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大众传播“破圈”事关在日趋复杂的传播环境中科学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能否保住现有的“存量”,以及如何创造性地拓展“增量”,因此,不得不察。在充分罗列了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化解相关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关注“堵点”“终点”,做好“翻案文章”,化“堵点”和“终点”为“导入点”和“出发点”
人类的传播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这些制约千奇百怪,表现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但仔细想来,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来自外部,一类来自相关传播者自身,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制约”,后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内部制约”。这些制约既有显在的,又有潜在的。从另外一个维度又可以进一步分成具有“刚性”约束的“刚性规约”和具有“柔性”约束的“柔性规约”。其中“刚性规约”来自特定的法律、法规以及由强力机构制定出台的相关文件等,“柔性规约”则一般来自特定的民族、特定的社会的公序良俗。无论是哪种规约,都对相关行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这些约束和限制虽然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其制定之初肯定有其合理性,而且也对确保当时相关行为主体各安其位,确保其所在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发挥过不可小视的作用。但是,时移事迁,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仍然墨守成规,食古不化,就未免有些不合情理了!比如说“避讳”。作为一种外部规约,“避讳”制度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往往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而实施的“文字狱”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阻碍许多有才华者脱颖而出的重要“帮凶”。比如,唐代那位有极高文学天赋的著名诗人李贺,之所以一辈子连考进士的机会都没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者说是唯一的一个原因只是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犯“避讳”,“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竭力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11]类似的情况绝非仅仅只有李贺这样的个例!这些所谓的“避讳”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可能都是不可想象的,但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古人才饱受“避讳”之荼毒!由于种种原因,每一个人的心目中其实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可碰触”的传播内容禁忌的。这些传播内容禁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构成了包括但不限于科学传播在内的所有大众传播内容方面的“堵点”,甚至成了许多人进行大众传播时的“终点”。要想在内容方面“破圈”,就有必要对这些“堵点”或“终点”进行认真科学的分析和研判,看看哪些是必须遵守的,哪些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我们主观上自己吓唬自己的,哪些是虽然在历史上曾经被视为行动准则,现在已经时过境迁,可以打破的。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开展我们的“破圈”行动了。内容方面的“破圈”无非是做“翻案文章”,所谓做“翻案文章”是指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以往一些似乎已经有了定论但事实上却经不起当下事实检验的结论、观点、看法等加以反驳甚至批判,或者另辟蹊径,对于同样一件事给出与以往的说法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方面,同为大众传播的影视剧传播近年来屡屡颇有建树。前些年的电视剧《亮剑》和当下正在某些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等等,之所以能够“破圈”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以往似乎已经成为“定论”的东西加以重新演绎,“编剧做了别人没有做的事情”,[12]从而给了广大观众不一样的视觉形象,许多人看了这些电视剧之后,可能会惊呼“原来英雄人物可以这样演”“原来领袖人物还可以这样表现”,从而使得原有的内容方面的“圈子”在不经意之间被破掉!电视剧可以如此,科学传播在进行内容方面的“破圈”时也应如此。
(二)妥善处理好“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之间的关系,巧用“混搭”,探寻科学传播形式“破圈”的路径和方法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原本来自宋代学者陆九渊与别人的一段对话,当有人问陆九渊为什么不写书的时候,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里所说的“六经注我”指的是把古人留下来的遗产(六经)直接拿来为我所用,而“我注六经”则是指对于古人留下来的遗产(六经)亦步亦趋,只能跟在古人后面爬行。陆九渊虽然说的是与“六经”之间的关系,但用来描写或者形容与前人留下的所有遗产之间的关系可能也都不无不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在丞相赵普的陪同下视察刚刚建成的汴梁城,当他走到一座城门前停下了脚步问赵普,这座城门为什么叫“朱雀之门”而不是“朱雀门”啊?赵普回答说,按照前人的惯例,“朱雀”与“门”之间在形式上必须加一个语助词“之”字,赵匡胤听了把嘴一撇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这个原本记载于宋代学者文莹的《湘山野录》中的逸闻趣事形象地说明了“形式”对于“内容表达”的影响,以及为了更好地表达对于既有的形式进行突破的必要性。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对既有的形式进行突破呢?笔者认为,可以在“混搭”上做一些文章。