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    
科普主持人与科普发展更相宜——对“科普讲解员大赛”的两个点评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朱效民     发表时间:2023-01-30     阅读次数:    


摘要:本文对科普讲解员大赛从两方面进行了点评,一是用主持人代替讲解员更符合今日科普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二是对科普讲解员大赛评分标准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科普讲解员大赛;科学普及;讲解员;主持人;评分标准

早就听闻近年来国内兴起的科普讲解员大赛颜值很高,美女帅哥扎堆儿,有人调侃说基本上快成了科普领域的选美大赛,所以当接到担任科普讲解员大赛评委的邀请时,笔者自然有能够一睹为快的欣喜。

不过,在听了一天60位科普讲解员的参赛讲演(每人3分钟)后,笔者强烈地感受到有一种找回了当年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感觉,那就是学习了大量各种各样快餐式的科技知识,包括温习了不少旧知识——大量重复的科普老话题,增加了一些新知识——也可能有自己孤陋寡闻的原因。温故而知新,再加上帅哥靓女们声情并茂的介绍当然也多少是令人愉快的。不过,全场能够从早到晚坚持到最后的,主要是评审专家、工作人员和有希望晋级前20名的选手及其团队人员(前二者身不由己,后者还要抽签排序参加决赛),多少都有一些视听疲劳,而且这种视听疲劳也不仅是对高颜值的审美疲劳。

首先,近60位科普讲解员无论从着装打扮——基本是整洁利落而相对严肃的工作服系列,演讲模式——大多是平铺直叙、偶尔来点自问自答或者简单演示,甚至语音语调——明显向字正腔圆、一板一眼的优秀播音员靠拢看齐,都有高度同质化的倾向。一整天听下来,总体感觉印象比较深刻的亮点几乎屈指可数。

其次,从讲解的内容、主题来看,除了少数涉及一些环保、气候、灾害、健康等主题,提到若干与公众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如雾霾、养生的话题外,大多数科普讲解仍然属于介绍、说明比较稀奇有趣的自然现象、生态景观或者巧夺天工的著名建筑、文物器件等。这使得整个科普讲解大赛教科书式的说教氛围相对浓厚,感觉更像是在课堂上听老师按部就班地讲课。一天下来,观众席上也几乎没有听到什么笑声,严肃客观有余,生动趣味不足,让人视听疲劳、打不起精神也就在所难免了。

再次,整个观众席上似乎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大概都是60名选手各自单位的协作人员。每个选手讲解结束后,从来自不同人群的、均匀度明显不一样的掌声中就可大致判断出各个团队人数的多寡(有的单位多名选手参赛,团队人数自然更多)。几位评审专家也大都来自与科普有关联的研究、管理领域,这个科普讲解员大赛基本上就成了科普小圈子里的自我竞争和评估。科普讲解员所面对的真正观众不在场,也没有发言权,大赛现场与观众的互动不足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不得不承认,科普讲解员大赛给人美中不足的印象是:一方面讲解员们相对突出的外在靓丽形象,反而有剑走偏锋喧宾夺主之嫌;另一方面,大赛的内容、形式都有些单一化和同质化的倾向。但是,把板子都打在美女帅哥身上显然也叫人于心不忍,不妨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些调整和改进。

第一,讲解一词让人感觉所代表的大赛科普理念相对传统,不如称作科普主持人大赛更好。今日公众对科学的关注点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科普那种前沿科技知识的大众化、通俗化的讲解介绍,诸如科技与社会互动变化的多元角度、环境污染与治理等综合性主题,转基因安全等热点问题以及大量生活化、情境化的科普需求都在不断提出新的科普要求和方向。同时,迫于传统科普模式不断失效的压力,科学界、科普界也在相应地改变自身的姿态,积极鼓励公众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关切的问题。这犹如一次科普范式的重大转换,使得交流、对话成为越来越突出的关注点,科普日益向广博知识型、深度专家型的互动交流方向转变,在双方对话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随时引入、及时回应新的话题,同时在交流互动中又不断地激发出更多的新话题。

显然,科普讲解员大赛中的讲解一词容易给人以传统的我说你听、单向传播的误导印象,而且在科普效果越来越取决于科普的接收方——公众是否认可的今天,讲解员把内容讲的好,并不能够说明科普效果就一定好。此外讲解暗示的动作似乎也更多集中在口头表达上,更强调嘴皮子功夫,也显得过于单一。相应的,主持一词可以涵盖更加广泛、多元的科普方式以及更加突出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相对于讲解员单兵作战主持人的运作空间、资源利用及其个性化、综合素质的展示平台都要大得多,比如可以更加多元、灵活地邀请、调动观众和专家一起讨论交流、参与互动等等。改名为科普主持人大赛无疑更适应当今科普无论形式和内容均日益多元化、情景化、互动化的发展趋势,明显更加合理和富有实效,而且主持人是不是也比讲解员更时髦一些呢。

第二,大赛的评分标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某地科普讲解员大赛为例,比赛的评分标准3项(括号里是二级标准),分别是

1.“内容陈述(科学准确、主题突出;层次清楚、合乎逻辑;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2.“语言表达(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语言生动、语速适中);

3.“整体形象(衣着整齐、精神饱满;举止大方、自然得体);

稍微对比一下,可以发现,第1项的陈述与第2项的表达多少有些重复,而且语言表达似乎又相对比较狭窄,比如一些形体动作、现场做实验、借用某些道具的表演等又如何评分呢?第3项的整体形象又给人评价标准比较偏重外在形貌的印象,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科普讲解员大赛俊男美女扎堆儿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上述科普发展的诸如互动性、多元化、生活化、情境化等新特点入手,大赛评分不妨参考以下3个方面(括号里是二级标准):

1.主题与内容(包括科学性、趣味性、逻辑性、现实性、时代感等);

2.表达与效果(包括语言表达、动手能力、互动能力、观众效果等);

3.总体印象(综合分,补充前两项分门别类之不足)。

总之,今天的科普要尽量避免那种概念化、自说自话、教科书式的单向说教模式,更多引进情景化的方式、问题导入式的方式、贴近现实生活的综合主题式的模式等,使公众能够产生兴趣、引发思考、参与讨论。不但要积极回应公众的科普关切,而且让公众真正参与到科普的创意、过程以及评估中来,比如提前调研公众的科普需求、更多在现场调动和回应公众的问题和观点、请现场或网上的观众打分一起参与评估等。

此外,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人都有可能是传播者,科普主持人大赛的主持人也不妨向社会开放报名,这在为科普发现、吸引、汇聚各类各色人才的同时,对提高整个社会科普的交流、对话、互动的氛围和水平都将有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益处。

其实,理念一变天地宽,在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科普具体实践中一定会产生创意无限、百花齐放的缤纷景象,科普主持人大赛也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英文标题//ZHU Xiaomin Science chair is better than science docent to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oday ---- a review on the “Popular Science Docent Competition”

Author’s address: Philosophy Department / Center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on “Popular Science Docent Competition” mainly at two points. First, using “chair” is better than “docent” in the “Popular Science Docent Compet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science work today. Second, suggests some improvements for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Popular Science Docent Competition” concerning the paradigm shif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eywords: Popular Science Docent Competi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ocent; chair; evaluation standard

(文章选摘自《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年第4期(发表文字略有删改)作者系朱效民。


 
上一篇:科普互动视频信息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B站为例(下)
下一篇: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视角下的中国科幻电影发展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