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科学家精神在中国百年科学实践之中,以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之精神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强势动能。在百年变局中,中国科学家精神在世界语境里更是具有促进科学对话与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弘扬科学家精神势在必行且大有可为。本文从现实逻辑出发,在论证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国际传播实践中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科学家精神国际传播应当遵循的基本逻辑,并提出科学家精神国际传播的主要议题及研究方向。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国际传播;精神动力
1.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实践价值
中国科学家精神在中国广大科学工作者波澜壮阔的科学实践中得以不断培植和铸就,体现出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高度融合的独特气质,在救国、兴国、强国各个时代肩负了重要使命,一路见证着中国科技成果屡攀高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以其磅礴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砥砺前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强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生动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科学家精神也成为百年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的强大精神支撑。
在《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科学家精神的基本逻辑得到了全面深刻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等会议上的多次讲话也将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到了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高度。概括来说,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最终是要将科学家精神落到实处,转化为推动中国科技革新、社会发展的强劲精神动力。人们的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精神的能动作用,一经产生,便会相互影响,迅速传递,广泛辐射,成为一种越来越大的精神合力,产生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
因此,在国内变革大潮奔涌、国际局势激烈动荡的当下,弘扬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发展自身、增益世界的必由之路。立足国内,无论是为了人民的更高福祉还是国家的长远发展,科技创新发展都是破题关键。“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爱国底色、创新内核、求实灵魂以及奉献协同理念,可以为科学家进行科学实践、全社会求知求新带来深刻的理论启迪。放眼世界,在国际政治博弈、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不同文化价值争论不休的环境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中国占领科技发展制高点,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以科学“无国界”的真理观、求实观促进形成人类共识带来了新的机遇。综而观之,弘扬科学家精神势在必行且大有可为。
2.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国际传播中何以必为
弘扬科学家精神着重强调的是对精神的宣介与传播。精神的产生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实践基础,其各维度,如思想、情感、道德、意志、理想、信念等,都能得到涵养而变得广泛且深厚。民族与文化发展的使命就是要整体地塑造民族的精神空间。因此,弘扬科学家精神不同于以具体实践或个人为传播对象的科技话语建构、科学家形象塑造和以科学信息交流共享为目的的科学传播,而是在这些努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人们对于科学家精神的内化与主体化,从而涵养民族整体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精神的精神空间。
在国际传播视野下考量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对科学家精神实践价值的超越,也是对科学家精神内涵的补充与升华。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研究绝非仅蕴含器物层面的知识探究属性,而是愈发呈现出国家价值特征和国家利益趋向。因此,依托于科学传播的科学家精神的对外弘扬宣介也必然潜在性地、内在性地包含着对支撑我国目前已取得科技成就的国家体制等政治、社会因素的传播。此外,近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我国的科学理念、科学家精神也受到了西方科学文化的深刻影响,在科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气质的科学家精神。现在,将中国科学家精神通过国际传播再一次与世界相连接,是中国精神成果对世界文化的反哺,也是中国精神在新的世界环境中观照自身、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
具体来看,作为一个国际传播问题,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必要性从以下五个方面可以窥见。
第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今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心,而在全球深入发展与中西方文化深度互动的条件下,这一主张落到实处就变成了如何做好跨文化国家沟通和国家形象管理的复杂技术性问题。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一个必然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都来源于科学家,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科学家的精神。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弘扬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各国一道为解决全球的问题做出更大贡献的切实举措。
第二,我国提出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中蕴含着深刻的理性逻辑与人文关怀,在传播与宣介的过程中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完善概念与表述,因此亟须科学家的介入和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举例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要求以生态价值观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生态治理制度体系为保障、参与全球治理系统整合,这一生态治理观涉及的操作细节需要科学家进行专业的阐释,其内涵的传扬则需要以科学家精神为桥梁,使创新、求实、协同等生态治理理念深入人心。
第三,科学家团队是推动我国同各国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高层次的团队、专家群体,他们利用重要的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进行科学信息的分享与交流。通过学术交流,科学家群体也能够更好地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但是由于一些政策和国际环境的问题或障碍,中国科学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传播效率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冲破意识形态的阻碍,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融入全球的科技与文化交流之中,不断扩大“朋友圈”,进而扩大我国科技的国际话语权。
第四,在进行对外传播时,明确自身的主体性,在一种主体性自觉自省自信的基础上,寻求在话语、叙事、人文交流中的价值共识,从而完善对外话语表达至关重要。而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要“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利于说明我们如何尊重科学家群体,如何以科学的精神对待国民,如何遵循科学的理念推进国家的发展、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从而广泛传达我国在发展进步中的人文关怀及理性精神。
第五,当前全球化中的诸多问题,如气候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科学和技术的问题。欲提升在这些重大议题上的对外发声能力,则必须依靠弘扬科学家精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国际传播的实践中倡导科学家在全球问题上积极发声、在全球交流中融贯科学家精神,有利于推进人类共同以科学进步解决全球问题。
3.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国际传播中何以可为
