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基于面向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市天文学会和上海新闻广播联合主办的天之文暑期研学行(2018年8月11—8月18日)的学生营员分别在研学营前后填写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学生营员参加此次研学夏令营营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天文学知识,其次是参与社交活动以及休闲旅游。结营后调查结果表明,此次活动实现了营员的心理预期。营员不仅学习到了天文知识,同时也得到了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此次活动感到满意。问卷分析结果可为未来组织相关研学夏令营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作站;问卷;营员;天文学;研学;夏令营
一、调查背景
2018年8月11日至18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市天文学会和上海新闻广播联合主办、上海锦江旅游有限公司承办的天之文暑期研学营在新疆开展,完成了一趟融天文、植物学和地理学为一体的快乐旅行。
为了解营员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和熟悉程度,参加此次活动的目的、收获,以及活动对营员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上海天文台工作站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参与天之文科普行的33名学生营员,分别在2018年8月11日出发前和2018年8月18日结营后发放给营员线上填写,收回有效出行前问卷17份,有效率56.67%;收回有效结营后问卷19份,有效率63.33%。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对后续工作站开展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分为5个部分:基础信息,参加天之文科普行的目的期望和实际情况比对,天文知识增长水平,综合能力,亲子关系。
二、基础信息
问卷一共17人填答,其中男生10人,女生7人,年龄跨度为7-18岁,平均年龄为11.53岁,年龄中位数为12岁。之前参加过研学夏令营的有9人(52.94%),据此可以推测超过半数的营员对于研学营这一活动模式已较为习惯并有好感,因此报名参与此次活动。
问卷二共19人填答,其中男生13人,女生6人,年龄跨度为7-18岁,平均年龄为9岁,年龄中位数为12岁。
针对参与天文研学夏令营营员最喜欢的学科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1,排名第一的学科为自然(82.35%),其次为数学、美术和信息科技(均为58.82%)。可见,营员本身喜爱的学科与天文学存在一定的关联。
图1 最喜欢哪几门学科的答题情况
三、参加天之文科普行的目的和收获
1.营员参加研学营的目的多样
营员参加天之文科普行的原因(多选题),统计如表1所示。88%的营员是为学习天文学知识而来参加本研学营。其次为增加课外活动经验和认识新朋友(均为71%),排名第四的原因是去新疆旅游(65%),排名第五的原因是向上海天文台的老师们请教(53%),而源于家长或老师的要求则是少数(12%)。可见营员自发的对于天文知识的渴求、热衷于社交活动以及休闲旅游是其参加此次活动的主要原因。其次,可以有机会向上海天文台的老师们请教也是吸引营员的原因之一,这表明了营员们对于上海天文台老师们的尊敬和信任。
表1 参加天之文科普行的原因统计
2.营员对各活动评价符合出行前的期待
在出行前问卷中问及你最期待夏令营中的哪些活动时,大部分营员最期待知识小课堂和游览景点(均为64.71%),其次,营员对品尝新疆美食和互动游戏感兴趣(均为52.94%)。
结营后,问及你最喜欢夏令营中的哪些活动时,各选项比例均有所增高。其中,知识小课堂和游览景点的比例均提高8.97%。有2位营员也有了另外的收获:分别是骑马和天文活动。出行前后统计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出行前最期待和结营后最喜欢的活动
数据对比表明,营员出行前对天文知识的渴求与游览新疆风光的愿望并重。参与研学营之前营员的心理预期与之后营员的收获之间的对比,各选项选择比例均有所提高,体现了此行确实有效地实现了营员的预期,让他们在知识、游览体验及社交互动等方面收获不少。
3.营员对本次夏令营评价较好
在结营后问卷中问及你如何评价本次夏令营时,评价为满意的营员共占总体的94.73%,评价为一般的占5.26%,没有营员感到不满意。如图2。
图2 如何评价本次夏令营
针对问题“未来是否愿意再次参加此类夏令营活动”,绝大部分(94.74%)的营员愿意再次参加,1人(5.26%)不愿意再次参加。
4.营员对自我表现感觉良好
针对问题“你对自己在本次夏令营中的表现”,评价为满意的营员共占总体的84.21%,评价为一般的占10.53%,感到不太满意的营员占5.26%。如图3。可见,营员对自我表现感觉良好。
图3 如何评价自己在本次夏令营中的表现
四、天文知识部分
1.测验分数
在天文知识部分,问卷为20个基础题目。正确率如表3所示。
表3 知识层面题目正确率统计
