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7月3日,河南永城市两名女子吃凉皮后出现中毒现象,1人死亡,1人仍在重症病房抢救。医生向家属表示,两人是米酵菌酸中毒。7月15日,商丘市委网信办表示,相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等调查结束后,肯定会向外界进行通报。
米酵菌酸食物中毒事件过去也有发生,并多发于每年夏秋两季。公开报道显示:
2020年10月,黑龙江一家9口人在家中聚餐时因食用自制“酸汤子”引发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
2021年6月,7岁女孩因食用泡发两天的木耳,致米酵菌酸中毒,引发多器官衰竭。
案例中的罪魁祸首米酵菌酸,究竟是什么毒物?为何如此凶悍?
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是由椰毒假单胞菌属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食入该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动物中毒,重者可致死亡。
这种毒素会在泡发的木耳中产生,还会产生于发酵的玉米面制品、变质的鲜银耳等食物中。另外,生活中糯米面汤圆、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等都含有此菌,所以这类食物变质后千万不能食用。
米酵菌酸毒素高温“杀不死”
许多菌类都含有营养成分,可以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干的时候,微生物没法生长。一旦泡水,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地滋生多种微生物,变成培养基。一种叫做“椰毒假单胞菌”的致病菌,会产生一种叫做“米酵菌酸”的毒素,其毒性非常凶猛。
这种毒素耐热,一般烹调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毒素大部分不能通过高温来降低或消除,也就是说,变质的食物煮沸后还是会导致人发生呕吐、腹泻、食物中毒等。
米酵菌酸中毒时会有哪些表现
中毒表现进食后2~24小时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体温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达40%~100%。
急救措施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并尽快到医院治疗。凡与患者吃过同种食物的人,不论是否发病,一律送往医院观察、治疗。
不仅如此,对于米酵菌酸,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特效药,只能见招拆招,对症治疗。如果催吐洗胃之后症状仍不能缓解,则需进行血浆置换来将毒素排出。如果毒素已经到达各脏器,又就医不及时,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危及病人生命。
我们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中毒预防严禁用浸泡、霉变的玉米制作食品。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
另外,木耳是致米酵菌酸中毒的最常见食物之一,预防中毒几条建议可供大家参考:
1、建议每次只短时间浸泡当餐食用量的木耳,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
2、黑木耳浸泡后如发现有异味或手摸感觉有粘液产生,应立即丢弃。
3、保持良好的厨房卫生环境,不留剩饭剩菜,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文章内容来源于科普中国资源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