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 首页 > 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化学类科学小品鉴赏(1949年前)(一)
新闻来源: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胡俊平     发表时间:2022-11-01     阅读次数:    


20世纪的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战争给这个时代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化学是一把显著的双刃剑,一方面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难怪硝酸甘油炸药的发明人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1900年设立了当今赫赫有名的诺贝尔奖,期待科学技术能够致力于造福人类。这个时期的化学类科学小品,从写作内容上分成两类,一类是与战争密切相关,如《毒瓦斯》《化学战争的一角》《试验管里看时事》等。另一类就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火柴和花爆》《马兰纸》等。从这些科学小品文的来源来看,以少年和青年人为阅读对象的刊物居多,如《新少年》《中学生活》《开明少年》《读书生活》等。

《读书生活》1934年第1卷第2期上发表了李崇基的科学小品《毒瓦斯》。李崇基原名李生萱,其署名取义于“崇拜高尔基”[1](叶永烈.中国科学小品选(1934—1949)【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2—33.)有意思的是,李崇基就是艾思奇。众所周知,艾思奇是有名的哲学家,他以写哲学小品为主,但也从事自然科学类小品文的撰写,是我国早期的科学小品作家之一。柳漫先生曾言“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与小品作家切实的取得合作,或者索性大家都来尝试地干一下”[2](.论科学小品【J】.太白,1934(1)∶8—9.),这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他的教育背景来看,17岁时留学日本,在福岗高等工业学校冶金系学习。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理工科的学习经历,为他以后创作自然科学的科学小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5年他与李公朴一起编《读书生活》杂志,从第1期到第7期,他每期都发表一篇科学小品。在《太白》半月刊上,他也以“艾思奇”的署名发表了不少科学小品。《毒瓦斯》中,“读者诸君”的称谓奠定了全文的写作语气和基调。作者采用了第二人称的语态,营造出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氛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文中前两段,看似与写作目的无关,作者在文中直言“如果再扯,岂不离题万丈了”。实际上,作者是从读者们的身边事说起,从冬季取暖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说开去,为下文介绍取暖中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知识介绍做好铺垫。当然,作者在介绍冬季的自然条件时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社会上的事,就有些令人愤愤不平”。接下来,李崇基先叙述了报纸上登载的平民百姓烧煤烧炭不小心所酿造的悲剧,警醒读者以防生活中的“毒瓦斯”。说到“毒瓦斯”,作者先把一般人头脑中有失偏颇的概念描述了出来,同时设问“难道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厉害的毒物么”。作者再分别向读者介绍生活中炭火产生的毒瓦斯和战争用的毒瓦斯。直到这,才真正涉及化学知识的要点了。在作者笔下,一个个原子都幻化成了活泼的人,有了人的动作和遵循人类社会的体制:二氧化碳是“碳的每一个原子都和两个氧气原子紧抱起来”,一氧化碳是“每一个碳原子只能严守一夫一妻制来与氧气原子结合”的结果。这些生动的描述,让寻常大众能够轻松地、形象地理解化学分子式的构造了。在说到战争中的毒瓦斯时,作者着重从人体对毒瓦斯产生的反应这个角度来阐述,并配以历史事实加以例证。比如,说到催泪性毒瓦斯,举出了美国旧金山大罢工时警察使用过催泪弹;言及糜烂性毒瓦斯,提到了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第一次使用。从作者描述中毒症状的文字中,读者不仅了解到了毒瓦斯的种类,也不由得对使用毒瓦斯的人强烈谴责和表示愤慨。这篇小品文的结尾,作者点出了毒瓦斯之所以出来害人的根本原因就是“有人要战争”。文末连用两个问句,发人深省,“没有战争,为什么要用它呢?要防御毒瓦斯的毒,不是除了用防毒面罩等等之外,还有更根本的方法吗?”

《读书生活》1935年第2卷第2期上发表了北航(即曹伯韩)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化学战争的一角》。这篇小品文开头概述了帝国主义战场使用化学武器对战士们造成的伤害;战士们“呻吟的声音在愤怒的空气中延绵着,颤抖着”。这些形容词充分体现了对帝国主义惨无人道行径的控诉。小品文的主体部分采用了对话体,叙述了一系列病人与医生的对话。病人的话语主要描述不同化学毒气对身体造成的明显伤害。而医生的话则向病人更清楚地解释发病原因,告诉他们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该如何进行康复保养。比如,第一个病人受毒后“咳嗽,后来呼吸困难、心跳”,这是受到福斯根毒气伤害的结果。医生解释了病人出现症状的原因,并安慰病人“现在经过两天没有危险,危险期已经过去,休息一两个星期便可复原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笔下的病人和医生不是固定的“提出疑惑”和“解答疑惑”的关系。在记录了一个个病例后,医生开始扮演提问角色,问一个将近痊愈的病人“你觉得战场上的毒气,哪些是比较不厉害的呢?”。病人回答“最容易刺激的,反而不厉害……”,病人还提到有经验的老兵善于辨别和防御毒气。这说明,普通大众其实是可以提供实用的经验知识的。文中还充满辩证主义的思想:“科学的发明,可以为人类造幸福的,反而降了巨大的灾祸,这不是科学的过错,只怪得应用科学的人类啊!”文章的结尾饱含了作者情感,“医院里始终是忙碌着,呻吟着。这一切,都是帝国主义者赐予我们的。”字里行间,蕴含了无尽的愤慨。