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我国国际传播实践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需要找到现实逻辑与实践范式之间的接口,从而建构起清晰而系统的学理路径和实践路径。从国际传播的现实图景来看,对国际传播来说,话语体系建设已成为一条生命线,是国家对外表达的思想与知识体系的基础。建设对外话语体系进一步的目标是要打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基于本土经验和问题意识,融合自身与全球优秀的知识成果,展开研究,形成话语和叙事,并使其符合国内国际的双重认同逻辑。在国际传播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运行的一大文化符号,是“在公众直觉中足以代表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感染力的象征符号系统”。因此,如何运用好作为符号象征的科学技术以建构中国先进形象,又不使其沦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一个关键的切入点就是要将精神的弘扬贯穿于科学技术话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秉持“高度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表达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传递全人类的共同诉求、昭示中华民族的世界担当”的旨归与取向,弘扬科学家精神。
具体来看,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弘扬科学家精神,至少应当把握以下五个基本准则。
3.1 要强调共性和集体性
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时,不能将之囿于国内范畴,而必须注重其在世界范围内、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共性和集体性。因此,应该讲清楚中国科学家的精神是人类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我们的,而且是全世界的;中国科学家的每一步创新和探索,不仅是对中国,而且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同时,也不要把中国的科学家和世界的科学家隔离开来,应当强调中国的科学家群体本身就是世界的和全球的科学家的一部分,在沟通交流中应当主动超越意识形态的局限,坚持一体化的基本逻辑,以积极主动且开放包容的话语来建构起科学家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
3.2 要高度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舆论大局
国内和国际两个舆论大局必须高度统筹,不能顾此失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科普领域内,对内部的重视要远大于对国际传播的重视。然而,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数字化、信息技术错综复杂、信息流动性不断强化的世界,在信息传播意义上,国内和国际都在加速弥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和国际传播形成了密切的联系与广泛的互动,国内与国际信息在高速的流动中相互交织。因此,在传播实践中不能将国内和国际两个舆论大局对立起来,而要统筹兼顾,将科学家精神一以贯之地在舆论格局中进行充分的阐释与宣扬。
3.3 要实事求是
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过程当中,务必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炒作,不能违背科学家一心求实的基本原则。如果丢掉了这个原则,这一精神的国际认同和信任基础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3.4 要发展新的话语方式和叙事模式
近年来,民粹主义思潮在我国舆论中持续发挥着广泛的影响力,其极端平民化、反精英主义倾向有悖于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尤其是在科学家精神的国际传播中,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极有可能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更加深刻的科学对话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因此,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转变传统的话语和叙事思维,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摆脱屈从于国力竞争的民粹主义思维,走向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面向全球、面向人类,发展新的话语方式和叙事模式。这并不是说在科学家精神的国际传播中要完全无视海外敌对势力或者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放任恶性竞争影响我国的发展,而是要以更加积极而平和的心态,强化相关技术,坚守文化研究,发展精神推动力,从而系统全面地应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化解形形色色的风险。
3.5 要避免过分神化科学家
在对一些科学家人物的典型报道中,“典型们”身上往往披挂政治色彩,被赋予“英雄”“巨人”等性格特征和近似于神化的人性光彩。然而这种近乎完美的典型,往往被剥夺了其首先作为人的基本的情感要素,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新闻观念中的指导作用看,往往是有损传播效果的。因此,在科学家精神的国际传播中,应当处理好“人”和“神”之间的关系,规避将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进行精神的神化而可能带来的相对的舆情风险。
4.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国际传播中所向何方
科学家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也在一定的时与势中不断调整推进。综观我国国际传播经验与当下发展格局,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为在国际传播中弘扬科学家精神确立主要研究议题和实践方向。
4.1 既要依靠科技“硬实力”,也要依靠精神“软实力”
在国际传播当中,应该充分强调科学技术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国家发展的进程,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并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中所坚定遵循的科学逻辑以及焕发出来的科技创新活力。中国的科学成果除了要凭借科技“硬实力”彰显,也要依靠精神“软实力”宣扬,因此在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强调之中要灵活地融入对科学家精神的宣扬,推动软硬实力的有机转化。
4.2 从实践成就与精神代表的双重维度对我国科学家进行形象建构
中国科学家团队的每一次科技创新都是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学家精神的主要主体来源,他们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从实践成就与精神代表的双重维度对我国科学家进行形象建构,将对我国科技对外话语体系的完善大有裨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打造中国科学家形象要讲好中国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故事,体现其作为“普通人”的情怀,让国际社会从科学家和科学家群体的细节当中领悟中国科学家的精神,感受中国科学家精神和情感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力与引领力。
4.3 正视学术道德伦理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当前党和国家正在积极推动科技的各项改革,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术道德伦理建设,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中国科技发展,提升中国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贡献度。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波澜壮阔的实践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传播与宣介中不应被隐藏或回避,而应当被高度正视并充分说明,以免留下谣言滋生和蔓延的空间。
4.4 充分鼓励科技领域的全球性协作沟通,建设中国全球科学家的“朋友圈”
国际传播的核心驱动机制是以知识生产建构传播主体性的知识对话,通过知识对话取得对方知识分子承认的文明地位,文明交流的事实就发生了。因此,在科学家的“朋友圈”里,如果中国科学家能够和世界上的其他科学家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中国的声音就能够更好地传出去,中国科技发展及科技贡献就能够更好地被理解与接纳。
4.5 进一步完善科技国际交流的体制机制
除了科学家自为地去扩大科学家群体的“朋友圈”,在中国国际传播格局中进一步完善科技国际交流的体制机制,努力打破话语之间的壁垒,保障和鼓励科学家在全球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发出中国声音也至关重要。在政策、机制、技术等多重保障之下,中国科学家才能更好地展示中国科学实践成果,传播科学家精神,展示科学家群体的风采
5.结语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要将产生于社会物质与实践基础之中的精神力量融贯于新的时与势中,从而促进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精神交往与人文交流更入佳境。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国际传播更是其自身内涵升华的机遇以及对弘扬科学家精神之实践价值的超越。不管是为了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还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对话交流,科学家精神的国际传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国际交流中弘扬科学家精神也应遵循基本的准则以保证沟通的有效性。科学家精神的国际传播可以从多元的议题和方向入手进行实践,促进这一精神转化为更大的支撑性动力,这也有待我辈学人与国际传播工作者不断探索,为中国进步与世界发展增辉。(文章选摘自《科普研究》,作者系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传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