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黑龙江哈尔滨一小区有住户私拆承重墙致200余户居民紧急疏散引发关注。目前,该事件责任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流言:
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承重墙影响了空间或美感,如果需要,可以自行砸掉。其实,承重墙并非寻常墙体,不能随便拆除!那么,如何判断墙体是否为承重墙,能否拆除呢?
分析:房子是怎么站稳的?
我们小时候都搭过积木,深知想把积木搭高可不容易,搭到高处,只要手稍微一晃,就会前功尽弃。小小积木搭个几十厘米高尚且这么不容易,成千上万吨的建筑材料,想搭成我们温暖安全的家就更费劲了。
首先就是材料。搭积木一般只用木头块,可盖房子用的材料就多了。总的来说,矮一些的房子可以用砖砌出来,而常见的高层建筑,则往往需要使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包括砖、混凝土、各种形状尺寸的钢材等等,这些材料各有擅长,配合起来使用,才能让房子既轻巧结实,又对火灾、地震、腐蚀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搭积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搭成有的形状比较容易塌,而有些形状则更稳定些。真正盖房子的时候也是类似,设计得当的结构,能够节约材料,减轻重量。
虽然按结构形式分,常用的建筑结构体系种类繁多,但如果只说住宅,最常见的无非就是三种。
首先是砌体结构,也叫砖混结构。像三四十年前那些只有5-6层的老房子,或者更矮些的老楼,很多都是砌体结构,通俗地说就是拿砖头砌出来的。这样的房子,几乎每面墙都要承受一些重量。这样的老式结构,由于稳定性和抗震性欠佳,正慢慢被淘汰。
接下来是框架结构,这种结构,站稳主要靠的是钢筋混凝土的梁和柱子,特点是建筑空间比较敞亮,但这种结构不太适合建造太高的建筑。现在很多楼层不高的小别墅,都喜欢用框架结构。很多商场、厂房、仓库,也都会使用框架结构。
还有一种是框架-剪力墙结构,这种结构类似框架结构,但是框架中间还有一定数量的剪力墙。由于这种结构体系兼具框架结构空间开敞而剪力墙结构刚度大的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各种高层建筑。
哪些地方不能拆?
简单了解了住宅的常见结构,就可以讨论哪些地方不能拆了。一般来说,可以结合下述初步区分建筑结构中的承重墙和非承重墙。
对砖混结构来说,前边说了它们主要就是靠墙来承重,所以在这样的房子里,大部分横纵墙体都是承重墙,不能拆。而对纯框架结构的房屋来说呢,墙体大部分都不承重,可操作的余地就大很多,但是要记住不能对梁和柱子下手。
从材质上,我们也能看出点门道,一般用标准砖的墙,是承重墙,因为如果是非承重墙的话,往往会使用轻质的加气砖。
墙的厚度也能作为参考标准之一,承重墙往往厚度可达500px以上,而通常120mm及更薄的墙,往往是隔墙,比如用来隔开卫生间、厨房等,这种隔墙通常是可以拆的。
此外还可以根据墙体与梁底的结合处区分,结合处采用斜排砖方法的一般是非承重墙。墙体与梁底间紧密结合的一般是承重墙。
还有个细节要注意,室内墙角或墙体中有柱子凸出的,一般可能是承重的框架结构,可别为了美观给拆掉。
看到这儿,有的朋友可能觉得“行了,学会了,准备开工!”,但是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要想准确地判断结构型式,应当通过查看不动产权证书上的房屋结构具体信息为准。或者咨询专业机构的结构工程设计师。可不要只凭经验判断就作出拆墙的决定。
拆错了墙,后果很严重!
建筑装修中的改造,不能影响到结构体系的主要承重构件,一旦拆错,就可能直接导致墙体开裂,全楼变成危房!
此外,就算拆掉一些承重结构可能当时看不出影响,但也会导致破损处成为建筑的薄弱环节,增加全楼的隐患,一旦遇到地震等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各城市一般都有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一般违法装修过程中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的,由相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如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另外我国《刑法》第114条的规定: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住宅、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说,随意拆除房屋承重墙的后果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甚至还有可能触犯刑律,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从而需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确有工程建筑功能需要,需要对原建筑功能进行改造与加固,比如老旧小区房屋或历史古建筑的加固修缮,必须由具备专业资质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
因此我们自己装修的时候,决定拆墙时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此外,如果发现邻居有疑似涉及到影响结构体系改造或装修的行为,应及时提醒告知对方,若对方不予受理回复,可以联系物业公司,如果小区没有设物业管理公司的话,可以报小区住宅楼所属城市管理执法机构,也可以委托政府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安全鉴定。
其实,为了更合理的户型和更大的面积,想要拆掉一些墙也情有可原,但是千万不要因此铤而走险,只要面积不顾安全,最终害人害己。在拆墙这件事情上,真是胆子小一点,设计稳一点,幸福久一点。
结论
私拆承重墙可能直接导致墙体开裂,全楼变成危房!就算拆掉一些承重结构,可能当时看不出影响,但破损处也会成为建筑的薄弱环节,增加全楼的安全隐患。(文章内容来源于科学辟谣,作者系林煌斌,教授,同济大学工学博士、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