路——通过蚊子叮咬的形式将疫苗注入生物体内,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目前这一方式已成功在模式小鼠中得到检验。
01 蚊虫叮咬:一种新型注射疫苗方式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将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和昆虫特异黄病毒朝阳病毒(Chaoyang virus, CYV)两者进行嵌合,获得了 CYV-ZIKV 这一嵌合病毒。
寨卡病毒是感染后会出现低热、斑丘疹、疼痛、无力等情况,另外越来越多地证据也表明寨卡病毒与新生儿的小头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昆虫特异黄病毒朝阳病毒是昆虫媒介病毒中的一种,但致病性较低,并且只在蚊子细胞中能够存活。
CYV-ZIKV 嵌合病毒保留了昆虫特异黄病毒朝阳病毒毒株只在蚊子细胞里复制,但并不感染脊椎动物的特性,同时又具有寨卡病毒的毒性。
注射实验表明,向小鼠体内注射 CYV-ZIKV 毒株后可以诱导小鼠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进而使小鼠获得对寨卡病毒的免疫能力。
而感染 CYV-ZIKV 的蚊子的唾液中会有大量的病毒原的富集,通过叮咬,蚊子就可以将 CYV-ZIKV 传播到被叮咬的生物体内,使被叮咬的生物获得寨卡病毒的免疫能力。
得到 CYV-ZIKV 嵌合体株后,研究人员首先用感染 CYV-ZIKV 的蚊子去叮咬实验小鼠,为了验证被叮咬的小鼠体内是否具有了对寨卡病毒的免疫能力,研究人员随后又用三种不同的寨卡病毒毒株亚型去攻击小鼠。
结果表明,被感染 CYV-ZIKV 的蚊子,通过其叮咬行为能够有效地保护小鼠免受寨卡病毒的侵染。
02 人造嵌合体病毒安全性如何?
让蚊子充当“免费劳动力”给其他生物“打疫苗”听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办法,但这一办法的安全性如何呢?
这种人造的嵌合体病毒安全吗?是否会流向生态系统的大循环当中?会感染人类吗?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CYV-ZIKV 病毒是由寨卡病毒与昆虫特异黄病毒朝阳病毒嵌合而来,寨卡病毒病毒只能在蚊子中进行侵染与复制,在脊椎动物中不行。
这一特性在 CYV-ZIKV 中得到了保留,从而使得 CYV-ZIKV 只能由蚊子流向被蚊子叮咬的生物体内,并不会从被叮咬的生物流向另一脊椎动物。
同时,被 CYV-ZIKV 侵染的蚊子经过X光照射后,会丧失繁殖生育能力,不会再将 CYV-ZIKV 外溢到环境当中去,从而保证了这一嵌合病毒的生态安全性。
03 靶向疫苗注射:野生动物保护新思路
虫媒病毒杀死了数百万的野生动物,对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创伤。
而对野生动物宿主进行靶向疫苗注射,使其获得相应的免疫能力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
借助这一方法,不仅家畜和人类的人畜共患疾病的问题能够得到控制,还可以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该成果将蚊子叮咬的特性利用起来,使其成为天然的疫苗注射器,为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野生动物免受病毒危害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很高的创新性。
此外,通过消除野生动物中的病毒,野生动物病毒向人类传播的几率也将大大降低。
目前这一成果的验证还只停留在模式实验小鼠上,后续研究团队会在野生动物的疫苗注射上继续进行实验与验证。(文章内容来源于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作者系冰冰棒,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