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创作研究
创作研究    
从科学报告、科普宣讲到科普演讲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李森等     发表时间:2023-03-22     阅读次数:    


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科普方式,科普演讲经过了很长的发展过程。从逻辑关系上讲,其至少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最早是科学报告,属于学术交流范畴,是在科技工作者之间进行的;再是科普宣讲,属于科普范畴,是科技工作者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的;最后是科普演讲,是在科普宣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科技工作者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的,比科普宣讲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因而效果也更好的一种独特而重要的科普方式。

科学报告、科普宣讲与科普演讲的不同之处

科学报告有其自身的规律,科普宣讲也有其自身的规律,科普演讲仍然有其自身的规律。科技工作者要做科普演讲,就要遵循科普演讲的规律,圆润地完成由科学报告向科普宣讲、再向科普演讲的转换。概括地说,就要完成学术化向通俗化、再向艺术化的转换。

学术化、通俗化、艺术化分别对应着科学报告、科普宣讲、科普演讲。学术化是科学报告的本质特征,通俗化是科普宣讲的本质特征,艺术化是科普演讲的本质特征。由科学报告向科普宣讲、再向科普演讲的转换,其实就是学术化向通俗化、再向艺术化的转换。

科学报告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学术性的,报告者和接受者事先要达成默契,运用科学概念、专业术语交流。因此,报告者和接受者能够在同一个层面上交流和讨论问题。这是由科学报告是属于学术交流范畴、是在科技工作者之间发生的行为这一性质所决定的。

科普宣讲的内容是学术性的,而形式是通俗化、大众化的,而且其内容的学术性也应当是通俗化的学术性。这也是由科普宣讲的性质所决定的。科普宣讲虽然也是由科技工作者来做的,但科普宣讲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普宣讲不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而是为了传达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为了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科普宣讲的内容应当是通俗化的,形式更应当是通俗化、大众化的,以使社会公众易于接受。

科普演讲的要求更高,其中的学术内容不仅应当是通俗化的,而且要尽可能地表现其内在美;形式不仅应当是通俗化、大众化的,而且应当是艺术化的。

概括地说,科学报告是学术性、小众化的,科普宣讲是学术性、通俗化、大众化的,科普演讲是学术性、通俗化、大众化、艺术化的。科学报告建立起了自己的学术性特征,科普宣讲在学术性的基础上增加了通俗化、大众化的特征,而科普演讲在学术性、通俗化、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化的特征。

概念的转换

科学报告是由科学概念构成的,由科学报告转换为科普宣讲、再转换为科普演讲,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要将科学概念转换为科普概念。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科学概念只是转换而不是改变,更不是消失。科学概念转换为科普概念之后,仍然是概念,但不是艰涩的科学概念,而是通俗的、形象的且易被公众理解、接受和把握的科普概念。科普宣讲由科普概念构成,科普演讲也由科普概念构成。这是科普宣讲和科普演讲的共同点。但是,科普演讲的科普概念更通俗,而且在传达科普概念时要传达出科普概念背后的美,形成艺术化的科普概念和表达。

语言的转换

科学报告运用的是科学语言。所谓科学语言,就是学术语言、专业术语,即我们所说的行话。这种语言只有掌握这个学科知识、从事这个专业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才能听懂、理解和运用。

科普宣讲运用的是科普语言。所谓科普语言,就是通俗语言、大众语言,是一般社会公众都能听得懂、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科普演讲运用的是科普演讲语言。科普演讲的语言不仅应当是通俗、大众化的语言,更要用文学性的语言、艺术化的语言、形象性的语言、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使公众能够听得懂,而且能够欣赏,进入审美接受状态,产生审美愉悦。

我们对科普演讲的语言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我们将科普演讲纳入艺术范畴,而艺术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展现的是艺术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或者说,艺术呈现就是形象呈现,艺术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的语言。通俗语言和艺术语言都是科普语言,所以科普宣讲的语言是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而科普演讲的语言则更进一步,既要通俗化、大众化,更要艺术化、形象化。当然,科普宣讲的通俗语言也好,科普演讲的艺术语言也好,都是以科学性为前置条件的,只是科普演讲的科学性是隐藏在艺术语言背后的。

叙述方式的转换

科学报告、科普宣讲的语言与科普演讲的语言不同,科学报告、科普宣讲的叙述方式和科普演讲的叙述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科学报告的叙述多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结束的顺序(包括发生的背景、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后续需要处理的问题)来完成报告。科普宣讲一般也是采取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但更多地运用比喻并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打破平铺直叙方式可能带来的沉闷感。而科普演讲的叙述方式则更丰富多彩,是一种艺术化的叙述方式,或直叙,或倒叙,或插叙,更多的是对各种叙述方式的综合运用,把听众带入科普演讲的艺术情境中,以增强科普演讲的艺术效果。我们要细心研究这种不同,在学会比较中找出各自的特点,形成科普演讲特殊的叙述方式。

由科学体系向科普体系的转换

科学报告所传播的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是一个体系,而科普宣讲、科普演讲在将科学知识、科研成果转换为科普知识,并连同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一同传达给社会公众时,不能曲解和消解学科、科研成果的体系。也就是说,科普宣讲、科普演讲仍然是一个体系,只是这个体系是一个通俗化的科普体系(针对科普报告),是一个艺术化表达的通俗化科普体系(针对科普演讲)。科学报告是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语言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科普宣讲是用相应转换过的科普概念、科普化的原理和科普的语言建立起来的科普体系;科普演讲则是运用艺术化的方式和语言,更加通俗化的科普概念、科普化的原理,以及它们背后传达出的内在美,构建一个艺术化的科普体系。

为什么要强调体系性呢?因为科学活动和科普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完整性,而这种完整性就体现为体系。没有完整性,就不可能称其为体系;反过来说,没有体系性,就是不完整的。因此,由科学报告体系转换为科普宣讲体系,仍然具有完整性的特征;由科普宣讲体系转换为科普演讲体系,也仍然具有完整性的特征。就这一点来说,科学报告体系、科普宣讲体系、科普演讲体系具有共同点和共通性。但是,科学报告体系和科普宣讲体系都只是停留在完整性的层面,而科普演讲体系自身不可争辩的艺术性、靠近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得科普演讲体系能够由通俗而达艺术、由完整而达完美。

科学报告、科普宣讲、科普演讲的完整性,其内在体现是体系,外在体现则是结构。因此,从科学体系向科普体系的转换,其实也是从科学报告结构向科普宣讲、科普演讲结构的转换。(文章选编自《科普演讲,你准备好了吗?》,作者系李森等。)


 
上一篇:别做这样的科学家:走出科学传播的误区
下一篇:科普创作的成功在于精彩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