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深稽博考 攒零合整 与时偕行 ——《神奇科学》创作札记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赵致真     发表时间:2022-10-31     阅读次数:    


【提要】

《神奇科学》作为第一部跨媒体可视图书,其创作经验主要有三:一是纸质图书播视频,改造纸媒“平面基因”;二是“小片”也当“大片”做,小实验、大制作、高水准;三是对科学原理深稽博考,立住科普读物的“主心骨”和“定盘星”


一、快着先鞭,纸质图书播视频

2014年5月,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神奇科学》。在中国图书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实现通过扫描二维码播放视频。

应时而生,与时偕行。这样的图书,早一年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从来不同意互联网时代“纸媒将亡”的竦论,并坚信出版物会进化出新的形态。《神奇科学》率先躬行了“互联网+图书”的实践,让纸媒跻身于网络,分惠于线上,获得了融媒体的全新功能。(编者语: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普及,纸质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无论是信息含量、传播时效,还是受众的阅读习惯、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这一形势,科普纸质媒体要想突破重围,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找准方位、主动作为,既要重视内容,又要重视传播形式,把一些独具优势的特色项目做大做强,尽力拓展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的作为空间。五年来,可以播放视频的《神奇科学》畅销四海,先后重印7次,累计发行20万册;2016年科技部推荐的50种优秀科普图书,获得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取得了市场和社会的双重效益。这是我们用自己的作品进行“杂实验”,改造纸媒“平面基因”的首次大捷。

平心而论,与其说科普电视是来“搭救”图书,毋宁说是来“”图书。在中国科普电视的大滑坡中,平台荡然无存,队伍瓦解星散,图书竟能不期然而然,成了科普电视的“避难所”,并在“覆巢之下”保住几个“完卵”。《神奇科学》作为电视节目,从来没有在任何电视台播出,却在纸媒上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科技之光》栏目组这几年摄制的纪录片《播火录》,引进的纪录片《百工探秘》,还有旧作《科技与奥运》和《世博会的科学传奇》(重版),都是到图书行业中去“救亡图存”的。辛酸也罢,庆幸也罢,这是当代中国科普电视的一道景观。

二、全狮搏兔,“小片”也当“大片”做

《科技之光》栏目组曾经制作过不少“大片”,像《神奇科学》这样每集一分半钟的“小片”,虽然是头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尝试,但我们却是以“全狮搏兔”之力精心打造的。

《神奇科学》更是一次重要的“攒零合整”过程。我们多年来陆续收集了几百个科学小实验素材,还曾在《科技春晚》派上用场。我们根据学科均衡、深浅有致、操作简易的原则选出100 集,而最重要的标准是必须“神奇”和“好玩”,看上去“有悖直觉、有违经验、有拂常识”。

许多经典实验全世界都在做,我们博采众长,从材料选取到操作流程进行最优化设计。譬如,为了展示层流和紊流“能去能回”的特性,德国、美国最棒的实验都用精密复杂的微型电机启动,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操作复杂。我们把儿童的泡沫地垫挖出圆孔,用手平稳转动玻璃杯,不但取材方便,而且效果直观。我们不惜做上十几次、几十次实验,尽其在我,只为达到最佳演示效果。

至于拍摄制作,可谓实现了“电视手段总动员”。无影照明、微距摄影、逐格摄影、高速摄影、轨道摇臂、拟现实、动画特技,难免有人说是“杀鸡用牛刀”“螺蛳壳里做道场”,但我们却乐此不疲,只为让科学的“真”和“美”结伴走进孩子的心灵。(编者语:科普创作需要工匠精神方能抵达至境。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没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就没有深入细节的震撼,也无从展现科技之美。

毋庸置疑,《神奇科学》的摄制理念和水准,在世界同类作品中是超群拔萃的。

三、深稽博考,科学原理是根本

读者翻开《神奇科学》,自然会最先关注实验的演示。而对于科普读物来说,讲解其中科学原理,才是真正的“主心骨”和“定盘星”,最能体现一本书的知识含量和科学品质。如果作者对科学原理语焉不详,或强作解人,甚至硬伤累累,那就连科普图书的资质也值得怀疑了。

回到当初对实验的选定,我们不仅要兼顾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领域的合理搭配,还要考虑到相关知识的深浅难易。如同出一份综合考卷,大部分题目的“难度指数”在“中位水准”,也有简单的“送分”题,还会特意选几个难题,满足高水平读者“解渴”“过瘾”的需求。可以说,为这份“考卷”提供“标准答案”,即使是“通才”科学家也很难仅靠拍脑袋而“援笔立就”。我们当初曾设想在网上征求解答,此后尝试过分类“发包”,眼看都不可行,最后只能由主编秉笔起全责了。

谁都无法说清自己不懂的事。首先必须尽量吃透每个实验原理,这对于我来说几乎是个重新学习的过程。每一条解释力求全面、准确、严谨、简洁,并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虽遵从“不苟下一字”的圭臬,仍愿对不少概念点到则止,编者语:同样的科学知识,在不同的科普创作者面前就有不同的阐释。有的科普创作者,只是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声筒,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外一个脑袋;有些科普创作者,在充分吃透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复活知识,让知识还原到它最初被发现的状态,让读者能够经历科学家当初发现知识时的过程,让读者主动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记忆和接受知识。)如“巴西果效应”“单摆同步效应”“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莱顿弗罗斯特现象”“恩绍定理”“布封投针求π”“姆潘巴效应”等。有些实验的原理迄无定论,则须兼收并录。尤其少不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譬如对“腾跃的珠链”,国外网站上讨论热烈,剑桥大学论坛上权威的解释是,“因为珠子之间用细小的金属杆连接,金属杆一端被拉起时,另一端就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如同路路板一样,向下运动的一端会压迫桌面,从而获得向上的推力”。我看后觉得很难苟同,便积极参加网上讨论,并专门改用柔软的棉线来穿珠链,证明了“剑桥版”解释的谬误,最终改造和扩展了实验方案,得出自己的正确结论。

和我的其他科普作品相比,《神奇科学》中写下的几万字也许只能算“断简零墨”和“孤文只义”,但在我的科普经历中,却是一次最倾心的投入、最吃力的劳作,一份我最在意的收成。【文章选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的科普创作与编辑——第四届获奖作品佳作评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志敏、陈玲)】


编者:金涛

作者简介

赵致真:科普作家,科技电视编导及制片人。曾任武汉电视台台长、武汉广播电视局局长,创建大型科普栏目《科技之光》。退休后撰写、编导《科技与奥运》《世博会的科学传奇》《神奇科学》《科技春晚》《播火录》等。

 
上一篇:科学的春天(1976年至今)(三)
下一篇:生存是科幻小说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 ——《逃出母宇宙》创作后记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