问卷一共有17人填答,平均得分为17,正确率达85%;问卷二共有19人填答,平均得分为16.2,正确率达81%。其中,针对两份问卷都填写的14名营员进行分析,4人(28.57%)的得分上升,6人(42.86%)的得分保持不变,4人(28.57%)的得分下降。问卷一和二的正确率均超过80%,说明营员的天文基础知识掌握水平良好。而平均得分有所下降,其可能原因为:(1)问卷一的答题平均年龄为11.53岁,问卷二的答题平均年龄9岁。天文知识掌握程度随着答题平均年龄的下降而有所降低;(2)问卷一与问卷二的题目一致,导致部分小朋友失去耐心,在填空题放弃作答以及在基础常识题上犯错。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需要更新问卷二的题目,增设与问卷一难度相当的基础题以及体现巴士课堂分享知识的提升题。
2.天文知识自我评价有所提高
针对问题:你认为自己对于天文知识的了解程度?回答稍微了解一点和比较了解的营员人数略有上升,回答非常了解的营员人数由1人下降为0(如图4)。出行前自以为对天文学非常了解的营员比例降低,更谦虚;但整体对天文的掌握程度提高。
图4 出行前后对于天文知识的自我评价
五、综合能力
1.思考能力自评略有提升
针对问题:你为自己的思考能力打几分?出行前平均得分7.24,结营后平均得分7.42。其中,自评为7-8分的总人数有所上升。如图5。
图5 出行前后思考能力自评
2.表达能力自评提高
针对问题:你为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表达能力打几分?出行前平均得分6.18 ,结营后平均得分7.21,表现出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针对问题:你对于在众人面前表达的感受是?回答不太紧张和完全不紧张的人数略有增长,回答比较紧张的人数则略有下降。这表明部分营员对在大家面前讲话的紧张程度降低。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出行前后在众人面前表达的感受
3.团队合作能力有所提高
针对问题:你为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打几分?出行前平均得分为6.59,结营后平均得分为7.16。通过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营员相处及共同参加团体活动,营员对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评价更高。
六、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保持良好,基本不变
出行前对于亲子关系的自评平均得分7.76,结营后平均得分7.79。绝大部分营员在出行前后与父母的交流频率均为经常交流(如图7),交流内容最多的依次为学习状况、生活状况、未来规划和人生感悟(如图8)。不再存在与父母无交流的情况。
图7 出行前后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频率
图8 出行前后与父母交流的内容
七、总结
通过出行前后的2次调查问卷,我们得到了参加天之文科普行的营员参与研学营前后情况的第一手信息。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参加天之文科普行的营员本身具有以下特点:平均年龄在10岁左右;在多个学科中对自然学科最感兴趣;超过半数有过参加研学营的经验。
出行前,营员参加此次研学夏令营的目的多样,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天文学知识、其次目的是参与社交活动以及休闲旅游的考虑。也就是说是自发的求知欲以及交友玩乐的愿望一起主导了营员选择参加此次天文科普研学夏令营。
结营后,营员对各活动的评价情况符合出行前的期待。营员的收获主要是学习到了天文知识,其天文知识自我评价有所提高。此外,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在结营后均有所提高。亲子关系保持良好状况,并消灭了个别营员与父母无交流的情况。总体而言,营员对本次夏令营评价较好,对自我表现感觉良好。
参加天之文科普行的营员中,对天文知识感兴趣的占绝大多数,因此研学营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起到正确引领作用,对营员进行常识性、深层次的学科普及,引导营员感受学科的魅力。
针对平均年龄在10岁左右的参与对象,此次夏令营活动的设计,使得营员既能学习感兴趣的天文学知识,也能在活动中结交朋友,同时游览了祖国新疆的大好风光。符合了营员的期待,也收获了丰富的成果。
从200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上海市天文学会就一直举办暑期研学营活动,向全社会招收营员,带着大家前往有着天文研究机构或科普机构的地方,观看流星雨、日食等天象,沿途一路研学,让营员们能学习到天文知识,提升对天文的兴趣;增加课外活动经验,拓展见识;结识新朋友,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近些年来,还增加了巴士课堂,即在巴士上开启天文课堂,更深入地开展天文的科学传播,总体效果良好。
(文章选摘自中国科普教育论文集(2018年)·研学篇,作者系余潇、左文文、汤海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