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生存是科幻小说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逃出母宇宙》设置了一个极端背景整个宇宙忽然得了绝症(空间急剧收缩),而主人公也从幼年起就得了绝症。于双重绝望中,主人公及所有地球人,仍在奋力求生,从而造就了人类文明的一个“氮闪”时代,天才像礼花一样迸射,人性之花大放异彩。
《逃出母宇宙》这部科幻长篇小说的核心故事来自我此前发表过的短篇小说《活着》,而后者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是对余华先生同名小说的致敬之作,只不过把故事背景从中国社会底层拓展到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了。余华先生的小说以质朴无华的叙述,描写了一个可怜小人物终其一生对“活着”的坚持,而这正是科幻小说的一个永恒主题——生存。(编者语:探讨如人类终极命运这样宏大的命题,科幻小说无疑有着先天优势。其科幻构思通常依附于某个极端背景,再演绎出精彩的故事,由此展开哲理思考。王晋康那些值得关注且往往引发热议的科幻作品,大都可以归入“哲理科的四句短诗幻”之列。)
在《逃出母宇宙》这部小说中,这个主题被总结成两句简短的大白话“活着,留后。”这一主题也被总结为小说中一个主角的四句短诗:
生命是过客,
而死亡永恒。
但死神叹道——
是你赢了。
生存是万千生命——当然也包括人类——的最高目的。人类社会林林总总的道德、法律、情感、本能……就本质而言,都是因这个目的而派生。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在极度发展和精致化之后,与原始目的出现相当的割裂,但本源是不变的。在我另一篇科幻小说《生命之歌》中,我提出了这样的科幻构思:所有生物都有生存欲望,它由上帝镌刻在生物DNA的深处,是回荡在整个宇宙的最雄阔悲壮的生命之歌。这和《逃出母宇宙》在主题上是相通的。
当然,从短篇到长篇,情节被大大丰富了。这部小说设置了这样的极端背景:整个宇宙忽然得了绝症(空间急剧收缩),而主人公也从幼年起就得了绝症。在双重的绝望中,主人公及所有地球人,仍在奋力求生,从而造就了人类文明的一个“氦闪”时代,天才像礼花一样迸射,人性之花大放异彩。人类的求生之路波折重重,先是近地空间的空间暴缩,又发现是全宇宙的空间暴缩,再发现随后会有一个空间暴涨,而暴涨更为可怕,它将使人类的智慧清零……就在这样一波又一波完全的绝望中,人类仍然永不言弃。虽然小说最后没有写光明的结局,但至少他们仍在黑暗之中摸索,前边仍有希望之光。
这部科幻小说的主要人物,从外表到内心,都是中国人。身患绝症的青年天才楚天乐,从母亲和干爹身上继承了坚韧、乐观和仁爱的精神品质。他的妻子鱼乐水善良而乐天,在采访楚天乐的过程中“很随便地”做出了与他结婚的决定,之后便是一生的坚持和快乐。姬人瑞则是一个三国陈宫式的人物,目光敏锐、冷静果断、精于权谋,但内心有一条道德红线不会逾越。一个更复杂的人物是褚贵福。他原是自私霸道、劣迹斑斑的亿万富翁。他慷慨捐赠金钱的初衷是预先买下逃生飞船的船票,保住几十个妻妾儿女的性命。但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这个极端自私的家伙成了时代的伟人。
有人批评这部小说中的所有人物过于圣洁,过于理想化,这些批评有合理的一面。不过我认为,当人类整体处于灭绝边缘时,这个物种的利他主义就会自动强化,所以我认为———至少我希望——在这样的极端灾难之中,人性会更美好,而不是更卑劣。(编者语:世界存在各种可能性。科幻作品通常被认为是略微超前并且看到了这些可能性的“超科学”。它提供了一种在不同环境下探讨当代问题的可能性,它也是在创造一种替代性的历史或情境,是一种探究各种可能形态的“思想实验”。)我希望上帝建造的是伊甸园,而不是黑暗森林。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看,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尽管人类历史上充斥着丑恶血腥,但族群的整体利益最终会压倒个体之间的争斗,否则就不会出现人类的普世价值。我相信,在人类整体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普世价值将真正普世。