所谓“混搭”(Mix and Match)是指“混合搭配,就是将传统上由于地理条件、文化背景、风格、质地、价格等不同而不相组合的元素进行搭配,组成有个性特征的新组合体。”[13]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进行“混搭”呢?笔者认为,这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混搭”之“物”之间粗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实际上则有内在的“脉络”可以遵循,比如,河南卫视的“破圈”作品《龙门金刚》之所以能够在“形式”上“破圈”就是因为它将看似“不搭界”的一些元素通过“高科技”或者“黑科技”这样的“神组合”联系在一起,“用现代科技手段原汁原味地还原中国传统艺术美感”,[14]文艺传播是如此,科学传播也应如此,在这方面以传播科学为己任的科学传播肯定不能也不应甘居人后;二是“有主有次”原则。所谓“有主有次”指的是要确定一个“基调”,以这种“范式”为主线,其他“范式”做点缀,有轻有重,有主有次。仍以河南卫视的“破圈”作品《龙门金刚》为例,虽然“导演组还使用了包括AR、三维建模、电脑着色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将《龙门金刚》的舞台与石窟实景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实现复原”,但龙门石窟仍然是主基调。同样的道理,在科学传播作品“破圈”的过程中,即使是“混搭”,也不能不分主次,而应以一种“范式”作为主基调,然后将一切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的“范式”都拿来为我所用;三是“不宜太多”的原则。所谓“不宜太多”指的是不能把“混搭”理解成“杂糅”,一般来说,一部作品中所混搭的“范式”不应超过三种,因为太多虽然看起来似乎可以炫目多彩,但实际上却有可能令人眼花缭乱,甚至有可能会“喧宾夺主”,分散掉科学传播受众宝贵的注意力;四是“注意过渡”的原则。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是“横空出世”的,必须妥善处理好“当下”与“过往”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下”与“过往”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三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只重视“过往”而轻视甚至忽略了“当下”,一种是只重视“当下”而轻视甚至忽略了“过往”,还有一种是二者并重,既不“厚古薄今”,又不“厚今薄古”,而是科学地看待并且妥善对待“历史积淀”与“当下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于新出现的“范式”予以冷静观察,看看其利弊何在,对于既往的“范式”也不一竿子打倒,而是努力寻找其可以继续运用之处,用著名诗人杜甫的话说就是“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有望创作出在“范式”上“破圈”的科学传播作品,套用前面提到的话就是要尽可能“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
(三)以破解一般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式”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和行动的“着力点”,借助技术赋能,努力打造传播渠道方面“破圈”的科学传播作品
“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式”都是心理学概念,前者即“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15]而后者即“思维定式”则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16]二者之间粗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却往往构成某种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即“刻板印象”这个“因”往往有可能导致“思维定式”这个“果”,尤其是偏向负面的“思维定式”一般都与“刻板印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刻板印象”与“思维定式”虽然从字面上看都是贬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与人如影随形。[17]仅以大众传播为例,许多人往往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大众传播工作者分成“搞报纸的”“做电视的”“跑广播的”“弄网络的”等等,对于“跨界”开展传播一般都没有什么太高的期望。就像那句著名的调侃语所言:“你怎么能期待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学生会写出好作文呢?”这种因为对于“体育老师”的“刻板印象”而导致的“思维定式”往往成了很多人故步自封的“终点”。如果想要打造渠道上“破圈”的科学传播作品,就必须打破上述“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式”:谁说“做报纸的”就做不好其他介质的作品?谁规定“做报纸的”就只能借助纸质传播渠道进行传播?这方面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人民日报》的从业人员,以往由于“刻板印象”导致的“思维定式”使得一般人往往认为他们只能通过纸质的传播渠道进行传播,但他们在2017年建军节前夕策划制作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7月29日晚推出,浏览量迅猛攀升,如今,‘军装照’H5的浏览次数突破10亿,一分钟访问人数峰值高达41万。”[18]之所以能够在传播渠道上“破圈”,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一般人心目中的纸媒工作者从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式”出发,紧紧扭住“科技赋能”不放手,“用户上传一张图片,不到5秒钟就能轻松合成一张军装照,这背后实际是强大的技术在支撑。”[19]这些被媒体称为“黑科技”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人脸关键点定位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等等,正是借助了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技术,这部作品才能不仅一举斩获了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相关奖项,而且也在社会各界掀起了一场“军装照”热,著名演员佟丽娅、著名科技企业家雷军等都借助这部作品“晒”出了自己的H5军装照。《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给予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在开展科学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以破解一般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式”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和行动的“着力点”,借助技术赋能,努力打造传播渠道方面“破圈”的科学传播作品。
