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歌词
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愿烟火人间 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做人一地肝胆 做人何惧艰险
豪情不变年复一年
做人有苦有甜 善恶分开两边
都为梦中的明天
看铁蹄铮铮 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愿烟火人间 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向天再借五百年》出自韩磊《帝王之声》专辑,也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2008年12月,该曲获得30年电视剧歌曲盛典“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电视剧歌曲”。该曲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表达了康熙皇帝虽戎马一年立下赫赫战功,仍感慨自己是否能活的更久些,为这烟火人间增添更多安宁与美满。
学知识
在《康熙王朝》中,我们看到康熙8岁登基,16岁亲政,足足干了61年的皇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纵观康熙一生,他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蒙古叛乱、驱逐沙俄入侵,被后世尊为“千古一帝”。
这样一位在位时间最长又富有丰功伟绩的帝王为什么会发出“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感慨呢?翻开《孟子》一书,有句话这样写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样看来康熙皇帝也希望像《孟子》一书中提到的这样,再活500年后成为书中这样的大人物。“做皇帝难,做好皇帝更难,做长寿的好皇帝,难上加难”!在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历史中,总共有400多个皇帝,只有7个活过了70岁,5个活过80岁。排第一的是乾隆老爷子,活了89岁,在位60年;第二是梁武帝萧衍,86岁,在位48年;第三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享年82岁,在位15年;第四宋高宗赵构,享年81岁,在位36年;第五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0岁,在位35年。
虽然古代帝王长寿的并不多,但关于长寿的探索,他们一直在路上!秦始皇嬴政为寻长生不老药送童男女至三神山;南朝梁武帝萧衍期许长生修仙,多次出家信佛,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南唐开国皇帝李昇也曾迷恋仙术,据《五代史》《南唐书》等文献记载,李昪晚年崇尚道术,因服用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除官方正史所载,还有一些传言迷恋道术而未有明文详细记载的包括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赵佶、明世宗朱厚熜、清世宗胤禛等。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帝王为求长生不老,延长寿命做了许多探索,但均未成功。人类真的可以延长寿命吗?真的有人可以长生不老或者说比大多数人活的更久吗?
走四方
现代医学认为,遗传因素、运动因素、饮食因素、体重因素、睡眠因素、心态因素、环境因素、社交兴趣因素及医疗科技快速发展水平等都会对人类寿命产生影响。
据发达国家人群观察结果显示:(1)70岁之前生活或环境因素对人类寿命影响显著; (2)70岁之后遗传因素对人类寿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要活到百岁, 长寿基因和表观遗传因素起决定性作用。2020年1月,斯坦福大学儿科、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前斯坦福医学院院长Philip Pizzo博士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指出:过早死亡人群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因素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则是社会环境因素及行为生活因素等。此外,大部分疾病的遗传风险因素,也可以通过改变行为及生活方式而得到改善。下面是一些建议:
笑一笑十年少,树立乐观心态,明确生活目标
中国老年学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百岁老人长寿原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改善占8%、气候条件占7%,其余60%则取决于老人自己,其中排在第一的就是心态。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十分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2015年5月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生活有目标,长寿几率高,是有根据的。因此,对生活有目标,每天朝着目标去奋斗,焦虑及不愉快情绪也就不以为然了,整个人也更积极阳光向上正能量。
少熬夜、多压腿,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2018年,一项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丙长团队发表在《循环》(美国心脏协会官方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坚持不吸烟、坚持运动、维持健康体重、健康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可使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风险大幅度降低,使50岁后的预期寿命延长超过10年!这其中女性寿命可延长14.0年,而男性则可延长12.2年。
多沟通、多交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2019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与美国佐治亚大学共同参与并发表在《社会科学与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使老年人心理更健康,且患抑郁风险降低。此外还有研究显示:(1)积极的社交活动与生存率提高间有50%的相关性。(2)社交孤立人群中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29%,中风风险则增加了32%。
作总结
遗传因素、运动因素、饮食因素、体重因素、睡眠因素、心态因素、环境因素、社交兴趣因素及医疗科技快速发展水平等都会对人类寿命产生影响。
过早死亡人群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因素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则是社会环境因素及行为生活因素等。
笑一笑十年少,树立乐观心态,明确生活目标。
少熬夜、多压腿,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多沟通、多交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一篇2016年发表在世界著名期刊《PNAS》上的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上越活跃的人,死亡风险越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来来来,一起动动手指,转发朋友圈,分享知识,造福他人,也健康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