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    
新中国第一个科普行政机构探析(上)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颜燕     发表时间:2023-05-10     阅读次数:    


[摘 要]科学普及局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专门科普行政机构,它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落实党和国家科普工作指导思想的产物,体现了科学普及的重要地位。它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普工作的基本方针,致力于建立全国的科普行政机构网,并为全国性科普群众团体的成立打造社会基础,通过典型实验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科普工作。受科普工作的特性及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科学普及局最终被合并,但它推动了当时科普工作的开展,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的建立和科普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我国科普建制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普及局;科普;行政机构;普及与提高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讲话深刻阐释了科学普及的重要作用及其与科技创新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党和国家一向重视科普,在1949929日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普及科学知识,并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49111日,就设置了专门负责科学普及的行政机构——科学普及局(以下简称科普局),管理全国的科学普及运动。科普局将科普工作纳入了国家行政统一管理的范畴,将之前主要由社会团体来组织和推动、具有较强自发性属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向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科普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必要对其开展专门研究。已有研究中,章道义结合自己在科普局的工作经历,对科普局的组织机构、开展的部分工作进行了介绍。此后尹传红、刘新芳、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史研究课题组等在章道义文章提供的史料的基础上,对科普局进行了少量扩展性的介绍和研究。这些研究都将科普局作为其研究的一个片段,目前,尚未有针对科普局的系统研究。本文在系统搜集科普局史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深入分析为何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在文化部下设专门管理科普工作的行政机构,又缘何这个机构仅存在两年时间就被撤销,它如何定位科普工作,又如何定位和履行自身职责,通过上述分析,揭示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期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新中国第一个科普行政机构的认识,进一步丰富新中国科普史研究。

1科普局成立的历史背景

科普局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科学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体现,是落实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的科普工作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党和国家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现实需要和科普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1.1 科学为人民服务总方向的指引

1940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确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也是科学建设的方向。此后,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明确提出进行自然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使自然科学能广泛地深入群众19495月,为进一步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党同意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科代会)。619日,科代会筹委会成立大会召开,朱德在题为《科学转向人民》的讲话中指出,以往的科学是给封建官僚服务,今后的科学是给人民大众服务”“科学家应该和工农大众结合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才可能把科学发展到最高度,明确了今后科学工作的总方向。为使科学更好为人民服务,必须发展科学,普及科学。为此,《共同纲领》在第四十三条中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这是新中国科普发展和科普局成立的前提。

1.2 落实科普工作指导思想的要求

1942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文艺和学术各方面都应遵循的指导思想1949713日,周恩来出席科代会筹备会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科学的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是相成相助的,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19499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科学院为政府部门之一,受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指导。根据19491025日政务院第二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各部、会、院、署一律于111日正式开始办公的决议,1949111日,中国科学院开始办公;同时,文化部也正式开始办公并召开首次部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文化部的组织条例、办事细则、组织系统机构和编制,科普局正式成立。两者分别负责推进科学的提高与普及的工作,在组织上完整地落实了普及与提高相成相助的思想。

1.3 适应新中国建设和科普实践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实践,尤其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通过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颁布相关法令,赋予政府机构一定科普职责,成立科技团体和大学,围绕革命战争、经济建设和人民需求开展卫生科普、军事科普、农业科普、破除封建迷信等工作,对推动根据地和边区的建设、助力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政权管理和推动科普工作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新中国成立后科普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1949年后,随着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建设一个新的国家提上日程,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专家、掌握熟练技术的工人和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民,然而,当时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处在极度缺乏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状态中,文盲率极高。社会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广泛而迫切,单纯的正规教育很难满足,因而通过展览、讲演等方式直接、迅速地把科学技术知识向劳动人民进行普及的社会性教育,成为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科普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相契合,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以更好地服务新中国建设。

