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    
助推元科普 ——前沿科学如何科普转化(一)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融媒体中心     发表时间:2022-11-01     阅读次数:    


【导语】

9月19日下午,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承办的“繁荣科普创作,助力创新发展”系列沙龙——“助推元科普:前沿科学如何科普转化”在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召开,并以“腾讯会议”同步安排了线上会场。

上海市科普作协名誉理事长卞毓麟、复旦大学教授卢宝荣、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晁彦杰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王文鹏、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科普主管邱成波、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科普主管金凤、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宣传主管刘碧如、文汇报首席记者许琦敏、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刚、上海长海医院麻醉科副主任薄禄龙副教授、华师大光华书院党委副书记涂皘、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建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辑程着、上海科技出版社科学画报编辑部主任杨先碧、上海科技报记者陈怡、世界科学杂志编辑游文娟和上海市第13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的30多位学员参会。

上海市科普作协秘书长江世亮主持了本次沙龙活动。


一、发球者、二传手同台共商科普化

卞毓麟“元科普”的概念及重要性

卞毓麟老师在本次讲座上以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杨振宁的《基本粒子发现简史》和汪品先的《深海浅说》等名家科普代表作为例,阐释“元科普”的概念。

元科普的概念最初是卞老师在2017科普产业化上海论坛上提出的,本次沙龙上卞老师再次概括:元科普是指工作在某个科研领域第一线的领军人物(或团队)生产的科普作品,它的特点是对本领域科学前沿的清晰阐释;对知识由来的系统梳理;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理性展望;以及科学家亲身沉浸其中的独特感悟。

卞老师在专为此次沙龙所作的题为“元科普的重要性与未来思考”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元科普是科普中的元典之作。如果把科普比作是一棵大树,那么元科普就是科普大树的根,是源自科学前沿团队的一股“科学之泉”,为其他形形色色的科普作品提供坚实依据,包括可靠的素材和令人信服地推理,它真实地传递了探索和创新过程中深深隐含着的科学精神。卞毓麟老师说,科普当然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科学家首先要致力于科研,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并且因人而异,所以科学家要尽可能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做别人难以替代,社会潜在影响最大的那些科普,而“元科普”,正是非由一线科学家亲自做不可的事情。卞老师在发言中提出了对我国更多领军科学家和他们的团队亲自上阵形成精锐的“元科普”兵种的期待和展望,希望诞生更多优秀的元科普作品,希望上海市科普作协对国内“元科普”现状进行更切实的调查、统计、研究和分析。卞老师为这次沙龙作了精心准备,不仅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还专门录制了十多分钟的视频。元科普概念的提出者再一次将自己对此的思考及其在当下科普实践中的重要意义清晰简约道来,令当天在线上线下参会的60多位嘉宾对本次沙龙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卞老师发言后,来自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邱成波、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晁彦杰和文汇报首席记者许琦敏分别围绕沙龙主题做了分享。

三位发言者前两位都是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技人员的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有出色的科研工作,又对科学普及有热情,且成效显著。作为一线科学家的代表,或者说元科普的践行者,他俩在主题发言中都谈到了他们对元科普的理解及其重要性的认同。

(二)邱成波:让更多的中青年科学家参与科普

邱成波认为,科研与科普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科研与科普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正在朝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方向发展。

他认为,中青年科学家长期处于科研一线,个人的经历较为鲜活,较接近元科普的概念,同时,中青年科学家与青少年代沟小,易于沟通,最适合做科普。然而,由于科研与生活压力大、缺少科普经费与激励机制等原因,中青年科学家常态化践行元科普还有一段路要走。

最后,邱成波提到做好科普工作需要科学家、艺术家、媒体工作者强强联合,从制度层面落实考评与奖惩,吸引更多优质的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尽可能呈现准确、艺术、通俗的科普作品,使科学成为一种潮流,成为超话。

(三)晁彦杰为想做科普的一线科学家提供培训

相比而言,晁彦杰的科普经历有点偶然性。因曾在诺贝尔奖得主实验室工作过,2020年9月回国的晁彦杰很快就收到了科普活动的邀约,对当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工作——“基因编辑及其工具基因剪刀技术”进行科普解读。也是通过这一次科普实践,他得到了一些科普方面的历练,包括如何跳开专业术语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前沿科技。这次短暂的科普经历对他最重要的启示是:科研人员要勇于站出来面对记者与公众。科普给他带来的间接效应是:邀请他做科普的媒体多了,愿意报考他专业的年轻人多了。二位在发言中也谈到了在助推元科普方面目前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困惑。

邱成波说出了目前很多不愿意在科普上投入的科学家的想法:一方面诸如“科普是小儿科”“科研是主业科普是副业”“科研上没啥苗头才去做科普”的认识目前依然流行;另一方面中青年科研人员科研生活压力都比较重,在科普经费难以保障、缺乏激励机制等的情况下,要让他们在科普上投入很多精力是困难的。

晁彦杰分析认为现行科研经费体制使一线科学家没必要对大众进行科普,并且科研人员时间不足。同时由于缺乏相关保护机制和担心不可控的舆论效应,很多科学家是不愿意公开发言的。所以鼓励科研一线人员科普,特别是针对热点事件做科普时,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相应的文字与视频记录。另外还希望为想做科普的一线科学家提供一些科普表达方面的培训,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和媒体和公众交流。

(四)许琦敏元科普要取得效果,离不开二传手们的贡献

许老师首先对“前沿科普的二传手”做了一个定位:主要是从事科技报道的记者和栏目、教材、节目的编辑以及相关科普频道、期刊、书籍、讲座的策划人、责任编辑、主持人、编辑等等(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出现,这方面的从业者还在扩大)。他们的职责和功能是,要能与科学家直接进行交流,并把科学家晦涩难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产品。如果说一线科学家的发球,即元科普,是第一棒,那么第二棒、第三棒的承接者就是大量的科普创作者。元科普要取得实际的、广泛的、持久的效果,离不开“科普二传手”们的贡献。

什么才是好的二传手?许琦敏认为,他们所发布的科普内容应具备信源可靠、内容可信、传播广泛等特点。同时,好的科普二传手作品也要有较高的点击量和传播量。

在海量信息、快节奏传播的传播背景下,科普二传手要甄选合适的科学家,并通过科学领域的同行验证对传播内容进行甄别。作为科学家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他们要在每个新闻和传播的作品里寻找一个介于科学家对精准表达的要求和满足普通民众的要求之间的平 衡点,在获得科学家认同和长期合作的信任的同时,也在受众群体中建立口碑。

此外,许琦敏还提出:对一线科学家的成果进行高质量输出,除现有途径外,还需要研究更好的扩散和复制机制,譬如开发众筹式元科普系列课程课件,可能是让元科普对青少年这一社会未来中坚力量产生更大更持久影响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助推元科普 ——前沿科学如何科普转化(二)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