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科学素质的概念解读科普创作的方法和逻辑过程
从1952年美国化学家James B.Conant首次提出科学素质(Scientific Literacy)的概念,其后各个国家均有不同的解读。1983年Jon D Miller【1】提出了科学素质的3个维度,即对科学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1995年,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ohn Durant认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即理解科学基本术语和基本观点;对科学研究方式的理解,即理解科学的基本研究过程;对科学到底对推动社会发展是如何起作用的理解,即理解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Jon D Miller和John Durant解读的科学素质内涵为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科普转化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在提升科学素质操作手段这一过程中,依据科学研究成果的一般规律,姜联合【3】就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内容上提出以科学现象、科学机理、科学研究过程、科学研究结果验证、科学知识点汇集、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为主线路径对不同的科学主题通过恰当的科普表现形式开展了科普实践过程。
《加油!向未来》是央视综合频道在2016年暑期档推出的科学实验节目,第二季节目(2018)对节目内容进行了全新升级,以电视化的方式引入了科普创作的逻辑过程,包括了对科学问题的导入(提出为什么要问?);设置问题挑战(提出问题);问题实验验证(眼见为实),通过实验列举,用科学实验引出科技前沿;得到答案(最佳答案永远是意料之外);究其原因(最佳解释永远是情理之中),让科学家在节目中解答,用“为什么”降低科学门槛;问题的意义(解决为什么要听?),搭建科学和生活的桥梁【4】。
二、科普创作的落点--科学精神及文化传承是科普创作的根基
科技和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科技能够带动文化创新发展,文化同样能够丰富科普的相关内容【5】。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形成了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支撑、以科学思想为核心、以科学精神为灵魂的先进文化。科学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类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和行为规范等产生深刻影响,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重要的思想源泉、物质基础、技术手段和有效载体【6】。一项好的科普创作,是让科学与文化的结合,是科学与精神的结合,科学精神及文化传承是科普创作的根基。具体地,无论是从经典的科学素质维度上看还是科普创作实践中的应用上看,理解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即科学问题的意义即是科普创作的根基,这样的科普表达是完满丰厚、引人注意的,科普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让科普成为人们有文化的生活方式。
如何找寻科普创作的落点,即科普所创作问题的意义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样的社会和个人问题?这是每一项科普创作的关键所在。
科普创作的落点诠释着不同科普创作的形式,在实践创作中,往往表现为:以逆向逻辑过程提出科学问题,科学问题表现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上是什么?如何寻求答案?用什么方式表达?科普创作的方法和逻辑过程,表现为从什么角度诠释,规律是什么?
三、从植物科普创作落点观科普创作的形式
植物学科普创作大致从内容上分为几类:植物系统图谱式、百科全书式、教程教案式、故事演说式、专项话题文艺式;从版式及语言表达上有:学术语言图文、文学故事语言图文、文化传承图文、引导思考图文、植物画、植物摄影等;
(一) 国内外科普创作落点纵观
1.落点为系统性科学知识传播:百科全书类(如: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中国少年百科全书(博士帽图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随身携带的迷你百科全书)。这类科普创作多为学术语言,重传授科学知识。
2落点为科学兴趣引导:如:“大眼睛看世界”系列科普读物——澳大利亚优秀幼儿科普读物,以兴趣为落点引导幼儿。
3.落点为科学课程实践:如:“Discovery Education科学课”系列科普,是美国探索传媒集团提供授权,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精心策划,专门为青少年提供的丰富、多样化、独特的科学信息教育体系图书。包括了细胞、植物、生态学、草原、沙漠等。
4.落点为科学话题互动:如:商务馆·网络互动儿童百科分级阅读丛书(美国图书翻译),针对不同儿童设置的话题互动。
5.落点为生命探索:如:英国原版翻译的系列科普书籍——看我们如何生活。
6.落点为科学故事:如:蒲公英科学小百科,通过手绘、轻松故事和科学解说的方式创作科普。
7.落点为科学与文化、科学与历史的结合:如《餐桌上的植物史》、《改变世界的植物》。
(二)科普创作落点问题讨论
纵观已出版科普图书特点,少儿及中小学科普书翻译版多;百科全科类科普书多,单一科学点书少;科学与人文结合科普书少;科学前沿科普读物没有;成人休闲科技图书少。
科普主要从几个角度撰写创作,包括科学史;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验;科学奥秘;生活常识中的科学内涵;日常生活质量提升中的科学性;注重交流和感受的互动。
就目前的市场定位空缺,科普创作的落点提升及拓展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如:单一前沿和热点科学点拓展;结合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感悟;未知科学点的探讨;提升学校教育中科学探索的兴趣;科技健康休闲等。
(三)科普创作逻辑过程探讨
就科普创作逻辑过程而言,包括:凝炼科学点-----提炼科学点与生活和社会的链接-----定位读者对象----选取表达方式。
1.凝炼科学点
关注植物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比如:水稻生物学、进化与基因组学和激素生物学等领域学科发展突出;逆境生物学、发育、代谢与生殖生物学、植物代谢生物学、植物生殖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光合作用与光形态建成、表观遗传调控、细胞骨架与囊泡运输、植物系统进化、植物生态与环境生物学等都有学科新的研究成果。
