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云南昆明滇池旁的海埂大坝,一个小男孩在父母的协助下,企图将一只海鸥装进玻璃瓶带走。视频被传到网络上后,引起诸多关注。
红嘴鸥,三有保护动物
视频中的“海鸥”,其实是红嘴鸥。红嘴鸥于2000年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有保护动物”。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在相关自然保护区域违规捕猎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没有猎获物的,处以两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此次抓海鸥事件,没有达到刑事立案标准,最终交由昆明市西山区自然资源局处理。自然资源局对涉事男孩监护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处以2000元罚款。
红嘴鸥是欧亚大陆最常见的鸥科鸟类之一。它们的喙和腿脚都是红色,两翼前缘有着醒目的浅色部分,白色的头部在眼后往往有块明显的黑斑。红嘴鸥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广袤区域内,在中国华东、华中及黄河以南许多地方越冬,因此在中国,它们是最容易被称作“海鸥”的鸥。
昆明的冬季名片
如今,红嘴鸥已经成了昆明的一张名片。如果这个季节到昆明,很容易在城市里大大小小的水体上空看见它们,在滇池与城区里的翠湖等水域附近,也有大批游客投喂红嘴鸥。
红嘴鸥原本就是滇池一带的冬季常客,但1985年11月,它们飞临昆明中心城区。人们分析,可能是由于滇池水体污染加重,以及过量捕捞所致的食物来源减少,使得城区里相对干净的水体和人为丢弃的可食杂物对红嘴鸥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后来,昆明成立了红嘴鸥保护协会(今天的昆明鸟类协会),组织协调科研人员与社会公众进行有关红嘴鸥的科研、宣传和人工投喂等活动。2005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将“中国红嘴鸥之乡”的称号颁给了昆明,以赞誉和鼓励春城上下多年来对红嘴鸥保护的重视和投入。
通过长期的环志工作,科研人员发现,一部分在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来自于遥远的西伯利亚。红嘴鸥约在每年10月初迁飞来昆明,先在滇池水域停留一个月左右,然后才开始逐渐进入城区;次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北迁离开,同样也是先离开城区到滇池停留约一个月之后,才开始向北的旅程。
不要抓,也不要投喂
面对这些远道而来的鸟类朋友,生生抓住塞进玻璃瓶当然是错的,而大量的游客投喂也暗藏危机。
对于红嘴鸥来说,城区水域的天然食物并不多,因此它们会在城区停留,人工投食是关键因素。从2006年11月开始,昆明城区的翠湖周边设置了多个红嘴鸥食物销售点,游客可以购买或是自带食物在这里投喂红嘴鸥。
有趣的是,根据观察,红嘴鸥在翠湖的停留时间跟投喂的强度明显相关——比如春节除夕期间,营业的销售点和投喂的游客都很少,红嘴鸥们在翠湖逗留的时间会延长;反之,若投喂的人较多,吃饱了的红嘴鸥就会提前离开,返回滇池。
然而,不管是滇池还是城区水域的投喂,这种“人鸥互动”都并非看上去的那样和谐。试验研究表明,与人工投喂时所选用的面包、专用饲料、白菜等食物相比,红嘴鸥更偏好取食泥鳅、小鱼、小虾等更为自然的动物性食物。换句话说,人们所提供的食物或许并不是最适合红嘴鸥的。
其次,人工投食带来的许多食物残渣和大量群集红嘴鸥排出的粪便,都直接进入到了翠湖和草海(滇池内海)水体。研究表明,翠湖底泥的总磷含量是水体总磷含量的7950倍,远高于诸如太湖、西湖这样著名的富营养化湖泊。人工无序投喂红嘴鸥带来的污染问题不容小觑。
而且,大量红嘴鸥与密集人群的接触,更是潜藏疾病传播的风险。红嘴鸥已经被证明能够携带禽流感病毒和其他致病菌。
我们不能只看到所谓的“人鸥和谐相处”,而忽视了表象背后巨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文章内容来源于物种日历,作者系鸟人Robbi、麦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