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新时代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天眼”——中国的骄傲】“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仅它上面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它的建成,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在航天工程及其他领域具有广泛用途,引领世界最新天文观测发展水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
【爱看星星的孩子】上世纪50年代,吉林龙首山顶,每当星辰挂满夜空时,有一个孩子准时爬上山顶,遥望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久久不愿回家。他为何如此迷恋观看星辰呢?
60多年后,这个爱看星星的孩子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他带给世界上爱看星星的人们一双带有巨瞳的眼睛——“天眼”。他就是用毕生心血筑成“天眼”的伟大科学家南仁东。
【天眼梦,中国梦】时光回溯到1993年,科学家们在日本东京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信息,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听闻这个消息,南仁东坐不住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强烈的爱国心让他不能忍受中国在这一领域再被别人甩下,一定要抓住这个赶超的契机,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国的天眼梦。
于是,他大胆提出:“在中国境内建造直径500米、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在当时,这是个足够奢侈、几乎无人相信的设想,因为它已不仅是一个严密的科学工程,还是一个难度巨大的建设工程,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工程,甚至岩土工程等各个领域。
但是,对怀揣着报国之心的南仁东来说,没有不可能。没有条件,自力更生;没有资金,艰苦奋斗。
【科技强国,鞠躬尽瘁】为了这个梦想,他准备了24年,8000多个日夜不停奔走、努力。光是为FAST选址,用了14年,观察了上千张卫星地图,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大窝凼。喀斯特地形常常乱石密布,再加上贵州天气阴冷多雨,他常常在被雨水浇湿的乱石和泥土中摸爬滚打。就是拼着这份精益求精和不甘落后的决心,在工程建设中,他带着团队进行上百次实验,成功研发了超过国家标准2.5倍以上的耐疲劳钢索,世界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在FAST工程上得以成功应用。
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他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他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矢志追求、呕心沥血,为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精彩的科学人生。
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每一个“国之重器”的诞生,都凝结着很多科学家的心血,有很多失败、挫折铺垫出成功的路。南仁东先生孜孜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启示我们:要大胆创新突破,挺进最前沿,不能跟在外国先进技术后面亦步亦趋,如果总是追在后面,失去的不只是一个制高点,还有广阔的市场,以及后续的各种发展优势。嫦娥五号带回月壤,“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海试,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十四五”已经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至关重要。
【南仁东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
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而持久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只有大胸怀和大爱的人才能体会到科学探秘带给生命丰富深邃的独特体验。只有将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生命的价值才会永恒、不朽。
仰望星空,“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
(本文系典赞·2021宁夏科普作品创作与传播大赛文章类入围作品,作者系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丰台小学马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