1936年,黄素封在《新少年》上发表了《铝的故事》。从发表的期刊来看,文章主要的阅读受众是青少年。与前面所述的作品不一样,这篇科学小品整体分成了五个小节。正如题目所言,讲故事是这篇作品的主要写作手法,全篇以不同年代的铝的制备和提炼为中心内容贯穿。作者先以大众对铝称谓的错误说法开篇,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作者旁征博引,讲述了德国化学家维勒(Friedrich Wohler)提炼铝的有趣故事。故事讲述中,举出“卫生丸”消失的生活实例,普及了“升华”这个物理现象;并身临其境般描写维勒用氯化铝和钾小心制备金属铝的实验过程。在第二小节中,作者还是以讲述国外历史故事的方法来说明一个事实:50多年前,铝的价值堪比黄金。接下来的三节中,作者详细地讲述了美国大学的一个名叫荷尔(Charles Martin Hall)的学生用三年的时间在自家木棚里用简易方法提炼出了铝的神奇故事。这个学生采用“诱熔电解取铝法”在条件简陋的操作室中做成了当时大科学家曾失败的工作。第四节文字不多,但是却清晰地记载了荷尔进行科学探索的曲折过程:首先是熔点两千度的高温难以实现,荷尔“穷思熟虑”,“百般实验”,想出了“诱熔法”;选择“萤石”做电解的矿物盐,结果不甚好;采用氟化锰,也失败了;最后换用“冰晶石”,才取得了一点成绩。作者笔下的这位坚持不懈的学生,难怪会被评价为“人人都说踏实,一位肯苦干的学生”。文章的末尾一段,简略介绍了铝的用途。作者幽默地把铝的用处之多说成“罄竹难书”,特意加上了双引号。末句寄以科学未来之希望:“现在世界上还有几千位专家,忙着研究铝的合金和铝的新用途,那么它的将来一定会比现在还重要了。”

沈鼎三于1937年在《新少年》上发表《试验管里看时事》。这篇科学小品文分成了三节,节的标题分别是“纸价为甚么涨得这么高”“甘油贵得不得了”“腌鱼肉吃也用不到那么多的盐”,反映出当时报纸上登载的纸张价格高、甘油价格高、大批盐运到日本这三个社会现象或事件。之所以此文不能单纯地看成是杂文,是因为其中还传递了科学知识。每节的布局基本上都是先轻描社会事件,再详述事件主体的相关化学知识,最后揭示事件发生背后的社会原因。比如,关于纸张,作者先介绍“最近几个月来,各种纸张的价钱涨得非常快。去年六月间,新闻纸张每令(五百张)只要三块多钱,到了去年十二月里,就涨到了四块多一令,而现在,每令的价钱,已涨到五块三角了。”从这些叙述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当时的社会时局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接下来作者用一句话转折,从说时局转到讲知识“要知道纸价为什么涨,先得说纸是甚么东西做成的。”从纸的原料、纸浆的制备、烘干等工序都一一做了介绍。尤其详细介绍了纸张原料中的纤维素这种化学物质,以及用以制作火药的用途。直到这里,终于可以水到渠成地揭示纸张涨价的原因:各国兵工厂制作火药需要的纸浆倍增。任何一个珍惜和平的人,都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作者可谓以小见大,以对纸价上涨的忧虑衬出对时局安定的忧虑。第二节中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一个“化学方程式”。在介绍甘油是制造肥皂的副产品后,作者写了一个化学方程式,只是其中的反应物和产物都是文字,并没有使用化学分子式。第三节中日本需要很多盐的原因自然不是用来腌制鱼肉。作者在揭示日本用盐制造毒气的毒蝎用心后,采用一系列的数字来震撼和震醒国人:“一百吨的食盐,电解之后可制成六十吨的氯,和旁的物质化合之后,可制成一百吨的光气,或二百吨的双光气,或一百六十吨的芥子气。日本现在输了这么多的食盐去,将制成多少吨的毒气来杀人呢?”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正是化学方式两端配平之后计算出的物质质量比例。【文章选自《百年中国优秀科学小品赏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姚义贤、陈晓红、李正伟)】

 
上一篇:生存是科幻小说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 ——《逃出母宇宙》创作后记
下一篇:化学类科学小品鉴赏(1949年前)(二)

宁ICP备2021001770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042号

宁夏科普作家协会  (www.nxkpzx.cn)@202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172号  邮编: 750001 电话: 0951-6851830  Email: nxkpzx09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