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    
幽默科学信息如何营造科学传播“氛围感”?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     发表时间:2022-11-17     阅读次数:    


科学传播的价值取向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学信任——重视平等对话”的转变。而“幽默”作为一种可能推动公众参与的策略,在科学传播中以多种形式被使用。例如,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成员举办的“科学喜剧之夜”(Science Comedy Night),被学者们认为这是科学家与公众对话的有效工具[1]。那么,幽默是如何对科学传播起作用的?

01文字游戏、拟人、讽刺与幽默科学信息

现有的幽默研究表明,幽默对信息的注意和回忆[2]、信息唤起的情感可亲性[3]都有积极的影响。幽默类型的识别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受众对幽默感知的第一步[4]。目前国外对幽默科学传播的研究集中在社交媒体上使用的三种流行幽默类型——文字游戏、拟人和讽刺。

文字游戏是一种常见的幽默类型,如“双关”,它指的是使用不止一种含义的单词或短语,或使用发音相似但唤起不同含义的单词。例如在下图的帖子中,英文单词“positive”既有“带正电的”意思,也有“绝对正确的”意思,于是这一科普帖巧妙地用双关语揭示了“物质失去电子带正电”的物理学知识。

(图源文[5])

拟人则是将类人的特征显示到物体或动物身上,从而使科学传播更吸引人。如下图所示,两个原子的在“对话”的过程中同样揭示了“物质失去电子带正电”的物理学知识。


(图源文献[5])

此外,“讽刺”也是国外社交媒体中常用的幽默类型是,指的是“愚弄或取笑知名的事物、情况或公众人物”。如《每日秀》(The Daily Show)等电视节目和《洋葱》(The Onion)等数字媒体正是利用了讽刺的手法吸引观众关注两极分化的科学问题[6]。

02幽默如何推动媒体中的科学传播?

近年来,公众对科学的参与已经成为推动科学传播、民主社会科学治理集体决策的重要手段。因此,除了在正规科学教育之外,电视节目、社交媒体也是增加公众对科学理解的新型媒介。

对气候变化信息传播的研究发现,使用幽默在信息中具有吸引力,且带有幽默色彩的关于气候变化的视频在促进参与气候保护行动的意愿方面同样有效。其中特别涉及到了讽刺幽默信息的使用:Brewer和McKnight发现,观看讽刺节目可以塑造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知[7];而另一项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发现,使用讽刺来贬低认为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的人会增加观众的风险感知。

社交媒体则为传统教育环境之外的科学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公众对科学的参与和理解,并鼓励用户之间的互动。

通过用户参与传播使社交媒体用户获得更多信息,这些传播成果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指标来量化——帖子获得的点赞、分享和评论的数量,被认为是提高社交媒体上科学传播力以及衡量科学传播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幽默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社交媒体中科学信息的传播优势,获得更高的曝光量和阅读量。

03幽默传播的中国实践:创造“科学公共领域”

在国内,由于传统权威媒体、专家失手的新闻频频曝光于网络,“砖家”、“叫兽”的称呼也不胫而走,公众逐渐形成了一种故意扭曲的理解模式,对权威的信息发布总会产生质疑并力图证明其中谬误[8]。科学传播的信任困境背景下,中国的解决方案是创造一个“科学公共领域”,在幽默风趣的科学氛围中推动科学传播。

果壳网旗下新浪微博账号“谣言粉碎机”曾发布过这样一条博文[9]:“灯泡放进嘴里就真的拿不出来吗?面对网上众多‘灯泡血泪史’的恐吓,编辑小耿拿出了吞宝剑吞铁球的大无畏精神,尝试了各种尺寸的灯泡。实践出真知,‘只要能放的进,就能拿的出。’(测试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请勿模仿)。”

相比于严肃的知识性科普,“灯泡血泪史”、“吞宝剑吞铁球”的幽默语言表达不仅使得科普文章脱去科学呆板枯燥的外衣,同时又使内容更具亲和力,容易让受众主动参与,这也与果壳网“先发笑再思考”的科学传播理念相吻合。

其次,我国的科学传播实践与国外不同的是,拟人形式运用最多,特别是在与公众日常生活距离遥远、容易产生话语隔阂的专业性科学传播中。典型的拟人化传播如月球车“玉兔”的微博账号,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自己的月球上的所见所闻,从而吸引公众对月球探索工程的认识和关注。


(图源网络)

04幽默感是科学传播中的必需品吗?

上述研究和现实案例都表明:在科学信息中使用特定类型的幽默可以增强信息的趣味性,增加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意图。

但是幽默也可能产生负效应,例如讽刺的信息可能会滋生敌意,或者被理解为一种不礼貌甚至是冒犯性的批评,从而引发反弹、阻碍参与。再加上社交媒体用户通常只是寻找娱乐方式来打发时间,接触幽默科学信息是为了参与科学互动还是纯粹娱乐仍无法分辨。

其次,公众对于幽默的需求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研究显示,那些对幽默需求较高的人,会从幽默信息中体验到相对更多的快乐,也会产生更大的参与传播的意愿,反之幽默信息则不会产生更多的传播效果。

严肃、严谨并不是科学的全部,但幽默在科学传播中也并非是一种必需品,不同的幽默形式、不同科学传播领域以及不同的受众类型对于信息的认同也需要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幽默的外壳仍要以科学知识作为内核,科学传播才能不落入庸俗与形式主义的窠臼。

参考文献:

[1] Baram-Tsabari A, Lewenstein B V. An instrument forassessing scientists’ written skills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J].Science Communication, 2013, 35(1): 56-85.

[2] Blanc N, Brigaud E. Humor in print healthadvertisements: Enhanced attention,privileged recognition, and persuasivenessof preventive messages[J].Health communication, 2014, 29(7): 669-677.

[3] Wanzer M B, Booth‐Butterfield M, Booth‐ButterfieldS. Are funny people popular? An examination of humor orientation, loneliness,and social attraction[J].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96, 44(1): 42-52.

[4] McCullough L S. A cross-cultural test of thetwo-part typology of humor[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3, 76(3_suppl):1275-1281.

[5] Yeo S K, Su L Y F, Cacciatore M A, et al.Predicting intentions to engage with scientific messages on Twitter: The rolesof mirth and need for humor[J]. Science Communication, 2020, 42(4): 481-507.

[6] Su L Y F, McKasy M, Cacciatore M A,et al.Generating Science Buzz:An Examin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Engagement WithHumorous Scientific Messages on Twitter and Instagram[J].ScienceCommunication,2022:1075547021106390.

[7] Brewer P R, McKnight J.Climate as comedy: Theeffects of satirical television news on climate change perceptions[J]. ScienceCommunication, 2015, 37(5): 635-657.

[8] 杨鹏, 史丹梦. 真伪博弈: 微博空间的科学传播机制——谣言粉碎机微博为例[J]. 新闻大学, 2011, 4: 145-150.[9]张宇怡, 周澍民. 果壳网的编辑特点与传播实践探析[J]. 中国编辑, 2014, 2.

(文章内容来源于谷围传媒


 
上一篇:中国知识共享网络中公民科学传播者的研究
下一篇:科学传播“破圈”问题研究(上)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