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职生是目前接受中等教育中科学素养相对较低的群体,许多中职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不强,主动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不足,而且目前也非常缺乏为中职生“定制”的精准的科普教育资源。针对这一现状,从精准创新科普科幻等内容入手,将科教内容与纸媒、影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中职生个体科学素养情况,为受众个体精准推送更为合适的科普教育资源;探索创新科普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使面向中职生的科普精准地落到实处,为在新时代全面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而精准发力。
关键词:中职学生;科普教育;教育资源;精准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共同构成我国现有的中等教育体系,目前普高和职高大约按1:1的比例进行招生的,所以全国的中职生人数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中职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升入高校继续学习深造,绝大多数学生在中职毕业后很少再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科学素养也就基本定型于中职教育阶段。总体上来说:当下的中职生,他们的文化科学素养还不如普高生,中等职业教育要担负着提高未来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能够自觉地学习新的实用的科学知识、能够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所以,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角度来说,面向中职生的科普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目前面向青少年的科普科教读物、音像制品同质化严重,资源本身就显得不够丰富,可供他们选择的量比较有限,能够更有针对性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科普科教资源显得就更少了。由于他们与同龄的高中生相比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不强,如何为他们量身定制、精准创作科普科幻等科教作品,就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然而目前针对中职生的科普教育学术研究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在此背景下,对当下中职生的文化科技素养和学习现状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如何精准创作面向中职生的科普科教资源的对策进入了探析,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愿与对此课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一、中职学生接受科普教育的现状分析
开发适合中职生的科普教育资源,必须首先搞清楚中职生的文化基础、科学素养、学习习惯,以及他们当前在中职校里的学习状态等基本情况,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什么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和内容,只有搞清楚这些,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科普科教创作等资源开发工作。
(一)中职学生群体的科学素养状况
据2012年的一份文献统计表明:在中职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三项指标中,“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达标率为55%,“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达标率为10%,“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达标率为20%。透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职校的学生虽然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但缺少科学精神,也没有真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
2018年7月2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说:在科学学科上,八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3%、76.3%,分别低于科学理解能力4.1和10.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当下初中生总体的科学教育情况。
从中职校的招生生源来看,近十几年来中职校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普通高中录取后剩下来的,是文化基础不好、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有的学生在品行上也是比较差的。这些九年一贯制直升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中学习时,教学中明显看出这些学生对初中的一些科学知识学得并不实在,现在升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外部压力小了,学习也不够认真。所以,他们的科学素养在同龄人中还要更差一些的。加强科普教育也同时成为中职校的一项历史责任。
(二)中职校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中职学校的教学侧重于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的教育,由于这些课程往往属于工程技术方面的,所以,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也是能够同时接受到一些相关科普知识教育的。但这毕竟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不同专业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如果是文科类的职教专业,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的科普内容就更为有限了。由此可见,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科普教育的知识面有较大的局限性。老师们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训练,涉及科普方面的内容往往也是点到为止,缺少展开的。
