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大科学工程传播的动态体系
在对大科学工程传播主要参与者与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概括出大科学工程传播的动态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大科学工程传播的动态体系
在传播的主要参与者之间,以媒体为桥梁,大科学工程传播主要是以工程活动共同体和政府为传者,以公众为受众的大众传播(图1①②③),如媒体对大科学工程意义、科学目标、进展、成果、争议、风险、精神等进行报道;工程活动共同体与公众之间会有直接的传播行为(图1④),如科普讲座、工程开放日等活动;工程活动共同体与政府之间会有直接的传播行为(图1⑤),如立项申请、工程验收等活动;政府与公众之间也会有直接的传播行为(图1⑥),如地方旅游及其形象宣传、群众意见反馈等。
就传播的主要参与者内部的传播行为而言,在工程活动共同体内部,有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内部及之间的传播(如方案研讨与调整等),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与参建机构间的传播(如进展汇报与业绩考核等),参建机构与运行管理机构间的传播(如进度安排与协调等);在政府内部,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围绕着大科学工程决策开展的传播(如中央政策传达、地方规划上报等);在公众内部,有特殊公众以意见领袖形式向热心公众和其他公众的传播(如知乎、微博等公共讨论等)。
3.大科学工程传播的研究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科学工程传播是一种有着多元传播参与者、多重内容维度的复杂社会互动过程,与此相对应,大科学工程传播中的研究议题也较为丰富。
由于传播参与者和内容是理解和研究传播过程的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因此,本文结合大科学工程传播的动态体系,以大科学工程传播的四大主要参与者为“经”,以传播内容维度为“纬”,尝试梳理出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表1)。
3.1 “科学-目标”维度下的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
3.1.1 大科学工程知识生产及科技资源科普化研究
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形式与内容,科普人才的培养,科普机制常态化等都是这类研究关注的问题,目前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也主要是围绕着这部分开展。此外,关于大科学工程内部的知识生产也具有研究价值。
3.1.2 科学与政治互动研究
科技与政治研究是“科技与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或新的研究的生长点”。大科学工程对资源投入的依赖以及意识形态特征,使大科学工程活动中的科学与政治的联袂与博弈比一般的科学活动更为明显。当前已有科学哲学界人士关注到了国家目标对大科学工程的影响,但仍鲜见从传播学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
3.1.3 大科学工程与公众理解科学研究
公众对大科学工程科学目标的理解,决定着公众对大科学工程价值与意义的判断。这一方向上有不少待研究的课题,如大科学工程科普实效如何,公众对大科学工程科学目标的认知状况如何,公众参与决策的信息传播渠道如何等。
3.1.4 大科学工程科学价值的媒体建构研究
在大科学工程传播中,媒体是重要的信息平台,也是传播参与者之一。媒体对大科学工程科学价值的呈现,影响着政府、公众对其工程价值的判断。媒体是对大科学工程的科学价值的呈现及效果,媒体建构科学价值的方式方法及其与传播效果间的规律等问题都有待研究。
3.2 “工程-建设”维度下的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
3.2.1 工程活动共同体中工程与科学互动研究
在大科学工程活动共同体中,工程技术人员与科学人员存在着价值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对于科学家来说,科学更可能是“属”,而以应用为“种差”;对于工程师来说,“属”通常是指工业或机械艺术,而对科学的追求则是“种差”。大科学工程的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将工程技术人员与科学人员紧密结合在一起,两个群体间如何通过群体传播弥合认知差距,提升合作效能,不仅需要实践探索,更需要理论关切。
3.2.2 工程与政治互动研究
大科学工程与政治的互动不仅体现在科学方面,也体现在工程建设方面。大科学工程立项、定位、技术选择、项目管理等诸多环节广泛存在着与政治的互动,正因如此,不少大科学工程管理部门还专门设置了负责地方协调的人员岗位。从传播学角度对此类过程的传播内容、话语方式、互动机制及效果进行研究,能够为工程政治学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
3.2.3 大科学工程与公众理解工程研究
“公众理解工程”脱胎于“公众理解科学”,在该概念引入国内之初就有学者阐述过相关研究的必要性,李大光等还最早开展了我国公众理解工程现状的实证调查。工程知识的精准传播是公众理解工程的重要途径,公众对大科学工程的理解程度及其提升办法等,是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3.2.4 大科学工程建设的媒体呈现研究
大科学工程往往是为了创造出极端的实验环境或平台,因此建设难度大、周期长。深刻把握媒体对不同阶段工程建设情况的呈现方式及价值判断标准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大科学工程传播的情况。
3.3 “资源-风险”维度下的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
3.3.1 工程活动共同体内外部风险沟通研究
风险管控一直是工程管理实践和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风险沟通研究是风险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研究领域,与危机传播研究、公共关系研究密切相关。工程活动共同体是大科学工程风险最直接的接触者,风险出现后,工程活动共同体内部的应急沟通及其对外部的风险传播会随之启动。随着大科学工程越来越多,被关注度越来越高,大科学工程活动共同体的风险沟通实践、能力和体制机制建设的研究也会越来越重要。
