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青少年科普教育专项提升行动
青少年科普教育专项提升行动    
“现代化”在中国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刘雷     发表时间:2022-12-19     阅读次数:    


摘要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未来3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安排;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发展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远景战略部署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阶段性战略规划,稳步推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升级,实现发展模式的版本更新,需要我们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现代化。本文以学术文献为基础,系统梳理现代化在中国的演进历史、客观分析中国现代化的生成逻辑,旨在让公众了解什么是现代化,以及现代化作为我们国家目标的历史。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目标;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起源于西方。早在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进入尾声,航海大发现激发了人们的空前热情,相比中世纪的封建专制,此时欧洲社会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人相信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那就是现代(ModernPeriod。此后,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如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强化了这种观念。到18世纪初,欧洲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相信,成为现代的、满足现代的需要代表了时代潮流。于是,欧洲人发明了一个新词现代化Modernization),用来描述这个新现象。随后,现代化走出欧洲,向其他地区扩散[1]

现代化是动态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在18—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的内涵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化的内涵包括后工业化、郊区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绿色化和全球化等。进入21世纪,何传启提出: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一种文明进步,还是一个发展目标。作为一种世界现象,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的过程。作为一种文明进步,现代化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它发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人类发展各个领域,同时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在18—21世纪期间,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向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社会的转变,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综合现代化。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已经现代化的国家要保持现代化水平,尚未现代化的国家要追赶和早日实现现代化[1-2]

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在学术界没有统一认识,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化分为清朝末年的现代化起步,民国时期的局部现代化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面现代化三个阶段[3-5]

一、中国的现代化起步(1840—1911)

清朝末年内外交困,特别是鸦片战争的爆发,使林则徐、魏源等一批仁人志士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标志着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思想转向。随后,以奕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通过开办现代企业、创办新式学堂、开办译馆、修建铁路等形式发起洋务运动,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对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除了器物层面的革新,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进行了政治、教育等制度方面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随后清政府长达十年的立宪运动,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6]

清朝末年的种种变革,尽管没能挽救清政府的颓势,最终灭亡,但是这些变革开启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华民族融入到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

二、中国的局部现代化(1912—1949)

北洋政府存续不足20年,但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北洋政府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被看作中国现代化史上的一次民主政治试验;特别是在言论自由方面得到一定的保障,为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6]。孙中山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他所编撰的《建国方略》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完整地阐述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理想和实施方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系统设计,被称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78]

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在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的同时,也正式将当时知识界热烈研讨的现代化国家理念,提升为最高层次的执政目标和发展追求。蒋介石、吴鼎昌、何应钦、孙科等均有现代化的相关论述。特别是阎锡山,热衷于使用并传播现代化,在他的主持下,中国第一份以现代化命名的杂志——《现代化》,第一家以现代化命名的出版社——现代化编译社,先后于1937年、1938年在山西诞生[9]

在这一历史时期,李大钊、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人也开始使用并阐释现代化及相关词汇[10]。毛泽东在1938年《论持久战》中提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11]1945年赴重庆谈判时提出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12],在1945年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3],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14]

民国时期,现代化在中国社会,特别是知识界、政治界广泛播扬。它与战争、革命、建设相互交织,在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具体实践中,其概念内涵得到不断地扩展和深化。但是整体而言,民国时期现代化的脚步是迟滞的,现代化的覆盖面相对较窄。

三、中国的全面现代化(1949至今)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总体构想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几经战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便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将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提出:准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4]。与此同时,周恩来在《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此后,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不断调整完善。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并完整地提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5]。此后的一个时期里,四个现代化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激励着亿万人民为之努力。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提出“三步走”战略构想

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把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全会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6]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确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力争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1997年党的十五大综合研判三步走战略的实施情况,进一步提出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零零零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提出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将本世纪头二十年定位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以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提出“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深刻分析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布局,强调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2009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会上,胡锦涛总结了新中国六十年现代化建设四点重要启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坚持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五)以习近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

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战略布局,再到今天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现代化的内涵和战略发展目标在建设、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拓展、持续提升。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现代化的成就已然取得世界的瞩目,但是世界现代化的浪潮滚滚向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将继往开来,继续追赶世界现代化的前沿,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结语

中国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现代化,比西方先行国家晚了约一百年。如果说西方现代化的起步是自发的,那么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就是在被动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情况下开始的。在过去的近两百年里,中国人民置身于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之中,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思考并探索现代化道路,努力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理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继往开来、继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何传启.现代化科学领导干部读本:现代化100[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

[2]何传启.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4]梁桂全.现代化知识干部读本[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陈剑.中国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6]陈剑.中国离现代化有多远[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7]张癸.孙中山建国方略与中国现代化[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59-12.

[8]马立党.从《建国方略》看孙中山的现代化思想——兼论孙中山及其建国方略的命运[J].实事求是,2012413-16

[9]黄兴涛,陈鹏,民国时期现代化概念的流播、认知与运用[J].历史研究,2018670-90.

[10]黄河清.近现代词源[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张勇.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三四十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论争[J].中共党史研究,2000253-58.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戴木才.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N].光明日报,2019-101815.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一九六五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和一九六五年国家预算初步安排的决议[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65135.

[16]中共中央文裁研究室、十ニ大以来的重要料送編(下)[L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系刘雷


 
上一篇:一套大众环境教育读本的诞生 ——《公众环保知识系列读本》编辑手记
下一篇:科技馆如何为学校教育创新助力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