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创作研究
创作研究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及其启示(下)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段艳芳     发表时间:2023-04-07     阅读次数:    


二、获奖者及其科普作品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的获奖者为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学识深厚,既在专业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又具有卓越的创作能力,创作出了启迪人心的科普作品。这些作品也因作者的学术地位、影响力等因素更容易为普通读者所熟知、接受。

获奖者中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朗索瓦·雅各布是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著有《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等备受赞誉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著作。马克斯·佩鲁茨因解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结构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科学散文家,在《科学是必要的吗?》一书中讨论了科学和科学家的重要性。他以一位科学伟人特有的热情、人文关怀和广博知识,把最难理解的主题写得通俗易懂。詹姆斯·沃森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因与合作者共同提出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著有《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基普·索恩是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担任科幻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的科学顾问,并在后续出版的图书《星际穿越》中阐释了电影背后不可思议的宇宙法则。斯蒂芬·温伯格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创立者之一,后文会对其作品进行介绍。诺贝尔奖是科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也是最为公众所熟知的奖项,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科普创作,对科学家进行科学传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多位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获奖者是学科领域的创立者、开拓者,他们通过科普创作的方式将前沿研究与科学传播紧密地联系起来。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擅长数学计算和写作,被认为是量子电动力学奠基人之一,在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是量子电动力学的重正化,其科普著作《宇宙波澜》既是一本科学自传,也是对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诺贝尔奖获得者托斯登·维泽尔(Torsten Wiesel)评价说:戴森的作品以博学和风格优雅而著称。此外,肖恩·B.卡罗尔对进化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创立发挥重要作用;托马斯·艾斯纳是昆虫学家和生态学家,化学生态学领域的奠基人……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兴前沿的学科领域代表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学科领域的创立者或开拓者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进展,利于前沿学术成果的及时传播和新兴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成熟。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获得者的科普作品主题涵盖医药健康、生命起源与进化、天文学、数理科学等,大部分为贴合公众兴趣的主题。

在医药健康方面,获奖者中除了刘易斯·托马斯之外,还有奥利弗·萨克斯、阿图·葛文德、悉达多·穆克吉等多位医生,其写作大多选材于临床案例或研究成果相关内容,并汇成一个个吸引人的故事,写作主题既包括癌症、基因等大众关心的内容,也涉及神经病学及罕见病等稍显冷门却又十分重要的领域。

生命起源与进化是常见的科普主题,也是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比较关注的学科领域。自1859年达尔文(Charles Darwin)出版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以来,进化论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建立现代综合进化论,并随着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的新发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20世纪,围绕着生命起源与进化,恩斯特·迈尔(Ernst Mayr)、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等科学家纷纷著书立说,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科普创作。例如,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恩斯特·迈尔,整合了达尔文和孟德尔(Gregor Mendel)的理论,证实了遗传学和进化论的一致性,被誉为“20世纪的达尔文。其里程碑式著作《系统学分类学和物种起源》是他在有关动物进化系列报告基础上整理成书的。他于1982年出版的《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系统学、进化论和遗传学,获得科学史领域的最高荣誉——萨顿奖章。

天文学也是广受欢迎的科普主题,该领域的获奖者有斯蒂芬·温伯格、马丁·里斯、基普·索恩等,其科普创作主要涉及宇宙起源、黑洞奥秘等。以斯蒂芬·温伯格为例,物理宇宙学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将深奥的科学转化为引人入胜的作品,于1977年首次出版科普著作《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该书介绍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通过6幅通俗易懂的画面精彩地讲述了宇宙起源最初约三分钟内发生的最重要的物理现象,并对宇宙的未来进行预测。该书生动地呈现科学研究的思路和魅力,试图向读者传递这样的理念:非凡的理论需要非凡的证据,科学之所以科学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有假设,有推论,可证伪。

数理科学方面,亚伯拉罕·派斯主要从事物理学史的写作,因其在物理学史上的杰出成就,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联合会设立亚伯拉罕·派斯物理学史奖;伊恩·斯图尔特和史蒂夫·斯托加茨两位数学家关注数字公式、对称、图形、复杂系统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数学科普作品。

三、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的启示

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自17世纪起,在近代科学革命和科学传播的推动下,科学知识成为公众知识,科学融入近代文化,成为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作为科学真理的探求者、科学精神的承载者,在科学文化塑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许多科学家同时是著名科普作家,热心科学传播。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医学、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以科普创作的方式主动进行科学传播,对科学文化产生的直接贡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特色鲜明的奖励宗旨、鼎鼎有名的获奖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使得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对我国科学传播与出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科学家的科普作品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研究是科学传播的源头,科学家的积极参与是推动科学传播与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身处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作为科学发现的亲历者或者见证者,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学术声望高,从事科普创作具有独特的优势,往往能创作出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作品。刘易斯·托马斯、弗朗索瓦·雅各布、亚伯拉罕·派斯等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获得者充分发挥专业所长,面向公众创作出广受欢迎的科学作品。诸多作品并非单纯的科学知识解读,而是有着鲜明的作者印记,其中所体现的专业学识、对学科发展的见解、科学发现的过程、与科学家交往的经历,乃至人文关怀、文笔等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这些都是科学家从事科普创作的可贵之处。

