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创作研究
创作研究    
霍桑探案系列小说中科学内容的分析(上)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石同瑶、吴燕     发表时间:2023-02-02     阅读次数:    


1896年刊登于《时务报》上的一篇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标志着西方侦探小说正式被引入中国。相比于中国传统的公案小说,西方侦探小说以其生动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模式吸引了中国读者的目光。民国小说作家、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译者之一程小青,吸收了西方侦探小说的创作风格,将科学元素融入侦探小说的故事情节,创作了霍桑探案系列小说(以下简称霍桑小说),成为中国早期本土侦探小说的代表。

此前学者对霍桑小说的研究较多,尤其是对其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受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的影响、对传统公案小说的改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多部著作集中探讨了程小青的生平、创作经历和本土侦探小说史理论等内容。但此前的研究对霍桑小说科学内容的分析较少,仅对霍桑人物形象的科学性进行了简要概述,而对小说中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的分析几乎从未涉及,从科学史角度对霍桑小说的研究还有待展开。

本文尝试梳理霍桑小说各篇目的发表情况和科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结合程小青自身的科学知识背景分析小说中科学内容的真实性及霍桑作为一个科学侦探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而为人们研究民国时期科学传播提供一个可能的角度。

1.程小青与霍桑系列

霍桑小说是由程小青创作的以霍桑包朗为主人公的本土侦探小说,全书包含74探案故事,系列陆续发表了30多年,最终由世界书局汇集为《霍桑探案袖珍丛刊》出版发行,成为中国早期本土侦探小说的代表。

1.1程小青及其科学写作

程小青(18931976),原名青心,祖籍安徽省安庆市。程小青自幼勤奋好学,儿时靠母亲的微薄收入进入私塾读书,中途因家庭贫困辍学,但在工作之余补习英文,提高文化素养。1915年,程小青受聘于东吴大学附中,随后结识了外籍教师许安之(Dwight Lamar Sherertz,二人互相学习语言,很快,程小青的英文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其日后阅读和翻译英文资料奠定了基础。1924年,程小青又在美国某大学通过函授学习了犯罪心理学和侦探学课程。程小青一生著述颇丰,内容所涉范围甚广。除创作和翻译侦探小说外,还发表了大量科普及侦探小说理论等方面的文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程小青发表的科普文章有150多篇,主要刊登在《妇女杂志》上,时间集中于19201921年,包括科学小识”“科学小制造”“新智囊百问趣味之科学等多组系列性文章。

这些文章主要集中于物理学、生物学、机器制造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同时涉及化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包括对当时已成体系的知识的介绍,例如,冠名为常识谈话的系列文章介绍了声学的相关知识;也有当时的新知,如鲸鱼的新研究人类学上的新发见等。此外,程小青发表的科普文章大多通俗易懂,内容贴近日常生活,用浅显的语言论述基础科学知识。所以说,程小青在民国时期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工作,反映了他对科学的支持态度和对科普工作的热情。

1.2霍桑小说的发表情况

1914年,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举办征文比赛,程小青以侦探小说《灯光人影》应征,被选中,由此开始了霍桑小说的创作。小说主要以单篇连载的形式在当时多种通俗报刊上刊登,时间集中于19211931年,多数发表在《礼拜六》《快活林》《侦探世界》《红玫瑰》等通俗杂志上,少部分发表于《新闻报》《上海报》《申报》等报纸上。19191922年,程小青发表的以霍桑为主人公的探案小说几乎都被冠以东方福尔摩斯探案的名头,如《东方福尔摩斯探案:无头案》《东方福尔摩斯探案:猫儿眼》和《东方福尔摩斯探案:试卷》等。19232月,程小青在《半月》杂志上发表了《黑鬼》,首次使用霍桑探案的名号。故事开头,程小青对名号变更进行了说明:小子创著霍桑探案,东涂西抹,竟已二十多篇。承蒙瘦鹃老友的戏言,赠我一顶东方福尔摩斯的大帽子(见江南燕序),我也僭妄戴了好几年。现在有位同志,也很喜欢戴这一顶帽子,因此我便把那顶大帽,让渡给他,以后就直直截截称霍桑探案,以便不致相混。此后,以霍桑探案为主题的一系列探案故事陆续发表,如《第二弹》和《虱》等侦探小说都深受读者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个别篇目经润色修改后刊登于不同的报刊中,如现名《催眠术》的《东方福尔摩斯探案:精神病》1921年以文言文的形式刊登于《消闲月刊》的第四期,但1933 年《新上海》杂志第一卷第二期刊登的《良医与良媒》与其故事情节完全相同,只是译成了白话文,内容稍有扩充。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霍桑小说的受欢迎程度。

对于霍桑小说的创作缘起,程小青曾说:自己凭着以前翻译过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的基础,依葫芦画瓢式学写了几篇;而他在小说中更将霍桑喻为东方福尔摩斯,将包朗喻为东方华生。可见,程小青本人深受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的影响,霍桑小说的创作吸收了西方侦探小说的创作风格。