(四)在辩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在“解构”的基础上“重构”,妥善处理好“两种圈子”之间的关系,努力探寻传播对象“破圈”的可行路径和方法
这里所说的“两种圈子”分别是指“想象之圈”和“实际之圈”,分别用来描摹两种不同的传播对象形成的“圈子”。顾名思义,所谓“想象之圈”是指由“他者”想象出来的“圈子”,而“实际之圈”则是实际上存在的“圈子”。人们往往会认为,作为客观对象的人群肯定而且确定会划分成各种各样的“圈子”的。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划分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不无客观依据,比如,根据对于不同的传播介质的依赖,将不同的传播对象划分成“读者”“听众”“观众”等等,但是,随着时过境迁,这种划分很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具有“主观性”。邓拓先生曾经在《燕山夜话》中讲到过一个“放下即实地”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盲人,从桥上掉下来,刚好抓住了一根桥柱,他以为下面是万丈深渊,不敢松手。一个路人看见了,大喊,“下面就是实地,可以放手”,可他就是不信。这个故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主观想象”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和束缚。要使传播对象“破圈”就有必要妥善处理好“想象之圈”和“实际之圈”之间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在进行大众传播时往往是“想象之圈”和“实际之圈”并存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有其“想象之圈”,正如古人所说“人心不同恰如其面”,这一点我们不能也不应强求一致。我们所能做和所应做的就是在辩证的基础上认真区别“想象之圈”和“实际之圈”这两种不同的“圈子”,不能也不应仅仅停留在“想象之圈”的心理舒适区,而应“睁开眼睛看世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一切,特别是我们的传播对象,不能也不应想当然地先入为主地认为“读者”永远是“读者”,“观众”永远是“观众”,而应在“解构”的基础上进行“重构”,就像明代那首著名民歌中所唱的那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努力重新建构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众”的新的传播对象,这方面其他传播领域的相关实践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启示。很多人可能已经注意到,近年来,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时有佳作出现,比如今年前些时候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之所以成功,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打破了以往“主旋律题材影视剧在青年人那里没有市场”的偏见,将以往可能是一个个相对孤立的“圈子”解构掉,然后在“解构”的基础上“重构”,将这些人整合成为一个新的“圈子”——“主旋律粉丝圈”,这种“重构”笔者将其称为依托内容创新而进行的“重构”,还有一种“重构”则是依托技术而进行“重构”,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就是依托包括但不限于AR、VR等技术创作出来的“破圈”作品。其他领域的传播能够做到的,科学传播领域没有理由做不到,这方面已经有先行者做过有益的尝试,比如新华网制作的科学传播作品《寻味房游记》就综合运用了包括但不限于三维动画等技术手段“以日常餐饮为切口,通过奇妙的家庭旅程,反映中国在农牧业等领域的进步”。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定位是为“覆盖多个受众人群的观赏口味”,而不是仅仅是“覆盖”单一的“读者”“听众”或“观众”的观赏口味。[20]
四、小结
“破圈”是一种“形新而实旧”的活动。它是包括但不限于科学传播在内的所有大众传播工作者不断突破自我,从而达到新的传播境界的一种方式或者手段。要想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就要不断地追求这种“破圈”的目标,尽管有的时候这种追求并不一定非得要以“破圈”作为自己的名字。仅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为例,众所周知,诗歌在唐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涌现出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等等著名的天才人物,《全唐诗》共收录了唐代2529位诗人的42863首诗作,使得后人只能高山仰止、叹为观止。所以,到了北宋时代,如果想要在文学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就必须打破诗歌在唐代所形成的固有模式,于是乎一些先行者们就开始了新的探索,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诗之余”的新的文学样式,这就是“宋词”。在有宋一代,经过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等的全力推动,宋词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到了元代,面对宋词和唐诗的高峰,不甘寂寞的元代文人在唐诗和宋词之外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学范式“元曲”,涌现了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等元曲名家,转眼到了明、清两代,面对唐诗、宋词、元曲这样的文学范式巅峰,当时的文学工作者们绞尽脑汁,在此前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创造出了“小说”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将以往的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全部囊括于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文学样式流变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破圈”是一种从古到今的潮流。