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    
立场与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二元框架下的中国科学传播硕博论文研究(上)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岳丽媛、刘兵     发表时间:2022-12-07     阅读次数:    


内容摘要

本研究参照传播学学科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二元框架,对国内科学传播硕博论文进行了全面梳理,发现在科学传播研究领域,也存在着经验研究和批判研究两类与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相似的研究范式。目前,经验研究占科学传播领域的主流地位,多借鉴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批判研究则更多继承了源自科学元勘领域的批判传统和思辨色彩,主要立场是对科技发展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和对科学主义现象的批判,而两个学派之间的研究范式差别也正源自于立场和科学观之差异。

关键词:科学传播、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硕博论文

一、引言

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科学传播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综合性研究领域[1],从最宽泛的概念上讲,科学传播囊括了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有反思的科学传播等与科学相关的传播研究。目前,国内对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的一阶研究比较兴旺,二阶研究,即对科学传播的元勘研究也逐渐引起重视,例如翟杰全[2]、吴国盛[3]、田松[4] 、刘华杰[5] 、刘兵[6]等学者对科学传播历史脉络、学术理念与渊源的梳理,对国内学术图景的整体描绘[7]等。其中,田松曾将科学传播与科技传播或科普的关系,类比于传播学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之间的关系。[4]吴国盛也指出当代有反思的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了关注传播手段和效率的传统科普,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3]但现有的研究对于科学传播领域借鉴传播学研究范式的研究并不多见。

从学理上讲,科学传播可以算作传播学学科的一个分支领域,但在实践中科学传播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这既与在国内外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有关,也与国内传统中科普研究的特殊性和传播学领域对其关注的相对缺乏有关。但是,在科学传播研究中,对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鉴情况,或者说所呈现出来的与传播学经验学派或批判学派在理论倾向、立场和方法上的相似性,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这种借鉴或相似性的背后,其实体现着研究者对科学传播本身不同的理解和立场。

在传统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主要的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成熟于20世纪的4050年代,以哥伦比亚学派、耶鲁学派、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为代表,是传播学的主流范式。经验学派有深厚的社会科学基础,方法论上依循北美功能理论传统,属于纯粹实证和量化的科学研究, [8]尤其关注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社会管理和控制的传播效果研究。有研究指出,德弗勒等人在《传播研究的里程碑》中归纳的传播学研究的14座里程碑大都是在拉斯韦尔开创的“5W”传播模式的框架内通过纯粹实证和量化研究得到的,但这种量化研究方法和实用主义社会观后来遭到了批判学派的严厉抨击。[9]

批判学派是欧洲20世纪60年代以后崛起的传播研究范式。它通常被描述为具有马克思主义色彩或进步主义色彩,价值立场偏左,以理论思辨为认识论,定性研究为主,对社会现状进行批判的研究范式,与实证主义或经验主义传播研相区隔、相对立。”[10]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也并非是一个完全统一的体系,但其共同之处是都具有哲学的、文学的、人道主义的和理智的特征。[11]甚至有人曾认为:那些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为指针,以否定当前传播格局、传播秩序与传播技术的合法性为旨归的研究学派均被称为批判学派。”[12]批判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是传播学中所谈的法兰克福学派,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斯·韦伯开创的人文主义传统,进一步发挥了韦伯关于工具理性批判的思想。[8]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传媒并没有带来人的自由与解放,而是导致了文化的异化和物化,传媒文化批判的中心主题就是揭露大众文化的物化与操纵机制,从而唤醒被压抑的人的真正生命欲望。”[9] 批判学派还包括伯明翰学派,也就是所谓的文化研究学派,横跨了传媒研究、文学研究、文化社会学、女性主义、结构主义等学科,以及后现代思想家和传媒批判理论浪潮中的西方学者,如福柯、鲍德里亚等 [8]。后来在学界成为热点的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著作《娱乐致死》,也可以看作是典型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经验学派坚持实证主义的学术立场,持有工具理性,而批判学派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推崇价值理性。这样的两分法仍有争议,但虽然批判的思想是一个多样的总体,批判学派确有共通性,体现在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宏观视野上对社会的批判,哲学的、文学的人道主义倾向上等。

本文,即是借用这样的二元框架,来对中国科学传播的研究的倾向、立场和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二、研究样本