2.霍桑小说和科学内容分析

霍桑小说的主人公霍桑是一名科学知识丰富且擅长运用科学思维和具体科学知识的侦探。因此,小说中涉及大量的科学内容,涵盖了化学、生物、物理、医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涉及的主要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可见表1


由表1可知,小说中包含的科学知识以化学知识为主,科学实验主要是化学实验和物理实验。以功能划分,这些科学内容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破案的关键方法或证据;二是用于烘托人物形象。鉴于此,本节将分为科学实验、科学知识和科学侦探形象三部分对小说中的科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结合程小青本人的相关阐释对他的侦探小说创作理念进行讨论。

2.1科学实验

本节选取两个化学实验和一个物理实验进行举例分析。

2.2.1化学实验

其一是《断指团》中铁与鞣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霍桑寻出一枝毛笔洗干净了,在茶里蘸了一蘸,随即刷在纸上。刷了一次,再刷一次,直到刷过第四次后,那纸上果然显出字迹来了。起初那字还很浅淡,后来越变越深,就显出很明瞭的墨字。……霍桑道:这是一种化学混合液,大概就是铁亚摩尼亚,硫酸盐和水混合而成的。凡用这种混合液,轻轻写在纸上,干了就没得字迹。至于发显的法子要用浓茶,也有一层作用,因浓茶里面含有一种酸素,唤做推纳脱酸Tannate。而那混合液里面却含有铁质,凡铁质一和推纳脱酸相和,就要显呈一种黑色。这是凡研究化学的人都知道的。

其中推纳脱酸Tannate的音译名称,即鞣酸,又称单宁酸或丹宁酸。这种物质广泛存在于茶叶中,可与铁盐反应生成黑蓝色的液体,制造墨水的化学原理与此大致相同。这一实验原理普遍存在于民国时期的各种化学教材中,如《化学讲义》《新撰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中都有对此实验及鞣酸的相关介绍。程小青的科普文章《日用食物之化验法》中也有对此现象的论述:

化验的法子,就是的用沸水煮过的绿茶,盛在玻璃杯中,再把果汁倾出少许,和在绿茶之中。假使果汁中间,已融和了些铁质(即洋铁罐中所含的),那么杯中的绿茶和果汁混合液,立刻要变成一种墨水似的黑色。否则颜色如故,不会变异。因茶中亦含有一种酸素,唤做檞皮酸(Tannic Acid),这檞皮酸一和铁质混合,就成了一种铁质檞皮酸盐(Iron Tannate),他的颜色,就是黑的。

科普文章中介绍的化学原理与小说中呈现的化学现象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对鞣酸的译法有所不同,这可能与程小青的知识积累和改变有关。早期因檞桃皮中含此酸素而译为檞皮酸,小说中则直接采取音译法,后在小说集结成书时又译为丹宁酸,这可能是受当时化学教科书的影响。可见,程小青对科学态度严谨,小说中对这一实验的描写真实可信。

其二是《血手印》中鉴别血迹的化学实验:

霍桑道:“……因为有时刀上沾染了果汁,一经干透,也会得变成这般颜色。这就因人类的血液之中,也和橘类等果汁一般,含着些儿酸分,一和铁质接触,都能变成一种铁柠酸盐,干后的颜色两两相同。若单凭肉眼的能力,决不能分别出来的。我道:那末你可知道怎样分别?可是用显微镜么?霍桑道:不是,有一种很简便的方法,只须用一种淡亚马尼亚液,滴在这斑渍上面,五分钟后,便能明白。若是果汁所染,斑点上会泛出绿色,倘是血渍,那是不会变动的。

这一实验中所说的酸即柠檬酸,存在于柠檬、柑橘等果汁和人体骨骼、肌肉、血液中。柠檬酸与铁反应生成柠檬酸铁溶液,小说中称为铁柠酸盐。而亚马尼亚液是氨水(ammonia)的音译,即用氨水与柠檬酸铁反应生成柠檬酸铁铵。柠檬酸铁铵呈棕色或绿色,视铁含量的多少而定。但柠檬酸铁加氨水在果汁和血液中会显现出不同颜色,笔者未找到依据。且刀上仅有一点斑渍未必能使上述反应充分发生,出现预期现象。所以,此鉴别实验在实际破案中可能并不可取。

民国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多数都提及了柠檬酸,但对其论述不详。如《化学讲义》和《中等学校教科书有机化学》介绍了柠檬酸又称枸橼酸,存在于柑橘等水果中。《中华中学化学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柠檬酸的英文名称和分子式,但对其化学性质几乎没有涉及。此外,个别书中提及蓝印纸实验,介绍了利用柠檬酸铁铵的感光性制作蓝印纸的化学原理。笔者在已找到的程小青的科普文章中未发现与此实验相关的论述,因此,笔者推测这一实验可能是程小青仿照福尔摩斯对血红蛋白的鉴别实验创作的,并无实际科学依据。

