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    
我的科学传播之路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汤波     发表时间:2023-03-21     阅读次数:    


我进入科学传播这一领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当阅读了《时间简史》之后,我不仅钦佩于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先生身残志坚仍然醉心科学的不屈精神,更惊叹于他用生动浅显的语言介绍深奥宇宙学知识的非凡能力。当阅读了《万物简史》之后,我不仅钦佩于英国作家比尔·布莱森能将如此纷繁复杂的几乎所有人类科技知识熔于一炉,更惊叹于科学史竟然可以写得如此八卦,如此妙趣横生。当阅读了《生与生:生殖与克隆》之后,我不仅钦佩于生物学家杨焕明院士在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之际仍然热心科普创作,更惊叹于科普作品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这三本科普图书,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各种科普图书来阅读。一次次的阅读,一次次的启发,让我似乎偶然窥见科学传播的光芒,也使我渐渐有了跃跃欲试的心动

真正让心动转化为行动的,与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关。我本人一直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工作。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技术、基因治疗技术等前沿生命科技不断产生重大新发现和新成果,一次次突破人们对生命的认知局限,又一次次为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希望。面对每项生命科学的新发现和新进展,我不仅感到激动和兴奋,更为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所折服。由于公众对基因工程等前沿生命科技缺乏了解,容易产生误解,网络上也经常出现一些针对前沿生命科技的非理性、不公正的评价,我逐渐萌生并坚定了通过科普写作来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介绍这些前沿生命科技成果的想法,希望消除一些人的误解,更希望激发一些青少年对生命科技的兴趣,进而有更多的青少年将来能投身于生命科技的创新研究中去。心动不如行动,我从2015 年底开始行动,着手构思和写作科普文章。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撰写学术论文、项目申请书等文字材料,也经常参与中国工程院、科学技术部和农业农村部等政府机构的战略研究和科技规划报告的撰写,算有一定文字功底。我刚开始觉得科普写作只是小儿科,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写科普文章的时候,突然发现科普创作并不比写学术论文、战略研究报告等材料来得轻松。因为科普作品一来要求科学知识准确,二来要求通俗易懂,三来要求生动有趣,这对科普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后两个要求。要写出高质量的科普文章,需要作者对前沿科技研究论文进行反复研读,同时还要结合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和热点事件,将这些前沿科技成果浅显易懂地介绍给公众,并引发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

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呢?我的做法是广泛地阅读,既要阅读一些经典的科普名著,如《时间简史》《万物简史》《天生生:生殖与克隆》《细菌世界历险记》等,也认真阅读一些写作教程类的书籍。市面上很少有专门针对科普写作的图书,但是不同题材的写作技巧是可借鉴的。科普其实也是讲故事,我曾经阅读了《〈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等很多优秀的非虚构文学写作书籍,并且反复阅读,力争将一些写作技法烂熟于胸,受益良多。

接下来就是写作实践了,当然写作实践也不能毫无章法、漫无目的。

第一要考虑为谁写,即写作对象。弄清楚科普写作的目标读者非常重要,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要考虑不同读者人群的阅读偏好、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等问题,然后根据目标读者来确定写作内容、写作重点以及语言风格。比如我最开始只是希望能为可正常交流的网友答疑解惑,后来我更希望能让更多的青少年对生命科学感兴趣,因此目标读者更多地偏向青少年。我在写作时会想象着与我自己的孩子在说话和交流,围绕青少年来组织内容和语言,再将这些文章投给《科学画报》《我们爱科学》《科学24 小时》等青少年科普杂志去发表。

第二要考虑写什么,即写作范围。我认为最好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某个领域入手,熟练之后再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我比较熟悉基因工程动物领域,我写的第一篇科普短文就是关于基因工程蚊子的,随后连续写了十多篇基因工程动物的科普文章,逐渐得到了编辑和读者的认可,之后我才把写作范围拓展到农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当然大多与生命科学有关。我观察大多数科普作家都是主要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当然有少数科普作家似乎可以驾驭任何领域的内容,不过也是在熟悉了某个领域之后。

第三要考虑如何写,即写作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目标读者确定不同的写作思路和语言风格。有时候出现热点科技新闻时,我经常会接到多家媒体同时约稿,这时候我会根据不同的读者确定所写文章的知识重点和语言风格。比如2020 年上半年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的话题,我曾接到《我们爱科学》杂志、《科学24 小时》杂志和科学辟谣平台公众号等媒体的约稿,而这三家媒体的主要读者群分别为小学生、中学生和成年人。在《疫苗,快把病毒消灭掉》一文中,面对小学生读者,我以一位父亲与女儿的对话开始,引出疫苗的话题,介绍疫苗研发过程,语言尽量浅显易懂和生动有趣。在《疫苗是如何研发出来的》一文中,面对中学生读者,我重点介绍了疫苗的研发历史以及各种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将历史故事与最新研究进展有机结合,让文章兼具故事性和科学性。在《这些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靠谱吗》一文中,面对成年读者,我重点介绍了新冠疫苗的研发现状和进展,并做出趋势预测,语言偏理性严肃。要灵活安排文章结构。一般科普文章采取三段式结构,可以列出小标题。新闻性比较强的科普文章可以采取倒金字塔结构,即最新的、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次要的、解释性的内容放在中间,补充性、拓展性的内容放在后面,我20162020 年在《南方周末》发表的70 多篇文章大多采用这种结构。没有新闻时效性的科普文章,可以根据科学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来组织结构,一般先介绍为什么会发生,然后介绍发生了什么,最后介绍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会有什么影响,等等。要围绕新闻热点来进行科普创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大多数人都比较关注疫情进展,并积极撰写病毒、疫苗等相关科普文章,一些科学新闻本身就是热点,比如体细胞克隆猴、基因编辑婴儿等科学新闻事件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些新闻热点撰写科普文章,来介绍体细胞克隆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科学知识。

第四要考虑如何传播,即传播平台。写好文章后,自然要争取能发表出来,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因此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非常重要。目前全国有上百家以科普为主题的杂志,比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每年评选出50 本杂志列入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包括《我们爱科学》《博物》《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画报》《科学世界》等。除了《科普日报》,《南方周末》《北京日报》等很多报纸也有科学科技版块。除了上述杂志和报纸等传统媒体外,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科学传播平台,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一些传统纸媒,如果壳网”“科普中国”“知识分子等微信公众号。科学传播的创造者可以根据自己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比如我在写作和投稿之前,在网上查询了很多科普杂志的文章风格和联系方式,按照这些杂志的风格撰写好文章后,再投稿给编辑部,我最初在《科学画报》《我们爱科学》《大自然》等杂志上发表文章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当然,科学传播的写作者还可以创建自媒体来发表自己的文章,与粉丝分享自己对科学问题的看法,也可将希望传播的科学知识内容制作成音频或小视频,可能起到比科普文章更好的传播效果。

2016 年初到2020 年底这5 年时间里,我陆续撰写了140 多篇科普短文和科技报道,发表在《科学画报》《南方周末》《我们爱科学》《北京日报》《科技日报》等杂志和报纸上,以及果壳网”“知识分子”“赛先生”“科学辟谣平台等微信公众号上。其间还出版了《动物世界奇遇记》和《探秘生命密码》两部科普图书,前者获得了2018 年科学技术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和2019 年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等荣誉。2020 年,我以《动物世界奇遇记》为代表作参加了北京市职称评审,获得了科学传播正高职称——研究馆员,这是当初从事科学传播工作所没有想到的意外收获。本文为汤波老师科普新作《生命的奇迹 : 引领健康革命的30项科技创新》的自序。)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 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
下一篇:国际传播视野下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