1.样本选择

科学传播研究是一个成果众多的领域,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科学传播相关的期刊论文可谓汗牛充栋,在2018年已多达上万篇,且这些庞杂的各种类型研究鱼龙混杂,对其进行梳理并非易事。一种可能的简化方式是,以归属于这一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因为硕博论文其实可以作为一种比较典型的该领域学理性研究的代表,所以本文选择了对硕博论文的研究主题与内容、依据的理论和方法、学术观点和立场进行梳理,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科学传播研究领域学术发展的概貌,探讨该领域的研究倾向、主题热点和发展方向。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硕博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关键词或题名包含科普/科学普及、科学传播/科技传播、公众理解科学的硕博论文900多篇,剔除重复的和相关性很弱的,得到697篇文章。考虑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传播专业的论文未被知网收录的现实情况,也将符合检索条件的这部分论文归集进来,最终样本是706篇研究生学位论文。此外,还有一些科学传播研究类的论文,如环境传播、健康传播、科学争议研究等,受到其作者本身对其研究工作的定位(其实题名和关键词也是这种定位或身份认同的一种表征)和样本选择的可操作性(不符合设定的检索标准)影响,本研究没有把这部分论文纳入进来。尽管如此,本文选取的样本在数量和内容丰富性上也具有了足够的代表性。

2.研究方法及类目设置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从方法上讲这也可归入经验研究!),主要对样本论文来源高校、学科领域、指导教师、理论与方法、研究主题和高频论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传播学界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不同立场、理论内涵和研究方法路径,结合国内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现状,再将样本论文划分为以下类别:(1)经验研究,是指借鉴了或相似于传播学经验学派研究范式进行的实证研究。(2)批判研究,是指具有人文的立场,采取了哲学的和理性辨证的方法,对现实中习以为常观点态度具有一定的反思甚至颠覆,借鉴或相似于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3)中国特色科普研究,是中国特有的科普研究类型,如对科技兴农、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等有中国特色的内容的研究,主要研究目标是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此外,许多从中国政府立场上对推进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等现实问题的分析,也可算作此类。(4)科学传播的历史研究,包括对科普实践、科普作品、科技传播、科学教育等历史的考察。(5)其他类:包括科普产品展教设计、科普场运营与评估、科普创作艺术、科普教育等与本文关注的经验与批判二元框架关联不大的技术性研究。

这几种分类,大致反映出了中国科学传播研究的总体特征,而且在以上的分类中,各类彼此间是可以有交叉的。但只有其中前两类,才是本文所要重点关注的。

三、研究发现

1.论文研究类别

在对706篇论文进行通读、分类的基础上,整体情况整理如表1。从传播学二元框架来看,科学传播的经验研究占有较大比重,批判研究仍是少数。同时,这两类研究与标准的传播学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范式也并不是完全对等,而是存在一种类似和倾向,所以,本文的划分是基于借鉴或相似性意义上的设置标准。此外,在整个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有中国特色的科普虽然也与经验和批判学派研究有部分相关性,但其中更大比例上是不属于传播学学理范式的文章。

2.样本涉及的学科

由于中国学位教育和科学传播领域的特殊性,科学传播方向的研究生归属或涉及的专业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其中,传统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相关专业216篇;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技术史等学科,或统称科学元勘领域194篇,是最主要的两大领域,具体如表2所示。此外,还有教育相关专业82篇,管理学相关专业83篇,其他理工农医类37篇等。

3.来源高校及指导教师

以单一学校科学传播学位论文数来统计,湖南大学、河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科学传播学位论文超过了30篇,且均主要以新闻传播类专业为主,其中湖南大学36篇、河北大学有35篇、中国科学院大学30篇。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设立了科普专业硕士的六所高校[13],除了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其他如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并没有进入排名靠前的位置,可能与科普专业硕士并不以学位论文作为硬性毕业考核指标,而更注重毕业设计形式有关。

从指导论文数量排名前十位的指导教师来看,科学元勘领域研究者要多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者,而且可以明显看出,科学元勘领域的指导者更倾向于批判研究,甚至以批判研究为主,如刘华杰、任玉凤、刘兵等学者指导的论文。

4.关键词与高引用文章

采用分析软件ROST News Analysis Toolv3.1,对样本论文的关键词总体进行词频统计和分析,词云如图 1 所示。可以看到除了科学、科技、科普等与科学传播概念相关词汇外,高频词主要有教育、公众、素养、对策、模式、农业、网络、新媒体、数据、环境、微博等,这些高频词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变化趋势。

从引用率排名前十位的论文来看,除了一篇传播学专业的有关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规律的经验研究外,主要是科学元勘领域的论文引用率较高。

总的来看,科学传播硕博研究对传播学研究范式的借用并不十分广泛,只有近60%的文章或多或少借鉴了传播学经验与批判的二元框架,并且其中个别文章只是对传播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套用,甚至同名不同质,比如出现对内容分析法的误用等现象。文章内容来源于科史文苑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岳丽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


 
上一篇: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的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下)
下一篇:立场与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二元框架下的中国科学传播硕博论文研究(下)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