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研究(下)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包红梅     发表时间:2022-12-12     阅读次数:    


四、新媒体科学传播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媒体科学传播所面临的上述挑战,我们需要探索新时代科学传播的新思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便利条件,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提高科学传播的能力与水平。

(一)政府与市场结合,提高传播质量

传统媒体时代,科普是由政府主导开展的全局性科学传播。新媒体时代,科普产业化、市场化倾向明显,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科普能力,但也导致科学传播逐利倾向明显,造成了低质量、博眼球的科普泛滥,甚至存在为了赚取流量而故意制造科学谣言的现象,导致科普质量降低,冲淡了科普事业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为了维护科学传播的公益性,提高科普质量,政府既需要积极组织各级科协参与到新媒体科学传播平台建设之中,还需要对新媒体科普加以调控和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培养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新媒体科学传播之中,从而为提高科学传播质量创造有利条件。其中,针对网络科学谣言泛滥的问题,政府需要做好监督审查工作。一方面,应针对网络科学谣言制定法律法规,使新媒体科学传播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下运行;另一方面,应培养高素质的科学网站监管人员,将科学谣言和虚假信息扼杀在萌芽中,严把科学质量关。过分强调科普产业化是存在风险的,科普资源虽然需要市场等社会力量攻坚共享,科普事业虽然要和科普文化产业相结合发展,但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的本质依旧是公益性的,政府在宏观上必须是整个科技传播普及工作不断前行的引导力量。科普事业与科普文化产业结合发展,既不能忽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亦不能忘却科技传播普及孜孜以求的科学技术不断社会化、大众化的公共性意蕴。[16]P.238总之,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将政府科学传播的公益性与科普产业的市场性有机结合,以创造高质量、高效率的科学传播。

(二)科学与人文融合,贯彻科学精神

科学与人文的断裂由来已久。1959年,斯诺的《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演讲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关系的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至今余热未消,就是因为这两种文化间的分裂和误解始终存在。而现代科学所体现出来的功利主义倾向、各种负面效应以及科学家共同体的非价值中立性都提示我们,如果科学文化离开人文文化,就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带来灾难。科学研究必须受到伦理的约束,科学家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并对科学所蕴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予以反思。这就要求科学具有人文精神,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融合。因此,以激发科学兴趣、推动公众对科学全面理解为目标的科学传播不能仅仅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而是要传播公众对人类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整体理解,包括抽象一些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具体一些的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都应该是科学传播的对象”[17]。新媒体的运行方式使科学传播呈现出追逐热点、追求关注度的功利性特点,科学传播的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可能会忽视对科学更深层次的探讨。

这就要求新媒体科学传播者要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不能只看眼前的热闹,要从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使新媒体科学传播融合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以传播具有人文精神的真正科学精神为己任。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更多有理想、有责任心的科学与人文交叉学科学者参与到新媒体科学传播中,以提高新媒体科学传播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复合型科学传播人才。同时,在科学传播中要发挥出人文学者应有的作用,使他们从学术文本转向网络文本,从专业期刊转向新媒体途径,给公众呈现科学知识以外的科学历史、探索过程,反思科学,使人们了解更加全面的科学。

(三)大众与小众兼顾,实现精准科普

科学受众是多层的、复杂的集合体,必须要具体分析。科学受众由于性别、年龄、需求、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具有层次性特征。科学传播者和科学受众是不对称的,科学家们或者是相关领域的人员在获取掌握科学信息方面有着巨大优势,要想扩大科学传播的影响力,传播者就要深入观察科学受众,了解受众的知识背景、学习动机、关注点等,从而根据实际,采用相应的方法,提高传播力。”[18]对于新媒体科学传播而言,其受众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要满足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应兼顾大众群体与小众群体的不同需求。一方面,要利用网络大数据技术进行用户分析,了解大众群体的科学需求、获取动机等,将这些看似雷同的公众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细分,进行分类传播,有的放矢,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科学信息服务,做到精准科普,提高用户黏性;另一方面,要关注日常传播中内容的多元化,尤其要注重满足一些小众群体、弱势群体和边缘人口的需求,使这些群体也能享受到新媒体带来的科学关照,发挥科学传播的普惠性作用。由于科普工作经济利润微小,市场化的科普企业和个人基本不会涉足,因而需要政府负担起应有的责任,通过各级科协和相关的科普部门做好调研工作,整合地方资源,因地制宜,量身裁衣,针对特殊群体做好特殊科普。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鼓励科普企业或个人积极地参与到小众化的科学传播中来。

(四)主动与被动结合,扩大传播范围

当前,科普网站和网站科普板块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存在,传播缺乏主动性,极大地限制了科学传播的范围和能力。为了扩大科普范围,除了在重大科学事件发生时进行爆发式传播外,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一方面,应建立新媒体科普与中小学深度合作模式。在课堂内,将一些成熟的、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科学内容制作成科普产品,使其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以提升中小学科学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外,政府既可以与学校联合举办科技传播活动,向学生和家长推广优秀的科普网站和科普产品,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还可以依托学校和新媒体资源建立青少年科普咨询中心,为全社会青少年提供科普活动和科普信息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应将新媒体科学传播与智慧社区建设相结合,扩大科普范围。社区将居民所需的科普知识融合到智慧社区管理平台中,利用平台的移动互联、广覆盖和高时效优势,以科普知识贴、科普小程序、科普视频以及科普直播来开展社区科普。[19]新媒体通过科普网站、科普平台将科普信息主动地提供给社区居民,从而形成新媒体科普和社区科普的新局面,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科学传播有助于扩大科普范围、提高科普效率。

结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新媒体的出现也不会直接取代旧媒体。无论是新媒体科学传播还是传统媒体科学传播,都不是一种媒介所能承担的,不同媒体之间只有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实现科学传播的高效运行。因此,媒介融合是未来科学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的科学传播的媒介融合不是传统媒体科学传播与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简单叠加和资源集合,而是不同传播媒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和优势互补。未来,在科学传播内容方面,要从重复叠加转向分类整合,体现不同媒介的特色,打造特色鲜明、专业性强的媒介高地,以保证科学传播内容的全面性、权威性。在传播过程中,要将线上与线下、实体与数字有效结合,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将科学信息推送给受众。在科学传播渠道方面,既要各自为营,又要互动整合,不同媒介要在各自优势领域发挥出各自的积极作用。对于信息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偏远贫困地区或者无法适应新媒体技术的老年群体,传统媒体是更为合适的科学传播媒介,应予以大力建设。根据科学事件的不同性质、科学知识的不同内容,可以使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和不同的媒体形式,也可以将同一种素材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适合不同的传播媒介。当然,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除了需要不同媒体密切配合外,还需要专业的科研机构与专门的科普机构通力合作,政府、学界和产业界应在科普资源的开发、共建、共享方面开展更为开放的交流与合作。文章选摘自《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年第4参考文献略。作者系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包红梅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研究(上)
下一篇:“患者用药手账”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科人群的科普干预及效果评价研究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