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科幻影视发展,科学顾问的作用日渐突出。希望科学顾问更好地融入科幻影视创作,助力科幻影视高质量发展。”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带来了关于“科影融合”的提案。
作为科影融合的桥梁,科学顾问,这一从去年暑假放映的《独行月球》起便出现在科幻片演职员表中的新名词已渐为人们所熟知。科学顾问到底是谁?对于科幻影视作品的创作又意义何在?
科学顾问,科与幻的摆渡人
去年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科普展品研发和科幻作品创作。好的科幻作品,离不开科学顾问的把关。科学顾问是如何参与影视创作的?
“一是创造世界观。电影是艺术创造,科幻电影需要创造一个可信、自洽、栩栩如生且让人沉迷的未来世界作为剧情基础;二是遵守‘科学底限’原则。尽量保证电影本身不因大幅度违背公众科学常识而导致世界失真,但为了兼顾故事性,可能存在一些科学和艺术上的平衡和取舍。”在《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工作接近尾声时,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崔原豪博士这样描述自己“科学顾问”的角色定位。
在这个角色设定中,科学顾问把科学内涵普及给大众,然后在常识之外,创造并丰富世界观。“剧组有什么科学方面的问题,我们来解答。科学顾问的工作就这么简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告诉科普时报记者,科幻电影应当在遵循科学事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科学推测和科学猜想在艺术层面进行最大化的发挥。
跨界互通,科影融合应该“折中”
科影融合,相互促进,科学不是去指导影视。影视创作以艺术创作为基础,科学知识给影视作品锦上添花。科学顾问在中国,渐渐地不再是个陌生的标签了。
“在科学顾问更好地融入科幻影视创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周忠和告诉科普时报记者,科学顾问参与科幻影视创作尚未形成完整的行业规范,来对双方的权益、责任,包括时间、任务、流程等进行明确约定;影视界和科技界跨界对话有较大难度,双方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以及科学素质等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沟通与高质量对话存在较大鸿沟。此外,跟科普讲座、科普文章写作等科普工作相比,科学顾问参与科幻影视创作需要投入的时间更多,工作周期更长,对反馈的及时性要求更高,一定程度上和科研工作形成冲突。一些科学顾问担心领导同事等对其产生不务正业、偏离主业等负面评价。
建立服务体系,推动科学顾问规范发展
成功的科幻电影,是没有围墙的科普课堂。科影融合并非易事,需要科学顾问这一群体跳出科研人员的研究视角,摸索出让大众接受的最佳方式。
周忠和建议,首先要明确科学顾问的权责利,梳理科学顾问服务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形成相对规范的可向市场推广的科学顾问服务合同,促进科影融合健康发展。
据了解,在国家电影局指导下,中国科协有关部门正在开展相关工作。
此外,如何增进科学界和影视界交流互动,提升科学顾问和影视界的对话能力和水平,也是周忠和一直思考的问题。“应该积极推动科技界和影视界建立直接联系。科技工作者可结合科学研究经历,为影视界提供创作选题思路和创作素材,为新的科幻IP打造提供参考。针对沟通短板,科技界应主动学习了解影视创作相关知识,提高沟通能力和技巧;影视工作者,尤其是影视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应积极跟进科技前沿,有意识地提升相关领域的科学素养。”周忠和直言,还要做好支持保障工作,减少科学顾问参与影视创作的后顾之忧。(文章内容来源于中国科普网 ,作者系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