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可以理解为改写命运的某个瞬间,或者说影响其一生轨迹的转折点。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命”和“运”两个字有什么来历。
先看看“命”。在甲骨文中,“命”和“令”是同一个字。“令”字形的上半部分表示“集合”,下半部分像是跪坐的人,因此“令”表示把人们集合在一起之后进行发号施令。到了金文,在“令”字形的左下方又增加了一个“口”,突出“说话”的意思。在后来的小篆、隶书和楷书字形中,跪坐的人和“口”的象形性进一步减弱,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已经难以看出字的构成理据。
“命”本来的意义是“发布命令”,作动词。《诗经·大雅·崧高》:“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就是周王发布命令给召伯,为申伯营造府邸。《列子·汤问》:“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天帝受到愚公诚心的感动,于是向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发布命令,背走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
“命”可以引申出“命令”的意义,作名词。《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诸葛亮《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指诸葛亮正当军队打了败仗、局势危难时,接受先帝的委托、执行先帝的命令。
“命”可以指“命运;天命”,也就是人一生中注定具有的吉凶祸福。《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指人的生死和富贵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
“命”还可以指“生命”,也就是动植物的生活能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命悬于遂。”
“命”还可以指“命名”。白居易《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是指这首诗共有616个字,白居易把它命名为《琵琶行》。
“命”和“令”在意义上都可以作“命令”,比较接近,但也有一定的侧重:“命”大多用来指各级主宰者的命令,古人很重视“天地君亲师”的地位,所以有“天命”“君命”“王命”“父命”“母命”“师命”等说法;“令”主要指军队的命令或者政治上的命令,有“军令”“帅令”“将令”“政令”等说法。
再看看“运”。它的小篆写法是由“辵”和“軍”两个部分组成的。“辵”表示意义,现在通常写作“辶”,“辶”与“行走;行动”有关;“軍”和“运”的读音相近,用来表示读音。后来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基本都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这个字简化之后写作“运”,“运”中“辶”仍然表示意义,“云”和“运”读音接近,用来表示读音。
“运”本来的意义是“运行;转动”。《周易·系辞》:“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月交替运行,形成了昼夜;寒暑的交替,形成了四时。《孟子·梁惠王上》:“天下可运于掌。”意思是天下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
“运”可以引申为“搬运”。《庄子·知北游》:“运量万物而不匮。”大到搬运和计量万物都不会感到不够用。《列子·愚公移山》:“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带领大家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它们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运”还可以引申为“使用”。《孙子·九地》:“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意思是:使用兵力、设计谋略,使敌人无法判断我方的虚实。
“运”还可以用来指“命运;运气”。王勃《滕王阁序》:“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时机和命运不佳,人生充满不顺。
“命运”是指事情预先注定的进程,包括生死、贫富和其他的遭遇。一个人处于危险或者低谷时,周围一旦有人伸出援手,就会成为这个人的“命运齿轮转动时”,生命可能会得以挽救,也可能就此走出人生低谷。(文章内容来源于科普时报,作者系广西语言学会理事、文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