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中心
传播中心    
矿泉水有股怪味?真不是你的错觉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8-28     阅读次数:    


水是维持我们生命的重要物质,人每天要摄入1500-2000mL左右的水,换算成瓶装水大约3-4瓶。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瓶装水一天没喝完,第二天再打开就会感觉有股奇怪的味道,这是什么味道?

1“塑料迁移”会改变水的味道吗?

是什么原因导致水里有异味?不少人会想到这是塑料瓶的味道。

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学者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全年喝塑料瓶装水,那么他将会每年摄入近10万个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NP)颗粒

虽然听上去很吓人,但实际上瓶装水里含有极少量的微塑料和颗粒是一个正常的事情,而且在通常情形下,这些物质也并不会影响到瓶装水的味道及正常饮用。

塑料瓶由瓶盖和瓶身组成,其中,瓶盖一般是由聚烯烃制成,而极大部分的瓶身则由PET制成。由于其良好的拉伸、抗冲击等特性,使得制作而成的瓶子具有透明性好、防渗透等优点。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塞利娜·蒂斯勒尔(Selina Tisler)和扬·克里斯滕森(Jan Christensen)在实验中发现,放置数个小时后,放在塑料瓶里的水都可以检测出数百种不同的化学物质
对此,他们将相同的饮用水分别放置在新瓶子、用过的瓶子和用洗碗机清洗过的瓶子中,24小时后分析不同瓶子中化学物质的情况。通过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LC-HRMS)进行非靶标筛选(NTS)以鉴定这些化合物。最终他们认为,塑料中的化学物质能迁移到水中。

不过,这两位科学家也指出,这并不等同于水是有毒的!事实上,塑料中含有诸多物质,如增塑剂、软化剂以及光引发剂等。虽然这些物质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毒性和危险,但在严格按照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标准下生产的瓶装水,放置一段时间再喝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大多只会影响其口感

2改变水的味道有很多因素!

显然,从瓶装水的生产、加工再到出厂等一些系列过程中都会有可能导致瓶装水异味。比如,在生产过程中,氧化锑作为一种催化剂会被应用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加工上。而瓶装水放置于高温暴晒后,少量的锑可能会溶入水中,进而改变水的味道,同时,如果长时间使用单一个PET瓶,锑可能会在人体不断积累,从而产生毒害性。

又如,加工过程中,传统的制盖工艺——注塑工艺,其主要是使用注塑机制盖。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商不仅会使用一定的添加剂,而且加工温度高达240℃280℃。因此,一些不稳定的物料会产生部分化学变化,产生刺激性异味

再如,PET材料具有半透性,即使瓶子的密封性很好,外来异味也有可能污染产品。此时,我们需要着重关注这些外来异味的来源,如果是无毒无害异味掺杂,那么可能仅仅只是改变水的味道,而一旦是有毒有害物质,那么就很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性。

3被太阳晒后的水瓶也有味道!

不知道有没有读者和小编一样,日常去购买带有塑料包装食品的时候,会特意留心包装袋上有没有写着避免阳光直射的字样。为什么呢?不急,往下看!

PET又称热塑性聚酯,其呈乳白色或浅黄色,表面平滑而有光泽。可以发现,PET拥有着相当规整的结构,是对称的分子链规整线形大分子。此外,其还具有较强的结晶能力。但它却是一种半结晶性聚合物。这主要是因为其分子链刚性大、玻璃化温度高等特性,从而大大影响了其分子链的运动。也正是如此,其分子链的微观松弛运动对PET的使用性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因此,经过相关的加工处理可以使其转变为无固定形态的非结晶性PET(典型非晶体:玻璃体),这其实就是从一个有序到无序的状态过程,将PET有序的分子结构打乱,重新任意排列。而在这个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和宏观物理现象往往是相互作用和表现的。

首先,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在高温高压下易受酸、碱和微量水分等作用发生热降解等解聚反应,发生解聚反应后,大分子链断裂,相对分子量降低。例如,在长时间高温条件下,PET会释放出一些小分子物质,如乙醛。虽然乙醛无毒,但会有一种特殊气体,影响口感!此时,尽管杯子里的水看上去没有任何的变化,但尝起来却有怪怪的味道。

其次,在宏观层面上,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也不适合 PET 瓶装水贮存。这是由于 PET 瓶装水多使用 PE(聚乙烯) 瓶盖,两种材质的膨胀系数不同,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以及较大温差下容易导致密封失效。

当温度升高,水蒸气压力会随之升高,密封的PET瓶会因瓶内水蒸气压力升高而膨胀。同时,随着温度降低,水蒸气压力会降低,密封的 PET 瓶会因瓶内水蒸气压力降低而收缩。如此热胀冷缩的交替反复,最终会导致PET 瓶密封失效,从而使得瓶子里的水同空气中的物质相互作用,污染产品,导致水中有异味。所以在此特别提醒各位小伙伴,当我们打开瓶子里的水后,一定要尽快喝完。文章内容来源于北京科学中心。


 
上一篇:对睡眠环境敏感?5个方法帮你“脱敏”
下一篇: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对“梦”释怀?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