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梦游”,你可能会想到这样的画面:原本睡着好好的人,突然起身出门,毫无意识地绕着屋子转了一圈,最后静静回到床上睡觉,叫他也没啥反应。为啥这人夜半三更会突然梦游了呢?梦游的人知道自己在干啥吗?这要从人的睡眠周期说起。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尤金·阿瑟林斯基(Eugene Aserinsky 英文不配)和纳塔涅尔·克莱特曼(NathanielKleitman 英文不配),让志愿者睡着后,用核磁共振仪扫描他们的大脑,发现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脑电波会出现周期性变化。
具体来讲,睡眠分为两种状态“快速眼动期(REM 英文不配)”和“非快速眼动期(NREM 英文不配)”。这两种状态会以 90 分钟左右为周期,在整个睡眠中交替出现。REM就是我们常说的“浅睡眠”,这个阶段虽然你也睡着了,全身大部分肌肉也放松下来,但大脑还很活跃,脑电活动与清醒状态时很相似。梦通常在这个阶段出现。
NREM(直接读字母)又分为N1、N2、N3三个阶段,其中N3阶段睡得最沉、身体最放松的阶段。巧了,梦游大多也发生在这个阶段。正常情况下,大脑绝大部分区域在这个阶段已经休息了。但梦游的人不一样。
2000年,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的研究表明,在梦游时,大脑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与意识、认知相关的区域还在休息,而与行为、运动相关的区域被激活。不同区域“各自为政”,人也就毫无意识地起床,漫无目的地在屋里游走,而且很难叫醒。
但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目前科学家们还在研究。
引发梦游最关键的原因可能是遗传与基因。198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父母一方有梦游经历的话,45% 的孩子会出现梦游症状;如果父母双方都曾梦游,那孩子梦游的概率就更大了。
2011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在医学期刊《神经病学》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梦游与遗传的论文。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个“梦游大家族”成员的基因,这个家族中四代人都曾有过梦游症状,结果发现在他们的 20 号染色体上,都有一处缺陷。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正是这个小缺陷,导致这四代人都饱受梦游问题的困扰。
不过,究竟是哪些基因会导致梦游,目前还尚不得知,期待未来遗传学的进步,能为我们揭开这个神秘现象的答案。(文章内容来源于星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