当然,职业学校的升学压力不大,所以学校会举行更多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聘请专家到学校做讲座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学校生活,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普教育形式。
(三)中职生对现在科普内容的态度
许多中职生没有阅读的习惯,如今还能够拿着书本阅读的越来越少了,手机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体,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是他们在电子媒体上的主要活动,日常阅读也主要是“快餐式”浏览。他们关心的往往是时尚的东西,喜欢明星的各种信息。因为初中时数理化生等课程学得不好,所以,对科技方面的信息有本能的抵触情绪,不愿意去主动接受和了解。喜欢看的书往往也多为言情小说、玄幻小说之类的,科幻小说看的人就相对少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中职学生他们对那些科普读物看不懂,没兴趣。当然,现在一些科普读物的创作也不太考虑中职生的“胃口”,这类作品得不到广大中职生的青睐也就不奇怪了。
喜欢看玄幻小说的中职生,说明他们潜在的好奇心还存在,猎奇心态驱动他们去看玄幻小说。但科幻小说就没有玄幻小说更能吸引他们,现在看来主要是科幻创作作品中的科学概念、科学术语“学究”性浓,让他们读起来感动“头疼”,读得费劲自然就使他们不太喜欢阅读科幻作品了。
(四)面向中职学生的科普资源分析
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资源有很多,除了科普读物外,科技场馆、科技影视也是科普的重要资源。但是专门针对中职生的科普资源就少了。以科普出版物为例,出版社也可能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面向中职生的科普读物的就不那么容易出版了。当然也不是出版社一方的问题,缺少这方面的书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科普期刊的出版发行也同样基于这类原因。
即使有些适合中职生的科普内容,但因为创作水平、作品质量等原因还是没能获得中职生们的认可。
(五)伪科学问题对中职学生的影响
虽然现在的学生对传统迷信能够识别,很少相信的。但是由于他们缺少科学思想的思辨分析,对当下新媒体下的一些“伪科学”的科普缺乏辨识能力,往往信以为真。这也说明他们缺乏质疑的科学精神,容易盲从。当然,有些科学和伪科学因局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不能证实或证伪,但那些更主要是处于探索领域的事,科普可侧重于对这些内容的科学思想的传播。“伪科学”的产生一方面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误传“伪科学”的内容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是媒体的编辑把关不严,审核不力,给“伪科学”的传播提供了机会。期待在未来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将“伪科学”进行有效地过滤,还人们一个科学的信息传播环境。
二、面向中职生科普资源精准创新的对策
科普教育虽然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中等专业学校里,科普的教育任务并没有得到强化,也没有硬性的教育考核指标,科普更多的只是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融合了。开发面向中职生的科普教育资源,就是作为学校科普教育的有效补充。要有针对性地为中职生提供科普教育资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精准创新面向中职学生的科普内容
内容创新是“王道”,那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普科幻内容呢?著名作家高尔基曾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很多文学大师也都发表过类似的观点。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从文学作品中一切都是从解放人美化人的理想出发的角度提出:文学是人学。科普小说、科幻小说自然属于文学的一部分,创作中作者的内心也要有“人”,这个“人”不仅是作品中的人,更要有读者这个“人”。面向中职学生的创作,就要让他们对你的作品从内心里真的喜欢看,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就能够得到科普教育。
作品内容的精准创作,一是在科普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思想上要精准,既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也要准确传播科学知识,不能误导读者;二是在故事架构、情节设计上既要适合他们的心理年龄,又要适合中职生的认知水平。不能为了通俗易懂,科普内容太显浅淡,要行文浅显却内涵新意,这样他们在阅读时才能感兴趣,有共鸣,读得下去,读有收益。三是要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一些关联性,这样还可以促进他们对所学专业的理解。要注重工科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科学思想的形成,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阅读这些课外读物也容易得到学校老师的支持,促进他们养成阅读科普科幻读物的习惯。因此,在创作时心中要装着中职学生,要经常深入中职学校,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要换位思考,反问自己,假如我就是中职生中的一员,这个作品有兴趣读下去吗,只有让他们读有兴趣,读有所获,我们的科普创作才能称得上精准有效。
科普中口碑很好的传统科普作品在新时代也是可以继续发挥光和热的。只是在使用中需要进行必要的与时俱进的二次创新创作,以适应新时代的客观需求,其实也是一种精准化的做法。如:赵致真主创的新版《科技与奥运》,并不是10 年前的原封复制,而恰恰体现了今天鲜明的时代特色。增加二维码的印刷,读者通过扫码,便能清晰流畅播放35集电视片的中英文版视频。而在过去必须通过图书中附赠的光盘在电脑上播放,现在的“互联网+”可以赋予纸质媒体更多功能,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通过“混血”改造“平面基因”,嬗变出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形态。这正是精准创新产生的积极效应。
无论纸媒、动画、影视、游戏的科普科幻传播,归根结底要基于科普科幻的文本内容,是精准科普的基础。所以,科普工作的有效创新就必须从文本的精准创新上抓落实,才能为多媒介科普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二)在科普内容与媒介形式上精准对接