我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方面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5个方面【7】: (1)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的基因及基因表达研究; (2)植物(拟南芥和水稻)蛋白质复合物降解及转化研究; (3)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及植物(小麦等)抗性与信号转导; (4)蛋白(含结构域)表达,叶绿体被膜的光合作用及组织运输机制(拟南芥和烟草等); (5)脱落酸调控胁迫耐受性的信号通路和保卫细胞质膜的天然免疫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都是科普的重要素材。
2.提炼科学点与生活和社会的连结
科学的意义是什么?科学一是要推动社会进步,二是要改变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每项科学都会有其独特的意义。提炼科学点与生活和社会的连结是科普创作的关键,也是科普创作文化传承的要点。
比如: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研究成果“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与生活餐桌紧密相连,餐桌上的高科技就是追踪的科普创作落点。
激素生物学中涉及到了植物的开花、发芽、结果和凋落,与生活习习相关、与人文情怀习习相连,植物激素互作与调控网络,其中的科学原理和科学过程就是科学普及创作的落点。
逆境生物学中解答了植物与外界胁迫时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植物抗性与信号转导就成了一个的有趣的话题,其中的信号传导和应答调控表现出了植物作为生命体的精密和密码所在,这是非常有趣的科学探索问题,这样的科普创作与人类的生命状态链接。
植物代谢生物学中涉及植物的多种代谢产物,比如异黄酮、苹果酸、花青素、类黄酮、类胡萝卜素、甜菜色素、叶绿素等,不仅在植物的生理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与人类的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些物质表达了植物的色、香、味,与人们的审美亦联系紧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植物科普创作的落点所在。
植物的系统发育与其环境密切相关,在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中,测序技术的成熟和分析方法应用推动了学科发展,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了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寻找测序技术解答亲缘关系的科普落点无疑是一个好主题。
植物生态与环境生物学属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全球碳循环、碳储量、碳汇的研究直接为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数据,科学原理、过程及进展的普及创作,意义大,落点明确。
3.定位读者对象、选取恰当的表达方式
科普创作目标读者包括幼儿科普读物,中小学科普读物及科学课参考指导、科学实验互动(玩或游戏、动手中学)、未解之谜,成人科技休闲读物等。针对不同的读者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选取科普创作的表达方式时,在内容上依托学科发展前沿,规划科学知识点,凝练科普方向,在创作落点上要融合人文科学精神,采用启发式写作或拟人方法,注重读者心灵的沟通与互动,注重出版市场交互式拓展,包括科学点、专家、教育及休闲的融合。
4.落点好的的科普创作特点
落点好的的科普创作往往表现为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科学视野宽,灵感启迪妙,被科普者是主动的,而非被动参与。例如:以植物为例,拟定一次科普旅行:《叶的呢喃:介绍叶的生长、脱落的奥秘》、《听树干诉说历史:介绍年轮的知识》、《绽放的秘密:介绍花色的形成及基因调控》、《果实与珠宝:介绍菩提等果实的奥秘》、《植物的神经系统:根系的触动》。
四、科普创作的新契机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其中普及科学知识是重要的一环【8】,在科技创新中,科研与科普两个轮子要一起飞,在国家层面上为科普创作带来了新的契机。2017全国优秀科普作品《酷蚁安特儿总动员》作者刘金霞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必定会给文化的繁荣带来新的契机和诉求。科学文艺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不仅能给文艺创作注入鲜活的时代风貌和科学精神,其寓教于乐的特质,也能融合青少年的核心素养教育【9】。科普创作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特定内容向特定人群的定向推送以及特定人群对特定内容的主动定制【10】,从而使科普创作在内容上做到定向化,具体就是表现在,在科普创作的方法和逻辑过程上,找准落点,延展科学精神,传承科学文化。(文章内容来源于科普中国。)
参考文献
1 Jon D. Miller.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Daedalus.1983.112(2):29-48
2 郭传杰、汤书昆主编.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3
3.姜联合.从科学研究成果的归属看科学传播的实践与本质。见:中国科普研究所编.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120-125.
4.加油向未来第2季.
http://www.iqiyi.com/a_19rrh7682t.html?vfm=2008_aldbd,2018-07-02
5.肖嘉琪。科普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意义。《科技展望》, 2017 , 27 (14)266-267
1. 白春礼.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文化。求是,2012,6:http://www.cas.cn/xw/zyxw/yw/201203/t20120316_3511204.shtml
7.陈凡, 钱前, 王台, 董爱武, 漆小泉, 左建儒, 杨淑华, 林荣呈, 萧浪涛, 顾红雅, 陈之端, 姜里文, 白永飞, 孔宏智, 种康.2017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植物学报 (2018).53, 391–440.
8.李艳艳。十九大,理论新视野。http://www.g5.m.cnr.cn
9.迎接科普创作新时代!http://www.5yedu.com/b292886.html
10.沙锦飞.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创作与创新.
http://www.docin.com/p-1753377161.html,201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