就“讴歌人性,直面生存”这个主题而言,《逃出母宇宙》是一部社会小说,或者说是软科幻。但实际上它也是一部比较特殊的硬科幻小说。(编者语:科幻界过去曾有“软”“硬”科幻之说,借以说明不同的科幻类型。作品构思和内容重在展现社会人文还是“硬核”科技,是粗略区分两者的依据所在。而所谓科幻构思,就是小说中一种与科学有关的设定。这种设定基于科学基础和科学理性,它将参与构建小说的整体骨架,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说说“特殊”。这是因为,与我以往的作品不同,文中的主要科幻构思从科学性上说纯属虚构。小说的主要科幻构思是:整个宇宙存在着大致十万年一次的暴涨暴缩,今天的人类文明适逢其会;还有,真空能够激发为二阶真空,从而可以实现亿倍光速的航行;还能继续激发出三阶真空,从而实现时空跃迁;等等。
今天的物理学中没有类似的知识或假说,我也不相信这些构思能变成现实,即使能,也是100万年之后的事了。但只要承认这些假定,其后情节的发展就是浸透在科学理性之中了,一些技术发展也是这些假定的合理延伸。对于某些技术细节,比如空间暴缩区域的扩张速度、何处是极值、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缩短的速度等,我是自己推导出公式进行计算的。敝帚自珍的是,在这部小说中,空间涨缩始终是故事情节的内在推动力,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背景,这正是“核心科幻”的主要特点之一。
所以这部科幻小说还是比较硬的。对无法避免的知识硬块,我尽量使其简单化和分散化,以便于读者阅读。(编者语:科幻中的科学构思未必应当合乎现实的科学理论,其关键在于,是否符合科学的逻辑推理,即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去描写“超现实”的事物或形态。)
但一些读者(尤其是偏于文科的读者)说,还是觉得阅读起来有些艰涩,对作者而言这是一个遗憾。记得有位西方科幻作家说过,小说中出现一个数学或物理公式,读者就会减少一半——不幸的是,我这部小说中竟然有两个物理公式!两个公式按理说是会吓跑所有读者的,所以,我对本书的读者满怀感激之情。
说点写作过程中的小花絮。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灾难开始时,科学家通过研究共同得出结论,这次空间暴缩造成附近空间向太阳系流泻,离太阳越远,流泻速度越高,直至达到某个极值。所以飞船向外逃生是逆水行舟,船速必须超过1/10光速,否则就无法冲出空间逆流。这个结论实际上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具体原因我就不细说了,反正科学界如果共同犯下这个低级错误就显得有点“low”。这是小说的一个“bug”。其实我的初稿里并没有这个“bug”,初稿里有一系列设定,在那些设定下,科学界共同做出那个错误结论,这在当时的认知条件下还是合理的。但这些设定太繁琐,肯定会影响一般读者的阅读快感。我权衡再三,还是忍痛删去了这些繁琐的设定。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当完美逻辑和阅读快感冲突时,宁可舍弃前者。
在国内一线科幻作家中,我是最年长的。我们这代人经历过如此多的坎坷和苦难: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崩溃,改革开放初期的赤贫。虽然曾经处于闭塞、愚昧、自卑、绝望中,但最终中国没有崩溃,我们没有沉沦。有人说,这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才换来中国经济的腾飞,是为确言。《逃出母宇宙》虽然是虚构,是在写未来,写全人类,但就其精神实质来说,何尝不是对这代中国人的赞歌?科幻关注的主要是明天,但科幻作家是站立在今天和昨天的土地上。(编者语:相对于同代的其他科幻作家来说,王晋康这位“出道”较晚的“老”作家有一个甚为独特的优势,那就是丰富的生活阅历。概括一下他的创作,正可谓:偶然闯进科幻文坛,妙笔绘就奇异景观;理性探究人类未来,深层揭示世界内涵。)【文章选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的《科普创作与编辑——第四届获奖作品佳作评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志敏、陈玲)】
编者:尹传红
作者简介
王晋康:中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银河奖桂冠作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