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1.0 for Windows软件计算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量表得分、共情能力量表得分和科学探究能力量表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此外,分析了各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性,以调查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为标准变量,共情和科学探究能力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剩余变量对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的解释能力。
03.结果与讨论
3.1小学生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的相关分析
小学生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共情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平均分及标准差见表1。
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的平均分为2.02分(0.47分)(满分4分),略高于平均水平。特别是,在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的标准下,“执行计划”(1.99分(0.47分)和“执行”(1.19分(0.49分)的平均分低于“问题识别和分析”(2.21分(0.54分)和“想法产生”(2.38分(0.42分))。因此,韩国小学生在小组合作基础上直接执行创造力的能力相对低于间接执行能力。连同共情能力的分析结果,认知共情的总体平均得分为3.56(0.44),满分为5分。认知共情的从属变量,即观点认同和幻想的平均分分别为3.73(0.56)和3.39(0.60)(满分5分),从而说明韩国小学生在辨别和理解他人观点或情况方面的共情能力高于平均水平。考虑到之前的研究结果,即认知共情与学业成就水平存在显著的静态相关性,韩国小学生的科学成就水平较高可以视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情感共情的总体平均得分为2.67(0.35),满分为5分。此外,情感共情的从属变量,即共情关怀和共情觉醒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69(0.54)和2.65(0.60)(满分5分),略高于平均值。由此可见,韩国小学生对温暖和同情的情感共情能力相对较低,对遇到问题的人有兴趣,而认知共情能力相对较弱。此外,可以看出,韩国小学生在经历与他人相同的情绪时,情绪反应水平较低。最后,科学探究能力分析结果显示,在满分15分中,基础探究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综合得分分别为9.95分(2.28分)和8.85分(2.70分)。这些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学生的基本探究能力水平,如观察和分类,普遍高于依赖于直觉和逻辑推理的综合探究能力水平。
小学生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得分与认知共情、情感共情、基本探究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得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
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得分与认知共情 (r = .480, p <.01),情感共情(r = .453, p<.01)和综合查询能力(r = .427, p<.05) 存在显著的静态相关,与基本探究能力得分无显著相关性。
3.2小学生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为寻找解释小学生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的预测变量,执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3。解释力显著的变量包括情感性共情的共情关怀、认知共情的观点认同和情感共情的共情觉醒,可解释36.3%的变量。
情感共情中的共情关怀解释了23.7%的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的总变量。群体特征可以被认为是影响群体创造力的一个因素,这种特征可以从多样性、一致性和冲突的角度来解释;也就是说,群体的多样性是指属于特定组织或团队的组成成员之间的差异,组成成员的多样性越大,群体创造力表现的可能性就越大。然而,随着群体的多样性增加,群体的组成成员之间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冲突。群体的一致性是指组成成员留在各自群体中的程度。因此,更大的一致性有可能增强群体创造力的表现。最后,群体冲突是指组成成员在追求任务过程中的冲突,如果围绕任务的冲突处于中间水平,则有可能提高群体创造力的表现水平。然而,与共情关怀相对应的共情可以降低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因为群体内部的高度多样性,它可以增加一致性,并帮助维持冲突水平,以追求大约中等冲突水平的任务。
认知共情的观点认同对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的解释占总变量的7.6%。为了使群体问题解决创造性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现,需要在群体成员之间实现有效的沟通。沟通始于自信地理解和接受他人的差异。
最后,情感共情的共情觉醒解释了4.9%的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变量。与他人分享情感的共情觉醒能力,可以解释为通过更敏感地体验要解决的问题情境,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综合探究能力的从属范畴不能显著解释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即综合探究能力的数据转换、数据分析、假设设置、变量控制、泛化虽然与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存在显著相关,但被与这些变量存在显著相关的认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的解释力所掩盖,被认为未能对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视角的解释做出独立贡献。
04.结论与建议
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与认知共情、情感共情、综合探究能力存在显著的静态相关,与基本探究能力无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情对群体创造力问题解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情感共情的共情关怀对群体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解释力最高,其次是认知共情的观点认同。情感共情的共情觉醒对群体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解释力最低。
这些结果表明,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会影响群体创造力的表现。这证实了小学生群体创造力的有效发挥需要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的平衡发展。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共情应该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发展和教育。因此,在科学教育领域,群体创造力教育需要在逻辑理性与共情的和谐中进行。因此,有必要将强调问题解决过程中共情的设计思维作为小学科学课程中群体创造力教育的策略。
此外,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需要在群体创造力教育课程中加以考虑。这是因为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中,综合探究能力各子类别对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的解释不显著,但与群体问题解决创造力显著正相关。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可能有助于共情能力的发展,因为认知共情的观点认同可以通过认知方面的发展来发展,而基于认知发展与他人形成积极关系的过程中,可以发展情感共情的共情关怀和共情觉醒。因此,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可能对换位思考等共情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最终有可能影响情感共情的发展。
考虑到共情变量对群体创造力的解释力较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明确共情与群体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未来调查学生对共情变量的实际情况。此外,有必要在团队中寻找各种可以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变量。(文章内容来源于百研工坊,作者系袁瑜,东南大学脑与学习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