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以“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作为新阶段科学普及发展的根本遵循,并将基本形成“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作为2025年目标之一。政务新媒体深化“两翼理论”,通过立体化传播、增强互动体验、细分知识普及受众等方式打开新局面,为国家创新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助力。
知识普及多样化,传播方式立体化
科学传播需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方向,摸索传播规律,适应不同媒介特性;同时,通过不同账号的类型互补与多平台配合,充分释放矩阵传播力量,实现知识普及的多样化、立体化触达。
2022年7月,共青团中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多家政务微博全程关注问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跟进返程情况,并进行相关知识普及,设置#问天出征星辰大海# #问天实验舱与火箭组合体运至发射区#等多个话题加强联动传播。
2022年11月,微博账号“中国科学报”发起联动共同致敬中国航天筑梦人,邀请空间机电研究所的航天工作人员,以短视频的形式普及从研制到应用的科学支撑。2022年9月29日,微博话题#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登上热搜榜。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大学分别以模拟视频、进展图文详情等方式,领衔跟进该研究进展传播,吸引媒体参与讨论,带动形成立体化的传播力量。
在谣言误区中强化科学的价值引领
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各类社会热点问题亟待以科学解读进行剖析,用科学依据疏导大众情绪,全力筑牢抵御谣言、误区的屏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部委通过捕捉线索→及时辟谣→正向传播的工作机制及时输出主流科学观点,强化价值引领功能。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还通过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推出“今日辟谣”专栏,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重要辟谣内容。
2022年8月,北京、江苏等地先后发现鳄雀鳝。一时间,入侵物种议题成为舆论场讨论焦点。
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以鳄雀鳝为例,聚焦入侵物种的危害:一方面,科普鳄雀鳝的特征、习性等,从专业角度以鳄雀鳝为例聚焦入侵物种的危害;另一方面,树立警惕新的物种入侵事件发生的意识,呼吁大众切勿盲目放生或随意处置。
交互式的知识获取带来更多参与感和满足感
用户日益成为网络内容的重要生产力量,自媒体、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都体现了大众对于参与内容生产的需求和热情。交互式的知识获取方式也给网民带来更多的参与感和满足感,驱动大众更加积极地参与知识传播与分享,并进行网络讨论。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在固定问答栏目中,每周征集大众问题,从中选出一些有趣、受关注且具有科学意义的提问进行解答。微博账号“中国科普博览”建立并充实话题#有答案的选择题#,主打内容的贴近度,解答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该内容选取的问题类型活泼多样,凭借轻量且适合茶余饭后作为谈资的特点,吸引不少年轻网民转发、评论互动。
讲述科学家故事让科研工作更加亲切,真实质朴让主流内容更好传播
政务新媒体在进行科技信息的报道和宣传时,可以根据自身研究领域和研究指向的用户群体进行更加贴合和细分的操作,引导形成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在充分发挥科技解释权,稳固科普阵地的建设和监管之外,普及科技类知识。
同时,科研人员本身的故事具有发掘和宣传的价值,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会使科研工作更加打动人心。比如,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大学”在中国科学院院庆的纪实文章中,让科研体系中的新生代力量集体亮相,并细分科研领域,盘点每个人攻克科学难题的探索过程,细微地呈现出他们在科研生活日常,引来网民的深情表白。
政务新媒体需要利用专业的知识、可靠的背景身份,生产更加专业化的内容产品;不仅成为科技类话题讨论的发起者,也要做好思想观点传播的主导者,让主流内容和观点更好、更快地进行传播。(文章内容来源于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作者系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左卓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