2.1.2物理实验

小说《窗》中描写了霍桑利用空气流动原理破获案件的情景,其物理实验过程如下:

他立起身来,把一扇窗开了一半,又走到门口,握住了门钮,用力一拉。室门一开,因着室中空气的震荡。那扇半开的窗。便自动的閛然合上。

这一现象是由于快速拉门的瞬间,屋内气体压缩,压强增大,空气流动使半开的窗户自动关合。此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房间其余空间密闭且窗户向内开。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程小青在1930年首次发表《窗》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但1944年由世界书局出版发行的《霍桑探案袖珍丛刊之十八:难兄难弟》中的《窗》一文将此段修改为:霍桑不答,立起身来,把办公室的右边的南窗关上了,又将左边的一扇关上一半。这窗也像何家的一般向里开的。他又走到办公室的门口,握住了门钮,用力向里面一拉。室门一开,因着室中空气的震荡,那扇半开的窗便自动地向外合上,发出一种閛然的声音。

由此可以看出,文中首先描写了霍桑把办公室的右边的南窗关上了,之后又说明半开的窗是向里开的,这便满足了此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程小青在后期对文章进行润色修改时也特别注意对科学原理的考证,使科学知识真正融入侦探小说的故事情节。

对于这一物理实验的来源,程小青在1932年发表的《关于侦探小说的话》中有所记述:又有一次,我走进课堂,推门时用了些力,激动了课堂中一扇半开的窗,那窗便自动的关合。因着这个经历的触发,又构成一篇霍桑探案《窗》。可见,程小青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将其用于侦探小说的创作,进而体现了程小青良好的科学素养。

2.2科学知识

小说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化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为主,下面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2.2.1化学知识

一是对氯仿麻醉作用的描写。《魔窟双花》中写道:炳福所受的哥罗仿麻醉药,并不厉害,此处的哥罗仿即氯仿(chloroform)的音译。《化学新教科书》中即将chloroform译为哥罗仿,认为其是迷盐中最有用之合质,味甘而有一种香气。……医药中用为麻醉药。但在《黄浦江中》《催命符》和《断指团》等小说中,程小青又将氯仿译为克罗仿谟。此处的克罗仿谟也是chloroform的音译,只是译名略有差异。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对氯仿的译名也不尽相同,如《新体化学讲义》中将其译为哥罗仿姆、《中华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将其译为克罗路福姆、《中等学校教科书有机化学》称其为迷蒙精哥罗访谟。虽然霍桑小说中氯仿的译名不同,但对其化学性质的运用合理,蕴含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相符。

二是对乙醚化学性质的表述。《催命符》中霍桑说道:“‘以太是一种最易见效的闷药。其中,以太即乙醚(ether)的音译,这一译名在现代部分化学书中依然存在。如1974年出版的《染化药剂》中介绍乙醚:商业上亦译称以脱或以太。但民国时期,大多数化学书将其译为以脱。如《中学校教科书化学》中就称以脱的结构式为C2H5OC2H5,英文为ether,是一种极易燃烧的液体,外科常用作麻醉剂。而《更新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中乙醚常简称为醚(ether),为无色液体。此外,小说中说以太的气味是甜味中还有些辣味,这一描写与民国时期的化学书也有相同之处。如《更新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中称乙醚蒸气有芳香,恰好印证了小说中以太的甜味。小说中描写以太还有些辣味就是现代化学中所说的乙醚具有刺激性气味,但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化学书中几乎没有提及。

三是对石炭酸消毒作用的介绍。在《沾泥花》中程小青写道:霍桑把茶杯叫施桂拿出去消毒,又叫他用石炭酸在室中洒一洒。石炭酸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这一化学性质在民国时期的化学书中多有论述。《中等学校教科书有机化学》中称石炭酸杀毒力强,其稀溶液可做消毒剂或防腐剂。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小说最早发表于1921年,名为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长春妓,其中对此处的描写是又叫他将消毒药水在室中徧洒一次。可见,此时并没有指明消毒药水为石炭酸,石炭酸具有消毒作用应是程小青在后期对文章进行修订时特意添加的科学元素。

四是对使用来沙尔自杀情节的描述。《活尸》中写道:来沙尔液中含有甲酚的混合物,有剧毒。其中,来沙尔lysol”的音译,是含有58%混合甲酚的钾皂水溶液,可作消毒杀菌剂。民国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对来沙尔的介绍极少,仅部分书中对甲酚进行了简要介绍,称其为甲?醇,性质与石炭酸同,防腐力较强。但服用来沙尔自杀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现象,如少女服来沙尔恐有性命之忧舞女自杀吞服来沙尔等新闻标题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所以,程小青在小说中用到的化学知识来源除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外,还有生活常识。文章内容来源于《科普创作》2022年第2期,作者系石同瑶,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科学交流史;吴燕,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天文学史、科学传播


 
上一篇:科学史类科普图书创作的四个要点(下)
下一篇:霍桑探案系列小说中科学内容的分析(下)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