纵观古今,所谓“破圈”,其实无非是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此前人们留下来的形式、内容、渠道、传播对象等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解构,创造出一种新的范式,也就是重构,这就是“破圈”的一种基本模式。本文正是遵循这一思路,先是充分指出近年来包括科学传播在内的大众传播界在“破圈”传播方面所取得的诸多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内容、形式、渠道、传播对象等四个不同维度指出了包括科学传播在内的大众传播在“破圈”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这四个维度的问题的四种解决方案,以期为科学传播工作者“破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从而确保科学传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陈友胜:《破圈:电视扩展年轻受众的有效路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年第6期。
[2]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 “破圈”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0%B4%E5%9C%88。
[3]鄢嫣:《疏离于古文运动之外 ———论王安石与欧阳修、曾巩的文学交游》,《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4]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五四新文学运动”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6%96%87%E5%AD%A6%E8%BF%90%E5%8A%A8。
[5]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骈体文”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A%88%E6%96%87?fromtitle=%E9%AA%88%E4%BD%93%E6%96%87&fromid=117716。
[6]王亚萍:《论隋朝骈文观念的文质演变与骈文创作》,《嘉兴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7]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八股文”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AB%E8%82%A1%E6%96%87。
[8]McCollough Christopher J.. Book Review: Social Media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ss Media Landscape by Regina Luttrell and Adrienne A. Wallace[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2021, 76(3) : 355-357.
[9]柳斌杰先生是这样说的“当时的互联网管理没有主动跟上。互联网进入中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合法地位,不承认它是新的传播载体。如果当初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能够因势利导、主动参与、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就不致于丧失了管理主动权。”详细请参见《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新媒体现状与趋势》,原载于新华网2006年12月19日。
[10]Chandra S Ghanta. The Influence of Mass Media in the Public Sphere[J]. Journal of Mass Communication & Journalism, 2021, 11(7) : 1-1.
[11]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李贺”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8%B4%BA/764。
[12]刘睿:《战争类型电视剧的成功要素——以〈亮剑〉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7期。
[13]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混搭”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7%B7%E6%90%AD。
[14]刘雨涵:《〈龙门金刚〉再度惊艳,传统+科技的“国风”可以这么美》,《齐鲁晚报》2021年8月16日。
[15]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刻板印象”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BB%E6%9D%BF%E5%8D%B0%E8%B1%A1/13793224。
[16]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思维定式”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0%9D%E7%BB%B4%E5%AE%9A%E5%8A%BF?fromtitle=%E6%80%9D%E7%BB%B4%E5%AE%9A%E5%BC%8F&fromid=15200209。
[17]Sommer Katharina et al. Stereotyping of Muslims in Germany: How the Presumed Influence of Media Stereotypes on Others Influenc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Toward Muslims[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21, 98(2) : 478-503.
[18][19]谢宛霏:《"军装照"H5浏览量破10亿 解密背后黑科技》,《中国青年报》2017年8月17日。
[20]马轶群、彭雪:《硬核短视频这样“破圈”吸粉》,《新闻战线》2021年第10期。
(文章摘编自《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6期,作者系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策划编辑、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组委会副秘书长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