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腥草的简况
鱼腥草是一种俗称,据《本草纲目》记载:“其叶腥气,故俗名鱼腥草”;它的正式中名叫蕺菜,是三白草科蕺菜属腥臭草本植物,别名还有折耳根、侧耳根、狗贴耳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东起台湾,西南至云南、西藏,北达陕西、甘肃,以湖北、湖南、四川、江苏等地居多。
它的外形特点:一是高度在60公分以下,茎下部伏地,节上轮生小根,茎上部直立,绿色或紫红色。二是单叶互生,叶片心形,叶边全缘,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三是穗状花序顶生,花序基部有4片白色花瓣状总苞片,总苞片长圆形,雄蕊3个,长于子房,4-7月开花;蒴果长2毫米左右,顶部有宿存的花柱。
二、鱼腥草的主要成分
由于鱼腥草的全草药用,嫩根可作蔬菜食用,因此它的成分研究比较多。根据有关研究鱼腥草主要含有以下成分:
挥发油类:主要是鱼腥草素、甲基正壬酮、月桂醛、香叶醛、石竹烯、β-蒎烯、苯乙醛、水芹烯、芳樟醇类。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槲皮素、榭皮素、异槲皮苷、金丝桃苷、芦丁、山柰酚、芸香糖苷、葡萄糖苷等。
多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木糖、鼠李糖等。
生物碱类:鱼腥草含有生物碱种类比较多,主要是阿朴啡类生物碱、吡啶类生物碱、蕺菜碱等。
酚类化合物:主要是4-羟基苯甲酸甲酯、绿原酸、绿原酸甲酯、3,4-二羟基苯甲酸、根皮素-2-0-D-葡萄糖等。
氨基酸类: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酰胺、丝氨酸等16种氨基酸。
甾醇类:主要有豆甾醇、菜豆醇、β-谷甾醇-菠菜甾醇、菜子甾醇等。
维生素类:主要是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P等。
其他成分:鱼腥草还含有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钠、钙、磷、镁、锰、铁、铜、锌、氯化钾、硫酸钾等成分。
三、鱼腥草的主要用途
第一,它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药用,始载于《名医别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该药,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之一;其味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功效;药理学认为,鱼腥草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过敏性平喘、抗辐射、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药用时请遵医嘱。
第二,食用。鱼腥草营养丰富,在绿色食品、保健饮料、保健茶等方面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它的全株可食用,在饥荒年可充饥,又称“饥菜”或“蕺菜”;目前的利用方式有直接食用、加工成饮料、鱼腥草茶、酿酒等。它的嫩根在四川、贵州等地是一种地道美味野菜,通常作凉拌菜,也可炖肉、下面、煮粥、热烫作汤、作馅食用。
第三,鱼腥草在畜牧、水产养殖方面有应用前景。
第四,鱼腥草适应性强,生长普遍,根系发达,有良好的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它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文章内容来源于老姚谈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