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创作研究
创作研究    
【创作研究】《沙乡年鉴》侯文蕙四个译本副文本对比分析(下)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余婷、李新德     发表时间:2023-02-07     阅读次数:    


二、译本的外副文本

外文本是介于文本和读者之间,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原著和译者了解的其他要素,比如译者相关书信、访谈和其他著作等。外文本是独立于译文之外的副文本,与译文正文本构成间接互文。译者的学科背景、翻译历程也是外文本的重要素材,它们讲述了译本背后的故事,更能增加读者对译本的专业信赖。

(一)关于译者学科背景

侯文蕙最初主要在兰州大学教授中国古代史。43岁时去美国密苏里大学进修,从此彻底改变了人生方向。当时,苏珊·福莱德教授在密苏里大学开设了环境史的选修课。侯文蕙选修了这门课程,并且爱上了它,因为这个探讨人和自然关系的新学科与她所喜欢的博物学和文学密切相关。随着对环境史学的接触逐渐深入,她越发意识到这门学科蕴藏着伟大的历史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之后,她毅然改变专业方向,转而投入环境史研究领域。她刻苦研读相关英文原著,在本校开设选修课程,撰写相关论文,对环境史学科了解愈发深入,成为最早把环境史带入中国的拓荒者。30年来,她曾经翻译过8部关于环境史的外文书籍,如《封闭的循环》(The Closing Circle)、《自然的经济体系》(Nature’s Economy)等,发表著作《征服的挽歌:美国环境意识的变迁》以及多篇学术论文。由此可见,侯文蕙为环境史学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译者翻译历程

苏珊·福莱德曾在她的序中告诉读者,侯文蕙为了翻译好这篇著作,曾在利奥波德的沙乡农场上,亲自体验书中描绘的地方;曾热烈、谦虚地向利奥波德的几个子女请教并探讨过他的理论;并与其他利奥波德的研究者或理论爱好者进一步探讨他的科学和文学观。为了准确流畅而又不失优雅地表达出原作的思想,为了准确译出书中300余种动植物名称和诸多复杂的气象名词,侯文蕙去了多家图书馆特别是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同时请教了中美两国多位生物学专家,最后列出了一个较详尽的动植物名称三语对照表,该表成为此后其他语言译本的一个范本。《沙乡的沉思》的翻译于198910月完成,时隔三年后才得以出版,后来在1992—2016年之间由不同出版社再版了3次。每一次再版时,侯都会对译文做出相应的修改。1997年译本的后记里,侯表示自己趁再版的机会对全部译文重新校改,特别是结论部分的用词,反复推敲后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同时也改动了理论概念上的一些表达。

三、从副文本中解读《沙乡年鉴》侯文蕙译本

(一)副文本体现译者的环境观

译者侯文蕙主要的贡献在于,为唤起国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她成为了最早把西方的环境理论通过翻译著作引入中国的学者之一。她意识到,《沙乡年鉴》最早的中文译本距离原书第一次出版已有20多年,虽然这本著作已被读者广泛接受,但实际环境情况依然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在恶化,但她坚信利奥波德所写的这一点,如果我们在理智的着重点上,在忠诚感情以及信心上,缺乏一个来自内部的变化,在伦理上就永远不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她认为,人们习惯性地向自然索取,把自然视为臣服于人类的附属物,从而肆意对待自然,而如今随着生态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应该反思自己,重新思考并定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侯文蕙比较认同利奥波德的自然观,认为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小小的齿轮,应该各司其职,互相合作,互相尊重。

(二)副文本体现译者的翻译动机、目的、策略

从副文本可以看出侯文蕙翻译《沙乡年鉴》的动机是为了唤起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如她在2010年版的后记里写道:我暗自希望,我的译著也会碰到原著这样的机遇——有朝一日,我的中国也将掀起一个波澜壮阔的环境保护运动。怀着对中国环境恶化以及国人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深切担忧,译者侯文蕙担当起这个唤醒国人意识的艰巨工作,在环境研究领域深耕,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背景,长期奋斗在第一线,只为让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发生变化,以一种更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侯文蕙翻译《沙乡年鉴》这本著作的目的是希望把这样有深刻伦理的绿色文本介绍给中国读者,通过副文本的详细信息,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写作意图,深刻理解原著作者试图传达的思想内涵。侯文蕙的译本多采用异化和直译策略,旨在译文更贴近原文,让读者能更好理解原文。

(三)副文本体现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责任感

通过以上副文本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侯文蕙作为一名译者,架起了目的语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秉持为读者负责的原则,严格要求译本的翻译质量。初版时,侯文蕙为了准确翻译原文,向有关专家学者请教,反复核实所译内容的准确性。在后来陆续出版的译本里,她也在不断地完善校正这本书的译文,认真推敲译文的字词,尽量做到用词准确无误。书名的反复更换不仅要满足编者的要求,更是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序跋的增加也是为了让中国读者能更了解利奥波德背后的写作故事,带着同理心,跨越时空的距离,深度解读优美文字背后的哲理。译者在这4个版本的后记里也记录了这本书的译本自出版以来每次再版的理由,向读者解释说明译文中的细微变化。总之,从4个译本的副文本分析来看,译者秉承对读者负责的态度,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译本并且不断修改完善,尽力让读者走进原著,走近作者,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四、结论

侯文蕙《沙乡年鉴》译本是进入到中国内地最早的一个译本,具有历史开拓性。苏珊·福莱德曾评价道:她在译文中注入了一种对自然的爱,和一种对利奥波德所描述过的许多地方和环境的亲切感,并融入了她从中国文化、语言和文学中所获得的鉴赏力。她独特的鉴赏力以及超于当时国人的环境意识通过她的译文给中国读者展开了一个全新的绿色视野,促使读者对现代生活观念产生历史性反思,认识到生存危机并增强忧患意识。她的译本也为中国学界进行绿色文本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为后来活跃于市场的其他译者的翻译工作提供了一个范本。侯译本在1997—20164次出版,变化的封面设计、反复更换的译名、不断完善调整的序跋、从无到有的插画以及细致的注解,无不体现着译者对读者的责任意识,同时满足了出版社的需要。侯译本的再版历程也见证了国人的生态意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而逐渐觉醒的过程。国人对这类生态文学作品从最开始的忽视转为逐渐接受,不断吸收其营养价值,在这条绿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逐渐实现价值观的转变。(文章选摘自自《科普创作》2020年第4期作者系余婷,温州大学在读研究生李新德,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上一篇:【创作研究】《沙乡年鉴》侯文蕙四个译本副文本对比分析(上)
下一篇:世界科幻电影里的空间站想象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