3.3.2 大科学工程品牌传播研究
对于政府而言,投资建设大科学工程虽不能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但可以“产生极其重要的产业集聚和辐射作用”,因此,从传播学视角出发研究政府对大科学工程的品牌建构是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的内容之一。
3.3.3 大科学工程风险传播效果研究
公众是大科学工程活动共同体进行风险传播的对象,通过受众分析,可以理解作为意见领袖的特殊公众在大科学工程风险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此外,通过公众来研究传播效果,还可以直观地对大科学工程风险传播实践进行评判。
3.3.4 大科学工程社会影响的媒体呈现研究
随着媒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大科学工程有了多元传播途径,不同类型的媒体如何呈现大科学工程的溢出效应、风险甚至危机,媒体对大科学工程的影响有怎样的报道框架,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3.4 “社会-文化”维度下的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
3.4.1 工程活动共同体认同传播研究
工程活动共同体中存在内部认同和外部认同,内部认同是共同体内部个人对共同体的某种形式的最低限度的认同,外部认同是社会对该共同体外部的承认或认同,没有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认同,共同体无法形成和存在。对于科技界来说,学术规范和科研精神既是共同体认同形成的源头也是共同体形成认同后产生的结果,工程活动共同体组织内部的学术规范和科研精神是如何对内和对外传播的,又是如何通过传播得以巩固、更新并对共同体产生更大的约束效应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深究。
3.4.2 大科学工程社会正义性传播研究
工程是“必要的政治”,工程活动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同样,国家也需要工程活动来实现其政治合法性。大科学工程是一种具有社会正义性的公共品,政府正是在支持其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公众的认可与拥护,进而获得自身的政治合法性。基于此,有学者提出,要将伦理学视角的工程研究转向政治学视角的工程研究,即开展“工程政治学”研究,“围绕‘工程与社会正义’这一核心,探讨实现正义工程的机制与路径”。对以政府为主要参与者开展的政治传播进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政府如何塑造大科学工程的社会正义性”,“大科学工程发展战略的输出策略及反馈机制如何”等与工程政治学相关的问题。
3.4.3 大科学工程中公众话语权研究
目前,工程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壁垒使得大科学工程传播仍是以文化精英为主导的“单意见整合”式舆论引导,“还话语权于社会公众” 是推动公众参与工程的必经之路。如何评判大科学工程中公众话语权的大小,如何分析公众参与大科学工程的程度,研究这些问题,需要来自传播学的审视。
3.4.4 大科学工程形象的媒体呈现研究
研究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以及微博、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中的大科学工程形象、科学家形象、工程师形象、政府形象等的建构,有助于直观、深入地理解工程文化与科学文化。
4.结语
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是工程传播研究的一部分。从实践层面看,大科学工程传播是一种有着多元传播参与者、多重内容维度的复杂社会互动过程,包括工程活动共同体、政府、公众和媒体四类主要参与者,和“科学-目标”“工程-建设”、“资源-风险”“社会-文化”四个内容维度。与之相应,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包含了大科学工程知识生产及科技资源科普化研究、科学与政治互动研究、大科学工程与公众理解科学研究、大科学工程科学价值的媒体建构研究等16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大科学工程,在理论上对工程研究、工程哲学研究都有裨益,在实践层面对推动大科学工程相关实践也会有所帮助。但遗憾的是,尽管早在2011年就有学者敏锐发现“工程传播正在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对象和新内容”,但10年后的今天,我国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在学科交叉方面的特点仍未得到体现。
这种情况或由以下原因造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处于工程外部的研究者获得工程内部相关研究素材的难度较大,而工程公开的信息也有限;在工程领域,置身工程内部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工程管理问题,对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此导致从传播学角度审视大科学工程的研究成果匮乏;此外,在工程传播未得到重视的情况下,自然也就很少有学者会注意到从传播学角度开展大科学工程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提出的大科学工程传播的16个研究议题只是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议题之间会相互交叉,议题之外也有可能会有一些研究视角上的创造性突破。之所以提出这16个问题,是希望对大科学工程相关的人文社科领域研究者提供些许启发。未来,要让大科学工程传播研究的体系更加充实、生动、有创造力,需要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文章内容来源于工程研究一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作者系倪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