1.4 科学体制化的要求

20世纪20年代,苏联开始实行计划科学体制,到1949年前后,计划科学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495月,周恩来参加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学术座谈会,梁希在会上讲话称:科学界愿意学习革命理论,希望人民政府组织科学界为人民服务,并实行计划科学。中国共产党逐渐接受了计划科学的建议,对科学院也采用了行政机构的设置,负责科学的提高。国家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科学,也包括科学的普及。

2科普局的组织机构

科普局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文化部下设的一个局级行政机构,当时简称为科学局。据记述,当时文化部设有7个局级行政机关,编制为780人,科普局编制为83人,实有56人。科普局的主要办公地点位于北京东四牌楼三条胡同十四号。19491216日,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直属工作人员各项任命名单,任命沈雁冰为文化部部长,北京大学教授、化学家袁翰青为科普局局长。后来,物理学家王书庄被任命为科普局副局长,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担任顾问。

袁翰青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同时还在科学教育馆、科普、科技信息等多个领域做出过开拓性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他发表《列宁格勒之周期表碑》《介绍一位西班牙化学家》等科普文章,开始了早期的科普创作。194011月,他受命负责创建甘肃科学教育馆,其间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科普展览、科普讲座,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这是他从事的一次系统的科普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普理念,积累了如何创建和领导一个科普机构的经验。19433月,在他的领导下,甘肃兰州组建了中国化学会甘肃省分会,他被推选为理事长。1945年,他加入九三学社。1946年,他任教北京大学化学系,并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 成为享誉全国的北大三大民主教授之一。19497月,他作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代表参与科代会的筹备工作,并当选为科代会筹备会常委和总务部部长,为科学如何更好地为人民、为新中国建设服务建言献策。总之,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他具有创建和领导科学与科普组织、组织科学和科普活动的能力与经验,民主党派科学家的身份更便于其团结广大科学工作者共同从事科学和科普工作,并同中国共产党保持团结合作,这些特质使他成为科普局局长的不二人选。

科普局成立后,袁翰青带领组织辅导处处长朱兆祥边搭架子边招人,完成了科普局的初创,及至19504月形成完整的机构设置。行政机关设立组织辅导处、编译处、器材处、电化教育处和办公室,并在对旧中国原有机构重整的基础上,设立4个直属事业机构,即中央人民科学馆筹备处(以下简称科学馆筹备处)、电化教育工具制造所、博物标本制造所和南京仪器制造厂。组织辅导处主要负责组织建设和辅助指导全国的科普工作,下设调查研究科、组织辅导科和《科学普及通讯》(后改为《科学普及工作》)编辑部,进行各地科普小组建设,组织实施全国科普情况的调查摸底。编译处下设编译科和资料室,编译科主要负责组织文字和图书稿件,编辑、翻译出版科普图书、科普挂图等,资料室主要负责收藏、订阅各种科技类特别是科普类报刊,搜集整理有关科普的论述,以备查考研究。器材处负责设计研究科普所需的各种展示和表演器材,为各地文化馆、科学馆和中小学供应必要的科学仪器和博物标本模型,并管理科普局下属的北京博物标本制造所和南京仪器制造厂。电化教育处主要开展科普的电化教育,负责制作幻灯机和幻灯片,拍摄科学电影,管理科普局下属的电化教育工具制造所。

3科普局的主要工作

3.1 确立全国科普工作基本方针

科普事业作为一项崭新的事业,首先应当确定一些基本的工作方针。为此,科普局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开展社会大讨论。194912月至19501月,先后邀请包括北京市大中小学、科研机构、行政机构、人民团体、工厂等几十家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召开了7次科学普及问题座谈会,文化部也召开了专门的讨论会。沈雁冰专门撰文阐述科普工作的性质、对象、主体、内容、形式等,科普局也多次在其主办刊物《科学普及通讯》上刊文阐述科普的方针。

科普工作的性质、目标、主体、对象和方式是明确的,科普工作是广泛而又深入的群众性科学运动,要团结广大科学工作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方式,尤其是讲演、展览和出版,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面向工农兵群众开展工作,以服务国家亟待开展的国防和经济建设。