文本创作通常以纸质媒体形式印刷成书刊发行传播,拓展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接上网络平台,实现在电子媒体上传播。但就具体内容而言,又要从实际文本内容出发,精准选择合适的媒体和适合的表现手法。例如:自2018年7月以来,一部名为《工作细胞》的科普动画片霸屏,在医生们的朋友圈中也被频繁转发。“红血球是路痴女孩,白血球是高冷帅哥,血小板是呆萌小孩……”虽然只在某视频网站播出三集,播放量却超过2000多万,而且评分高达 9.8,豆瓣也给出了9.2的高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有跟不上时代的焦虑,又有时间被切割成碎片的无奈,而20多分钟的动画片既有轻松搞笑的情节,又有丰富严谨的科学知识,恰恰符合这个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需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医学科普工作者王韬说:《工作细胞》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作者能将复杂的人体运行机理还原成人们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整部作品在世界观、剧情冲突等环节的设计上,给人一脉相承的感觉。这种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进行的科普宣教就显得非常有效果了。动漫是中职生平时很喜欢的娱乐形式,如果我们的科普创作者能够切合他们的需要进行类似《工作细胞》创作,也会收到很好的科普教育效果。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不好,所以,为中职生“定制”的科普科幻作品的通俗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只有能看得懂,才能感兴趣。通俗不等于不精准,相反,有时候适度的通俗,深入浅出,刚好符合受众的需求,这样才能比较精准。科幻以科学为内核,幻想的构建在符合当下科学观念的基础上,展开自圆其说的合理想象,对中职生们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很有启发作用的,特别是结合一定的职教专业知识的创新想象,中职生能够在职教创新创业中,自觉地展开联想和创新设想,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这对于提高中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也是很有作用的。
(三)多媒介的深度融合提升科普影响力
科普教育要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应当利用书刊教材、实训环境、影视、科普场馆等各种可利用的媒介渠道渗透科普教育,对于职校生来说更需要在这些方面加以挖掘。
首先,从学生学习的教材上融入更多科学素养内容。在专业课的教材或辅导教材中多渗透与专业课内容相关的科普内容,这些内容以促进专业课的教学为主,科普内容要富有趣味性,供学生在课内外自习中阅读,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的同时,达到科普教育的作用。
其次,在实训实习场所中融入更多的科普教育内容。实训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措施。实习车间等场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也是科普教育的地方,营造良好的科普教育环境,有针对性地将与专业实习相关的科普内容,以挂图、视频等形式显现在实训实习场所。
第三,科技场馆开展面向中职生的专题科普教育。现在各地的科技馆主要面向全体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很少以面向中职生的主题性质的专场科普教育活动。其实,中职学生的学业不重,有时间参加校外教育活动,中职生科学文化素养不高,更需要多接受一些课外科普教育活动。所以,作为地方的科技场馆,可以与当地的职业学校合作开展各种科普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影视欣赏、科技设施的体感互动等形式,提高中职生的科学素养。
第四,加强科普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文化的传播,从过去的纸媒到网络电子传媒,再到今天移动互联网的传媒,只有积极拥抱技术创新的新媒体,才能与时代同步。例如:《工作细胞》的科普动画片就是因为通过手机这种移动互联网媒介,借助于QQ、微信、微博等技术平台才得以广泛传播,发挥其积极作用。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个体科学素养情况,为受众个体精准推送更为合适的科普教育资源,加强互动体验,从而针对性更强地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再好的科普文化创新内容,必须积极地与创新的技术相融合,才能促进传播,充分发挥其科普教育的作用。
(四)多层次培养科普创作人才为科普“造血”
解决面向中职学生的科普资源缺乏的问题,需要从资源生产的源头抓起。这不仅需要现有作家们的重视和努力。为了科普的精准,在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上也要多层次相对精准。譬如一方面可以面向中职校的老师开办科普创作研修班,因为他们最熟悉中职生的需求,了解中职生科学素养缺在哪里。这些老师参与创作,能够更好地把握好作品的尺度,能够比较精准地为中职生提供合适的科普科幻作品。另一方面,科普机构还可以在中职生中的科学爱好者中培养青年科普创作人才。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提升科普文化创作能力。他们生活在职校生之中,更清楚目前的中职生想读什么样的书、平时从哪些媒体获取信息。中职生写中职生读物能够更好地精准创作。为了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可以经常开展线上线下的评比、研讨等活动,努力提高创作作品的质量。对于有些在科普创作上有成果有影响的学生,还可以扶持他们以科普为创业的选择,将科普产业做大做强。
中职生的实际出发,从精准创新面向中职学生的科普内容入手,将科普内容与传播媒介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探索创新科普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他们的科学素养实际情况,智能化“量身定制”合适的科普教育内容和他们能够乐意接受的科普宣教媒体形式,加强互动体验,使面向中职生的精准科普真正落到实处,为在新时代全面提升整个国民的科学素养而精准发力。
参考文献
[1] 张立波. 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的必要性[J]. 中国市场, 2012,(2):152-153.
[2] 赵致真. 《科技与奥运》再版前言[N]. 科普时报,2018-07-20.
[3] 沈湫莎.科普动漫,是时候成为“爆款”了[N].文汇报,2018-07-27.
(文章内容选自中国科普教育论文集(2018年)·综合篇,作者系蒋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