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好书推荐】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
新闻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7-09     阅读次数:    


《科技工作者科学传播译丛》介绍

当前,我们正在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科学传播与普及也肩负着更神圣的使命——让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普惠人类,以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构筑理性、和谐、美好的未来。放眼世界,科技工作者们正在利用出版物、影视作品和新媒体等各种平台,以科学写作、演讲咨询等各种形式,与政府、媒体、科技教育界等合作互动,为科学发声,为公众解惑,为科学更好地造福人类而孜孜以求。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体量的科技工作者,如果能调动引导对科普感兴趣、有热情、有能力的一部分科技工作者投入科学普及,我国的科普人才队伍将能得到极大提升。基于这样的初衷,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室研究团队,围绕国外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尤其是科学写作)领域的指南类书籍展开调研,并选取经典著作进行译介,期望能为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传播与普及提供一些实用、可操作的借鉴,也为已经在从事科学传播与普及的科技工作者们提升传播技能提供参考。

今天率先推出的《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为译丛中的一部,其他译著敬请期待哦!


如果你正处于科学写作的起步阶段,或是正准备以科学作家的身份启动科学专栏写作,想听听别人的建议;抑或是你想就科学写作如何选题、报道和写作的基本技巧听取一些建议,那么不妨阅读《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

本书作者米歇尔·奈豪斯女士是一名资深自由撰稿人,她经常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史密森学会会刊》等撰写科普文章。2006年和2012年,她两度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颁发的Kavli科学新闻奖。该奖是一项面向全世界记者的专业奖项,至今已有75年的历史,在业内拥有很高的地位。早在2013年,米歇尔·奈豪斯还曾与斯坦福大学的托马斯·海登(Thomas Hayden)共同主编了《科学作家手册:数字时代选题、出版和成功必修指南》The Science Writers’ Handbook: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to Pitch,Publish,and Prosper in the Digital Age。可见,米歇尔·奈豪斯女士是科学写作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践行者。在本书中,她总结自己和他人的创作,通过举例子、摆事实、讲道理,循序渐进、毫无保留地分享了科学随笔创作与发表的经验和技巧。

全书内容分为七章。

第一章是“科学随笔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作者以她心目中的典范之作《免疫》入手,带领读者初识科学随笔这种文体,并随之溯源散文与科学随笔,探讨科学随笔的边界和分类。论辩性文章不属于随笔,直白的新闻故事不属于随笔,“纯叙事手法”的新闻特写也不属于随笔。科学随笔是探索科学故事的故事,以个性化表达风格写就,其中包含着一段或多段历程,并且它是关于我们的世界的,与作者和读者都发生关联。

在第二章“捕捉点子 形成想法”中,作者撷取身边同行的创作经历说明,并非生活中的每一个点子都能成为随笔创作的素材,需要识别。她认为随笔文章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个性化表达、历程以及作家和读者的相关性。写作科学随笔需要一个触发点,通常是一个问题,有时候随笔文章能够给出全部或部分答案,有时候不但不能,还可能会引发一堆新问题。对作家和读者来说,文章的满意度评价更多源自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至于解决多少问题则是次要的。作者还提出,写作时效性较强的随笔文章时,科学论文是获取触发性问题的可靠来源。

第三章是“科学随笔的篇章结构”,实际上也是讲在创作中如何找到方向并坚持原则的问题。作者认为,科学随笔写作就是讲好一个故事的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变得有序和易于理解,需要遵循一定的“套路”,包括故事原型、作家的外部历程、作家的内部历程等要素。为了阐释清楚这一点,作者逐一解构了若干有名的虚构类作品所表现的历程,如《星球大战》《哈姆雷特》等,对科学随笔创作需遵循的“发生、发展、结局”三段式结构进行了标准又不失曲折剧情的示范。作者告诉我们,内部历程和外部历程是一种既灵活又稳定的线框图,在科学随笔创作过程中可以进行改造,灵活运用。

第四章“科学随笔的报道与研究”探讨如何通过调研丰富随笔写作,并传授行文技巧及研究策略。作者认为,出类拔萃的随笔在研究深度上至少能与同类新闻和深度报道比肩,要写出重大意义的科学随笔需有严谨的研究作为支撑。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善于观察细节,善用比喻表达,要具有洞察事件背后的深意的能力。作者还强调,调查研究要在伦理道德范围内,切莫捏造事实,对待消息人士要合理合德,要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第五章“科学随笔的写作”是相关经验分享和个案展示。作者强调,写作首先要定位写作风格,风格有助于将自己和想法展示给读者。科学随笔的起笔、收尾皆无定法,但总有可借鉴的、通用的技巧。开篇需留有余地,不可和盘托出,要吸引读者读下去;结尾要提炼出对作者和读者都具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引导人们在科学探索的路上继续前行。文章主体部分最难写,要注意展示和讲述两种方法运用之间的平衡,要保持起笔时的活力。

第六章“科学随笔的修改润色”,传授如何编辑自己的作品草稿,如何与编辑、事实核查员协作,从而使得文章思路更清晰,可读性更强,准确性更高的技巧,包括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从整体到细节的审视、推敲字句、核查事实等,实用,可操作性强。

第七章“科学随笔作品的出版:时下与未来”,详尽分析时下各类媒体青睐的文章类型,传授找到合适的发表平台、恰当投稿的实战经验。作者讲到,毕竟科学随笔承载的是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只有它们被意向中的读者所接纳,才算得上是成功的作品。

在翻译全书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对科学随笔这种文体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虽然作者没有直接给科学随笔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通过排除什么不是科学随笔,展示什么是好的科学随笔,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科学随笔画像。以我个人的理解,科学随笔就是用随笔形式写作关于科学的内容,作家很注重用文学创作的艺术性与读者形成互动。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笔法灵活,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可描写,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思索,放在中国的科学传播语境下,这本书中的科学随笔确实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创作类型。与科学小品相比,它没有那么强的知识性;与科学新闻报道相比,它虽然也有一定的报道性甚至时效性,但又更强调个人风格与观点;与科学故事相比,它又绝对是非虚构的。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科学随笔应该“是带着好奇心,秉承科学的怀疑精神,同时怀着对读者的责任感”去创作的。这也是本书最终定名为《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的原因。

本文摘编自《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文前部分,内容有删减。

科学随笔写作指南:如何写好科学故事

(美)米歇尔·奈豪斯(Michelle Nijhuis)著,张志敏 译

刘兵 张晓蔓 审校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3

(科技工作者科学传播译丛 / 王挺 陈玲 主编)

书名原文:The Science Writers’s Essay Handbook:How to Craft Compelling True Stories in Any Medium

ISBN 978-7-03-064427-5

责任编辑:张莉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各种类型、经验和水平的新闻记者、专业科学传播者,同时也面向那些有意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找到更多听众的科学家。


 
上一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下一篇:没有了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