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    
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的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下)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白宇、李薇     发表时间:2022-12-06     阅读次数:    


4、科学传播未来发展路径

对干探究科学传播发展路径的价值而言,可将施拉姆的媒介选择公式作为参考标准,即媒体选择的概率=使用媒体带来的价值/接触使用媒介费力程度。在媒体融合时代的科学传播,通过何和方式利用好融媒体,减少受众接触科学传播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和其他成本,提高其所获得的价值,是科学传播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核心课题。

4.1 融合受众与互联网思维,提升传播者科学专业素养

融合传播,理念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21]所以,媒体融合时代的科学传播需要将受众思维与互联网思维作为定盘星,多站在受众角度进行选题、制作、扩散和互动,想受众感兴趣的话题,考虑受众解读成本,树立服务型科学传播品牌。一方面,应对科学传播者进行科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理解简单的科学原理,提升科学专业素养,有助于科学传播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对科学传播者进行新媒体运营培训,加强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原理的普及,提升科学传播者的叙事能力和技巧。科学传播者以科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并将融合思维嵌入到传播各个环节中,营造一个专业、开放、共享的科学传播生态。

再者,进行融合思维的实质就是,传播者所面对的受众是鲜活有判断力的个体。而非传统绝对意义的接收者或被灌输者;面对的媒介也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连接与受众情感的中介。基于新媒体时代受众观念的变化,科学传播者必须要说听得懂的话语,借助情感和修辞技巧来吸引受众,深挖科学知识或原理背后的趣味故事,增加科学传播的可读性,少用冷冰冰且无法增加与受众群体共同意义空间的术语。诸如,丁香医生就为科学传播者提供了思路,其团队成员包括入驻到丁香医生的专业医生、具备专业背景的科普工作者,以及懂得新闻传播规律、会运营的编辑组成,大家互相协作。第一步是编辑负责选题,然后由专业人士完成初稿;第二步由编辑们再用各类修辞手法完成术语话语的转换,最常见的比喻、拟人、反讽和隐喻等形式皆可涉及,顺便再对文章细节进行润色,使得其成为一篇直实准确、切实有效、受众能读得懂、逻辑自洽的医学类文章[22]。换言之,融合思维与科学专业素养结合起来的最大的优势在于用科学专业的视角来选题和内容建构,打通媒体与受众群体间的隔阂,扩大彼此共同意义空间,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学传播发展。

4.2 遵循融媒体传播规律,构建高质量科学传播内容

媒体融合是当今时代的热点,科学传播应遵循融媒体传播规律,选择符合融媒体的传播内容,服务于科学传播大局。科学传播既需要融合思维,也需要精品内容来推动持续性发展,挖掘系列制科学传播内容,孵化完整的内容精品。诸如一些可读性强具有趣味性的科学小故事,可以适用干多种不回平台传播,最大化利用副媒体资源。好的内容,也需要有好的包装,通过挖掘科学故事和科研过程中的曲折情节,精心制作标题,但不是主打猎奇的标题党。就像央视综合频道《加油!向未来》节目,以综艺为外衣、以科学为内核,将科学实验与综艺元素融合,最大程度地激发受众的兴趣,普及科学知识,解决受众在生活中遇到的伪科学。还要处理好微观与宏观的关系,立足微观、面向宏观。具体而言,如果内容小而微,那么就深度挖掘它的价值,以及与宏观社会之间的联系;如果内容宏观,则利用横向扩展的方式来具体解释和阐释。同时,在互联网领域也可以在获得转载内容许可后,转发其他媒体的精品文章,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但绝不是一味的复制-粘贴,丢弃自身的定位和优势。例如果壳网在新冠疫情期间,转发了国外《自然》杂志关于新冠病毒的长文,以及《科研圈》等专业杂志的文章,同时也没有放慢自身的内容建设,挖掘热点话题,不断深耕内容。从这一意义上说,科学传播内容的构建要在遵循媒体规律基础上充分突显科学议题的属性,即内容的突出因素,体现内容的传播价值。正如拉斯韦尔所言,对于共同历史的集体记忆越多,集体的凝聚力就越强。科学传播的内容建构也是呼唤受众集体记忆的过程,通过日常生活常见的案例或集体共同感知的事物,进而切入到宏观的理论之中,媒介在其中起到一种串联各个子系统的连接作用。但是内容建设不能排除受众的作用,不仅可以听取受众的意见共同设置议程,进行强目的性的科学传播,直去受众痛点,运用融媒体优势传播优质科学内容,弥补科学传播的空白和不足,而且还要关注受众反馈,借助受众群体的知识或经验进行纠偏。由于许多科学传播者并非专业科学工作者,所以重视受众反馈和纠偏,能够帮助科学传播建构起更加准确、兼容并包、大众化目有意义的内容,也是实现科学传播面向公众的目标途径。

