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省级二等奖
省级二等奖    
环球同此凉热,万物命运与共——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2022级 艾思媛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艾思媛     发表时间:2023-11-29     阅读次数: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2022级 艾思媛 省级二等

指导老师:马清


春日虹霓点亮你迷蒙的双眼,夏日蝉鸣唤醒你沉沉的睡意;潋滟秋光安抚你躁动的内心,和暖冬阳温暖你冰冷的双手。我们总在不经意间,被自然的美好生态环境所治愈。但是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绝,失之难存。

要知道生态环境的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燃烧化石能源、工业过程以及农林和土地利用变化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滞留在大气中,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除二氧化碳之外,具有增暖效应的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等等。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碳排放进入下降通道。我国目前碳排放虽然比2000—2010年的快速增长期增速放缓,但仍呈增长态势,尚未达峰。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源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碳中和目标可以设定在全球、国家、城市、企业活动等不同层面,狭义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也可指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对于二氧化碳,碳中和与净零碳排放概念基本可以通用,但对于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情况比较复杂。由于甲烷是短寿命的温室气体,所以只要排放稳定,不需要零排放,长期来看也不会对气候系统造成影响。由此可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要知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在美国,一本教科书要8个学生使用,平均使用寿命5年,而在我国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另外,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均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在我国福建、上海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快手课本的循环使用已逐渐形成制度化,其中一些地区还针对教材的循环使用出台了详尽的实施方案、回收方法以及管理与使用规定等,减少和杜绝书籍浪费的情况发生。

自古以来就有绿色环保理念,这些理念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在中国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些古老的概念,都有它超越时代的丰富内涵。即便是在工业化的今天,这些哲思仍然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支撑起我们的绿色价值观。

要知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说起上海近年来有特色的新建筑,位于苏州河畔的天安千树一定榜上有名。这座建筑远观像郁郁葱葱的“悬浮森林”,它借鉴了中国著名的黄山作为整个建筑的形体,走势雄奇且险峻。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整个建筑通过在400多个露台上种植1000多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将景观和建筑天然地融合在一起,体现着生态、环保、低碳的理念。在北京的海淀科技公园里,有各式各样的发电装置。比如:“太阳能道路”是将薄膜太阳能芯片封装在透光路面材料内,白天,马路吸收太阳光转换为电能,并将电能储存起来,供园区内用电;夜晚时段,储存的电能用于照明和夜景。冬季,马路还能自发热,融化路面的冰雪,方便行人通行。园区内的“玻璃地砖”能够将人体动能转化为电能,通过游人的踩踏或跳动来发电。“集电地板”两侧的景观灯,随着游客每走一步,景观灯便随之亮起。这些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命共同体的美好例子。

要知道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正所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地球只有一个,万物命运与共。我们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发一份光,挣一份热。从能源的消耗者,转变成能源的生产者,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作出更多贡献。在政府层面,应当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全局,坚持“全国一盘棋”,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展开。在体制上,应当加强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实现党政同责,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减排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章制度,出台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在企业层面,推动技术优化升级,积极调整产业和能源使用结构,推动全流程绿色低碳发展。在社会层面,鼓励全民参与,从日常生活点滴中促进低碳减排。要引导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建立个人“碳账户”,构建碳普惠机制,打造碳普惠整体运行平台,健全交易和激励机制,让个人能够从减碳行动中获益。努力建设绿色低碳社区,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基层治理之中,发挥多元共治的作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公众低碳减排的意识,优化公众行为习惯,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而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则昭示着美好的未来。人与自然命运与共,让我们一起共同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上一篇:低碳环保 吾辈之本分——青铜峡市职业教育中心 2022级 丁佳怡
下一篇:2050火星漫游——海原县兴海中学 2022级 马小梅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