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是指面向普通民众的一种传播过程,功能是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技术素养,具备参与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政策讨论的知识基础。[1]在传播科普知识中更多依赖一切可用于科学普及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中,我们高中生除了依赖学校的资源外,还会更多依赖于社会优质的科普资源。在此谈谈本人在导师、同学的辅助下连续两年参加FIRST国际机器人竞赛的一些体会。
一、校外科普活动促进了我学习方式的改变
我们在学校以传统单学科教学为主,各学科的知识是割裂的,最主要的困扰在于我们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和我们将来要就业的技能好像联系不大,这样的应试考试让我们习惯了背知识、做题目的学习方式。这次在阿童木创想家的导师的辅助下参加的FIRST国际机器人竞赛过程中,老师对我们进行的是项目式的教学,让我们团队完成一个能够完成当年赛季比赛任务的机器人,让我体会到原来我们的学习方式可以做以下的改变:
1.团队合作
虽然在学校的实验课上我们也有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样的小组合作整体感觉就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或者因为实验材料的不够而合作。但是在完成机器人时,我们是有严格的分工的:有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全面事项、有后勤保障负责经费的筹集以及材料的购买、有组装人员负责零部件的组装与调试、有推广人员负责介绍与推广……这样的分工非常明确而且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员分工把复杂化的项目细致化,让每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本人在FIRST国际机器人竞赛负责组装部分,任务非常的明确,所以我对钻机、钉枪等工具的使用以及如何完成机器人的组装与调试从无到有、有粗糙到精确。这样的团体合作就像组成人体的各个一样,缺一不可。
2.学习更加自主
由于本人是理科生,对于现在学校的为了应付高考而作的各种笔试题目,这样所谓的“学术学习”从内心上是比较反感的。由科尔布结合杜威的体验式教育和勒温的的行动学习思想提出的体验式学习让我更加喜欢。由于每年的FRC比赛项目来源于生活,而且在完成机器人比赛的各个过程中需要我不断的去完善自己。不管是为了项目比赛或者为了团队还是是为了自己的进步,都不由自主地学习。如在第一次参加比赛中,团队在基本完成机器人主框架搭建时,由于本人对电钻的使用不太熟练,导致很多波波孔都没有打准,影响了整个机器人的稳定性。本人为了更加熟练使用电钻,我查阅了很多使用电钻的资料以及咨询相关的技术工人,让我的电钻使用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提升。这样的学习经历在学校的常规学习中是较为少见的,当自己遇到困难时,老师要么直接告诉我怎么解决,要目就告诉我这不是考试的重点。但在我们队伍的基地里完成机器人比赛项目时,辅导老师只是我们团队的指导者,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大概解决问题的方向,具体怎么解决还是要靠自己自主学习来完成。
二、校外科普活动促进了我思维方式的改变
在我们高中生的常规教学中,老师只告诉我们做题目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般思维。但由于我们在完成加FIRST国际机器人竞赛时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展,而项目式学习的具有学习主体自主性、学习内容真实性、学习过程发展性、学习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在这学习过程中,我开始接受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质疑与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把批判性思维和一般思维做比较,会发现,一般性思维常常是轻信、接受习惯或流行观念,但不质疑。批判性思维强调独立思考,经过全面探究证据,严密推理论证等“我思”过程[2]。
我们在完成我们的机器人时,既有团体合作也有自主学习,每个人都的付出都非常多,但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出现互相埋怨和指责的行为。如我们项目的经费来源于成员自筹和众筹,当我们后勤组的同学拿着成员自筹的经费全买了各种必要的器材后发现没有后续经费来支持完善作品,这时会有其他同学埋怨后勤组的同学思考不够细致。这时我们的三皮老师会指导我们如何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1)后勤组是否真的考虑不够细致?2)后勤组有哪些地方做的已经比我好了?3)众筹的资金是否容易到位?4)如果是我来做后勤组的工作是否会做的更好?……本人通过一系列的自问自答可以看到其实由于众筹资金的落实确实有很多不确定性,其实后勤组的同学已经做得够好了,如果是我来完成后勤组的任务,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有了这样的心态改变,既能肯定别人的付出,也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大家就能心平气和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都能忠诚合作,展示我们团队最好的风采。
现有高考制度下,都是以纸笔测试所得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以及其他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偏重理论,脱离生活实践,缺乏真实情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由于我们参加FIRST国际机器人竞赛纯属出于个人爱好,并没有更多的功利思想,综合过程性评价的特点,在此我对我连续两年参加FIRST国际机器人竞赛的评价简单表述如下:本人能积极参加FIRST国际机器人竞赛的全过程,能清楚自己在团队里的定位,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合作技能,并从项目设计和项目完成度以及项目结果分析等方面都能较好的体现自己的项目操作能力,虽然我们只获得深圳赛区的八强联盟,但结果不是太重要,因为我享受FIRST国际机器人竞赛的全过程,并且我和我的团队成员都尽力了,因此我非常满足。
非常感谢借助参加FIRST国际机器人竞赛的机会,能够跟我的导师进行项目式学习,也从中促进了我对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对成功的评价方式的改变与思考,我也更希望在未来的学校学习中也能对我们学生的教育、评价方式做些调整就更好了!
参考文献
[1]翟杰全.对“科学传播”传播概念的若干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86-90.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7.
[3]董陈琦岚.基于STEM项目学习的学生能力评价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
(文章内容选摘自中国科普教育论文集(2018年)·研学篇,作者系陈庆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