4.3 丰富传播技术的应用,强化科学传播路径

新技术浪潮推动媒介形态更迭,也赋予各类传播活动新的生机和活力。数字化生存天然具有赋权的本质[23]。新型传播技术提供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能有效帮助科学传播与受众信息需求匹配。

首先,科学传播可通过VRAR 技术构建起适配的场景,降低受众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升传播效力。诸如,广州市科协在微信公众号发布《VR 科普游!走进凉茶博物馆感受凉茶文化》就是一次较为成功的传播,运用 VR技术宣传广东的凉茶文化,全面介绍博物馆的室内室外,以及凉茶的具体制作步骤,让受众全面立体地感受凉茶文化。

其次,借助H5和直播技术拉近与受众群体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互动,增强受众群体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李良荣、周宽玮[24]指出,互联网本身的特征就是融合。通过传播技术与受众相融,提升传播效果,不妨借助H5技术实现科学大众化的目标,例如,受众在人民日报的《跟着嫦娥去探月H5作品中可以作为发射指挥者,进行点火发射和拍照,参与到模拟探月全过程,最后生成附有个人信息的月球拍摄照片,这样既能了解到探月工程的相关科学知识,又能获得独特的媒介使用体验。

最后,科学传播可以尝试构建一种歌套系统,相互借鉴新型传播技术,改变传统的竞争关系,变成共生关系,提升科学传播效力。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媒体机构,助推单向度传播生态向互动联合的方向转变[25]。许多科学传播早已积极加人到新技术浪潮之中,如科普中国和果壳网是最早一批采用新型传播技术的,也吸引了一大批受众,建构起自身的影响力。以下科学期刊也积极顺应技术发展,如《农村新技术》期刊在 2020 年开始了直播 +短视频的运营,肿瘤科普杂志《抗癌》开发自己的APP[17],帮助其构建成为权威可靠的医学科普平台。概言之,新型传播技术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了全新的社交模式与信息传播生态。丰富科学传播模态中的技术应用,强化传播路径,实现科学知识和信息迅捷的传播、共享、扩散,不断扩大整个科学传播的话语权、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科学传播的社会作用。

结语

数字化技术并没有完全将人从异化中解放,而是将人从物的异化变成了数字化的异化[26]。面对社会快速发展,科学传播成为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主要使命的传播活动,不仅对科学工作有益,而且对反对伪科学以及推动整个舆论生态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科学传播在媒体融合时代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但是在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下,融媒体也赋能于科学传播来打破桎梏,探索新发展路径,实现高效传播。科学传播者要具备融合思维与科学专业知识,首先要摆正心态,驱散职业迷思,打破惯性思维,以科学专业知识为基础,提升融媒体叙事能力和技巧,以搭建适配的传播场景,增加情感与共情能力,打通传受间的隔阂,扩大彼此共同意义空间。科学传播要遵循融媒体传播规律,借助趣味性强且适合于融媒体传播的科学小故事,挖掘系列科学传播内容,孵化完整的内容精品,直击受众痛点,运用融媒体优势传播精品内容,弥补过往科学传播的空白和不足。科学传播也亟待解决传播技术应用单一的问题,寻求通过VRARH5等新技术打通与受众间的最后一公里,探索融合的多种模态形式,改变同其他平台间的竞争关系为共生关系,构建嵌套系统,相互借鉴新型传播技术,提升科学传播效力。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工程,总而言之,面对科学传播当前的困境,要正视问题并加以解决,既需要融合思维与科学专业知识为支撑,也需要高质量内容建设,并丰富传播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传播路径,才能真正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助力科学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内容来源于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作者系白宇李薇


 
上一篇: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的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上)
下一篇:立场与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二元框架下的中国科学传播硕博论文研究(上)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