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长于理性,人文重在价值,两大巨流开辟出交流和互补的渠道,能够更好地发挥科学的社会价值,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言,科学的人文价值“不是通过证明,而是通过启示,通过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的作用而存在的”。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一系列用来激励和保障科学传播的奖项,由洛克菲勒大学设立的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Lewis Thomas Prize for Writing about Science)正是纪念奖的代表之一。该奖项自1993年起设立,颁发给在科学写作上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或医生,历届获奖者不仅自身鼎鼎有名,他们的科普作品也影响深远。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对该奖项的系统介绍。笔者依据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网站和获奖者的科普作品对获奖情况予以介绍,并总结该奖项对我国科学传播与出版的启示。
一、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概况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是一项国际奖项,旨在表彰科学家中那些富有诗意的、“连接科学和人文世界的罕见个人”,因为“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能向人们揭示科学的美学和哲学意义,不仅提供新的信息,而且能像诗歌和绘画一样引起人们的反思,甚至给予启示”。该奖项由洛克菲勒大学董事会于1993年设立,以其首位获奖者——免疫学家、医学教育家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的名字命名。
刘易斯曾任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等职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也是拉斯克医学奖获得者。20世纪70年代,他曾在炎症研讨会上发表演讲,其优美的文字和轻松的演讲风格令与会者耳目一新。该讲稿引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主编弗朗茨·英格尔芬(Franz Ingelfinger)的注意,于是邀请刘易斯撰写专栏“生物学观察家札记”(Notes of a Biology-Watcher)。这些精彩的文章于1974年汇集成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以下简称《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看似内容繁杂,其实有共同的主调——“它们是讴歌生命的”,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和力量,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出版当年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他的文章把自然科学的研究进展变成了文学作品,将两种文化连接在一起。
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后续获得者的作品亦延续《细胞生命的礼赞》的精神,成为连接实验室和公众的桥梁。自1993年颁发以来,除2010年、2011年和2020年空缺外,该奖项已颁发26届,共有27位获奖者(见表1)。这些获奖者均为著名的科学家或医生,都因为在科学传播(特别是科普创作)方面的贡献而获奖,其科普作品广受欢迎。
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曾说:“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科学的土壤是文化,而且是先进文化。”这些科学家以撰写科普作品、进行演讲等不同方式传播科学,沟通科学和人文世界。以刘易斯为例,他的一生跨越了美国医学的黄金时代。用他的话来说,在那个时代,“我们最古老的艺术成为最年轻的科学”,而刘易斯以其隽永深刻的作品在这一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品有多个版本的中译本,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分别于1992年出版、2011年再版《细胞生命的礼赞》,且它们在今天依旧不过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匡志强认为刘易斯的科普作品是兼具理性思维和文学美感的杰作。该奖项后续获得者的科普作品延续这一精神,在促进科学人文沟通方面可谓意义重大。据笔者统计,除了让-皮埃尔·尚热、弗朗西丝·阿什克罗夫特等少数几位获奖者外,其他获奖者都有代表作在我国出版,其中一些乃至成为国内图书榜上长销不衰的经典作品,可谓影响深远。(文章选摘自《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第4期,作者系段艳芳,《自然杂志》编辑,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