(二)我国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热情需要鼓励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展现出西方科学家积极进行科学传播的热情。当前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已获得社会普遍认可。如褚君浩院士所言,科普是一个有层次的多维度体系,高层次科普人才对科普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出版人卞毓麟先生于2017年提出并阐释元科普概念,呼吁科学家投身创作元科普力作。我国也有一些这样热心科学传播的科学家。比如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积极提倡科学的文化内涵,身体力行地推进科学研究与普及的衔接,努力为科学与文化的融合做出贡献,著有《瀛海探径——汪品先科学人文随笔》(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深海浅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等广受好评的科普著作,可谓为元科普创作立标杆。然而,总体而言,尽管我国科学家群体主观层面对科普创作认可度高,但实际参与度低。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一,科学家的科普创作往往建立在原创性科研成果之上,作品中丰富可靠的素材、令人信服的逻辑推理、对科学前沿的清晰阐释以及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思索和感悟等,都需要作者有厚积薄发的过程;其二,在现行的科研考核机制下,部分科学家科研压力较大,无暇顾及科普创作;其三,治学严谨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这种严谨的作风也可能使得科学家往往对跨界进行科普创作比较谨慎;其四,文理之间存在断层,缺乏科学和文化两者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说,作家与人文学者的科学兴趣、科学家的文化素养均有不足,缺乏沟通两者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调动我国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热情,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科研机构、学会等有意识地主动组织或鼓励科普创作。由中国物理学会组织,赵凯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家谈物理》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丛书编委会成立于1991年,经过作者和编辑的殚精竭虑,丛书自1993年起得以陆续出版。全套丛书约30本,由著名科学家朱光亚院士作序,严济慈、谢希德、王淦昌等院士题词,全部由成就卓著的中国科学家执笔撰稿,如冼鼎昌院士撰写的《同步辐射》、解思深院士撰写的《高温超导》、欧阳钟灿院士和刘寄星撰写的《从肥皂泡到液晶生物膜》等。丛书具有内容丰富新颖、理论正确、概念清晰、文笔流畅等特点,可谓始于足下、目光千里的作品,即使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清新隽永。当前我国科研事业蓬勃发展,重要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而科研单位、学会的精心组织和主动策划能够发挥自身的人员优势,激发一线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热情。另一方面,需要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的科学传播奖励体系,对科学家从事科普创作予以鼓励。我国也可以面向科学家设立专门的奖项,鼓励科学家创作兼具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科普作品。

(三)专业的编辑群体能够助力科普作品创作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获得者及其科普作品以生动的实例说明,无论是关乎身心健康的医学,还是深奥的数学物理科学,抑或是多彩的生命世界,从事各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都有可能立足专业优势,提炼出最有趣、吸引人、感动人或者震撼人心的部分,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然而,科普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处于科研一线不断探索、工作繁忙的科学家来说更是如此。但是,专业的编辑群体能够助力科普作品创作。以《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创作为例,这部作品是刘易斯·托马斯的无心插柳之作,离不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主动向他约稿并为其开设专栏。获奖者中,马克斯·佩鲁茨、史蒂夫·斯托加茨等多位作者也有专栏写作经历,对科普创作的能力提升和作品的成型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所谓专业的编辑,一是要有专业化的学科背景,能够与科学家较为顺畅地沟通;二是要有专业化的编辑能力。专业编辑所能起到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策划组稿,根据学术研究前沿或市场需求,做好栏目或者选题策划,主动与科学家沟通专栏或者图书创作;其二,提供写作建议,包括框架体例,以及有效地开展科普创作的一些方法;其三,编辑加工,在语言和专业细节两方面对作品进行把关;其四,市场推广,扩大作品的影响力,让好的作品抵达更多受众。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旨在奖励沟通科学和人文的科学家。本文系统梳理了首届奖项颁发以来总计26届、27位获奖者的学术贡献及其科普作品。这些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以其影响深远的作品展示了科学家对科学传播,以及科学人文沟通的贡献。科学家的科普创作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质量科普作品的繁荣发展与原创科研成果相辅相成,既有赖于原创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又需要科学家、科研机构及出版界的相互配合,协同共进。文章选摘自《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第4期作者系段艳芳,《自然杂志》编辑,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与出版。


 
上一篇: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及其启示(上)
下一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