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普职称评价是科普工作者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对于稳定人才队伍、激发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首批参加“图书资料系列(科学传播)”职称评审的科普工作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从评审指标、评审流程和评审服务三个方面,分析科普工作者对此次职称评审工作的满意度及其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科普职称评审存在以下问题:“体制外”参评者占比很低;宣传渠道较为传统,不完全符合当今信息获取的习惯;对“评审标准”及“公平公正感”的满意度不十分理想;代表作评审方式未做详细规定;专家提问内容和方式尚有改进空间;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科普工作者参与职称评价、评审标准更加贴近科普工作实际且体现差异、依据评审指标细化评审方式、代表作答辩环节全方位优化的对策,以期保证参评主体多元化、指标客观化和适度透明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实现科学评分的目的。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普工作者;职称评审;评审标准;评审服务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这不仅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科普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也指出要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指出要制定科普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开展评定工作。因此,科普职称评审对提高科普工作者工作能力、促进人员队伍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是落实中央关于职称制度改革意见的举措,也是落实国家科普规划的实践。2019年5月30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图书资料系列(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首次增设了科学传播专业职称。此后,天津市在2019年、安徽省在2022年均发布了此类文件。可以说,未来几年各地区有可能陆续出台相关文件。2019年12月,北京创全国之首,为75位科普工作者颁发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在一定意义上,此次科普职称评价工作有可能成为其他地区的参考,那么此次职称评审的评审指标体系是否完备、评审流程是否规范、评审服务是否顺畅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研究现状
部分学者从必要性、评价指标等维度对科普工作者职称评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从科普人员队伍建设来看,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所占比例较低,职业晋升和职业认同是组织吸引科普工作者的重要维度之一,但以“科普大军”科技馆工作人员为例,该行业缺乏公认的职称考评体系,其从业人员参与职称评定存在较大难度。科普职称评审对于稳定科普从业者、提高业务钻研积极性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继“增加收入”之后能够最有效地吸引和留住科普工作者的措施。北京市出台的科普职称评价《试行办法》对评审标准和细则的设定更加科学、接地气,体现了“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实践了人才分类评价的理念。梅睿认为,在新疆科普人才职称评价中,应根据所从事的科普工作,即科普实体场馆、科技咨询推广、校内外科技辅导等,对业绩成果进行相应分类和区分。
职称评价体系与评价工作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丰富,学者分别从评价原则、指标设计、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应当建立起和职称挂钩的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激励机制,将习近平总书记“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的指示精神落实、落准、落细。在职称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应当构建政治素养、学术成果、工作业绩三位一体的评审体系,评审工作应当引入以专家队伍建设为核心路径,以改进同行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不仅要以论文、课题为评审依据,还应综合考量并建立评审量化体系。胜任力是科学区分个人潜在的和深层的能力特征的概念,那么基于胜任力要素的职称评审体系,应包括多维立体的“过程性”评审体系和全方位“点面结合”的评审内容体系。
纵观已有研究,科普专业职称评审意义突出,但目前关于科普专业职称评审的研究还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以科普工作者为对象的研究,聚焦人员需求、培训制度、人才吸引等维度,较少关注职称评审。而有限的几篇关于科普职称评审的研究论文,则是侧重评审意义,并未对具体的评审指标进行分析,例如聚焦北京市首次参加职称评审的科普工作者对分类评价的满意度。第二,已有关于科普人才职称评审的研究,其研究内容聚焦职称评审指标的设计,较少关注职称评审的方法与流程。然而,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同等重要。因此,本研究聚焦科普工作者,从职称评审的评价指标、评审流程和评审服务三个方面,分析职称评审工作,以期为今后的科普职称评审工作以及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2 研究问题、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首次参加职称评审的科普工作者为研究对象,从评价指标、评审流程和评审服务三个方面,分析科普工作者对职称评审的满意度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锦标赛理论、多元评价理论是职称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本研究的研究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的主要参考。