在科普工作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随着社会局势和科普实践的发展,科普局的认识有一定的变化。在内容上,科普局初期主要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技术、反封建迷信、医药卫生三个方面,这也是贯彻《共同纲领》普及科学知识规定的体现。当时认为破除迷信向人民进行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是必要的,配合国家急待开展的国防经济建设使工农兵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更为现实所需要1950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普)成立,爱国主义宣传是其四项主要任务之一。科普工作的内容开始着重强调加强爱国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号召科普与政治相结合,科普局发布《提高科学宣传的思想水平》、《科学普及工作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等指导性文章,与全国科普共同开展抗美援朝和反原子弹宣传。在组织形式上,全国科普成立之前,科普局一直致力于建立全国的行政机构网,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为建立全国性的科普组织打基础。全国科普成立并展开工作后,科普局对自身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由专门科普行政机构的任务是不明确的,它的存在需要加以重新考虑最终到科学普及的行政系统看不出有存在的必要

3.2 确定科普局的职责并开展具体工作

基于对科普工作是广泛的群众性科学运动的认识,科普局认为科普工作不是单靠几个机构所能办得了的工作,将自身职责定位为多做计划、推动、联系、组织的工作,业务工作多在地方和个人力量所不及的,在试验性的、示范性的意义下去进行。依据这些原则,科普局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建设;二是指导各行业科普工作开展;三是开展典型实验并进行推广;四是为配合典型实验和各地科普工作制作资料、器材。

3.2.1 为科普工作的广泛开展建立组织基础

科学普及工作必须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运动,方才能逐步地全面地推行;要成为群众性的运动应当有规模相当大的组织形式。在成立一种全国性组织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先建立一个科学网。为此,科普局做了两方面的努力:在行政上,建立自上而下的行政机构网;在社会上,广泛动员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各级文教干部、青年学生等广大群众参与科普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开展科普工作。

1)建立自上而下的行政机构网

科普局以建立一个从中央、大行政区到省、县的健全的行政机构为目标,对各级行政部门的任务进行了规划,中央设科普局;各行政区参考中央设置科普处;省厅在文教厅(局)下设立科学普及行政部门;县级工作不设立行政机构,以县人民文化馆为工作机构。19505月和8月,华东和中南军政委员会分别参照科普局的模式在文化部下设立科普局;同年4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在文化处下设立了科学普及处,东北和西北大区没有建立起科普局或处,个别省份(如山东省、浙江省)在文教厅下设立科学普及科。但是各级机构间的行政关系并未确立,省级机构也不普遍,因此科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没有能够有计划地开展。科普局在1950年底的工作总结中提到:好些省份的科学、文教工作者已经组织起来从事科普工作,还没有得到行政方面的有力领导和支持,今后的问题是巩固现有基础,有重点地根据实际需要发展组织,加强整个科学普及行政的领导工作,以大力展开科学普及运动。考虑到1951年春文化行政会议就决定了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和文物局的合并,所以1951年后,组织的扩展工作实际上并未进行,建立行政机构网的目标未能实现。

2)在社会上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

科普局成立之初就提出分头组织的号召,鼓励和推动各地建立科普小组,把这些小组作为推动科普工作的新鲜活泼的细胞,让这些细胞滋长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机体,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科学知识普及协会。科普局组成了科学普及实验协会,业余做些直接与人民大众接触的教育工作。截至195012月,各地建立了54个科学普及小组。这些小组主要由大中学的师生、县文化馆、机关干部组织。北京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学院等学校,以及科协的分会都建立了科学普及小组。通过科普小组,科普局发展在各地的组织机构网。

科普局还调查了各地可以发展的科普组织,包括全国报纸科学副刊、科学期刊、科学馆事业的概况和全国自然科学团体的情况,基本摸清了全国可以利用的开展科普工作的机构和团体。文章选摘自《科普研究》,作者系颜燕,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发展、科普史。



 
上一篇:从骨笛到人工智能音乐——对音乐科技发展历程的感悟(下)
下一篇:新中国第一个科普行政机构探析(下)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