职称评价是对人员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认可,与其联系紧密的理论基础之一是锦标赛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之间的竞争更可能是基于员工产出排序的锦标赛竞争,即排名靠前的员工得到晋升。根据组织内“锦标赛制度激励合同模型”,锦标赛制度要发挥激励功能,就必须能够使员工形成乐观预期。因此,本研究想要探讨科普工作者对此次职称评审指标、评审流程等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评审工作的满意度。针对评审工作本身,多元评价理论也是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该理论起源于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因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当是多方面的,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以及方法多样化。考虑到科普工作者的科普工作内容和侧重点存在差异,比如科普的研究方向、内容制作方向、推广普及方向等,因此,该理论也可作为评价职称评审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在科普工作者职称评审工作中,为了较全面地评价该群体的工作,应当从评价主体多元化、指标体系全面化(内容多维化)和方法多样化三个方面下功夫。相应地,在设计问卷和提纲时,应询问参评者对评审标准、评审专家及其提问方式、代表作评审、答辩以及整个评审流程的满意度。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对此次科普职称评审进行数据收集。首先,从调查问卷内容来看,问卷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单位类型、从事科普相关工作的年限、职称申报方向和级别;第二部分是参评者对职称评审条例的看法,包括开展职称评审的必要性、代表作评审的满意度、影响职称评审质量的因素等;第三部分是参评者对职称评审组织和流程的满意度,包括对宣传、申报过程、评审工作、评审公平公正等维度的满意度。其次,从访谈提纲来看,访谈主要询问关于评审标准的满意度、更改“唯论文”的满意度、评审流程的满意度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整个评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从调查方式和访谈过程来看,在设计电子问卷基础上,形成填答二维码,将其打印并张贴在参评者出口处,由研究人员在现场提醒参评者“扫码”填答问卷。在此过程中,为了降低参评者自身能力对研究数据的影响,采取随机方式选取参评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3 数据分析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03份,回收率79.2%。其中有效问卷103份,即回收的问卷100%有效。此次共访谈参评者19人。下面将首先介绍参评者的基本信息,进而从多个角度分析参评者对职称评审的满意度情况。
3.1 基本情况
研究生占比高、年轻化、经验丰富是此次参评者的突出特征。首先,从参评者的学历分布来看,博士研究生占22.33%,硕士研究生占44.66%,大学本科生占31.07%,大专及以下人员占1.94%,即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参评者占近七成。可以说,这是一支专业素质高、理论水平高的队伍。在访谈中,有参评者也提出,科普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能够对科普内容深入理解,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加工能力,以确保所完成的科普作品便于公众理解和接受。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具有较高学历的科普工作者更能胜任此项工作。
其次,从参评者的年龄分布来看,21~30岁的占4.85%,31~40岁的占59.22%,41~50岁的占25.24%,51~60岁的占10.68%。可以说40岁及以下的参评者占六成以上,彰显了晋升高级职称的科普工作者正朝着“青壮年”方向发展,不再是单纯的“熬年头”。访谈中,有参评者指出本次科普人员职称评审给予了年轻人很好的激励。
最后,从参评者的工作年限分布来看,工作年限在1~3年的占5.83%,4~5年的占7.77%,5~10年的占36.89%,10~15年的占28.16%,15年以上的占21.36%。可以说,在科普相关岗位工作5年及以上的参评者占绝大多数,参评者工作经验较为丰富。与此同时,此次职称评审除了开通“按部就班”的常规通道,还开通了“破格”通道,使得成绩突出、入行不久的科普工作者也可以参评,具有较高的激励性。
为非公部门科普工作者晋升职称“打开一扇窗”。从参评者所在单位性质来看,来自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这些“体制内”单位的参评者占80%左右,是参评者主体。此次职称评审将非公经济体内的科普人员、科普自由职业者纳入申报范围。虽然从比例上看,私营经济部门的科普工作者和科普自由职业者占比较少,分别为10.68%和1.94%,但在评价主体的扩展范围上,本次评审是一次很大的突破,解决了非公部门职称评审难题,使得一些在“体制外”,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从事科普相关工作的自由从业者得到了行业认可。例如,访谈中“果壳网”负责科普工作的人员表示,此次职称评审为他们这些在“体制外”单位、互联网企业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开辟了一条职称上升通道,具有重大意义。
设立的三个申报方向符合科普工作实际情况。此次职称评审将申报方向分为三个:科学传播研究、科学传播内容制作、科学推广普及。参与调研的参评者在这三个申报方向所占比例分别是20.39%、29.13%、50.49%。从科普工作整体来看,这三个方向的划分比较符合科普工作实际:科学传播研究和科学传播内容制作对我国科学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普及推广则是面向公众的重要环节。(文章选摘自《科普研究》,作者系史珍珍,王欣,毛雅欣等,史珍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