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指明某一物种是本土种还是外来种。这一信息非常重要,全书也力图传达这样的思想:本土种是重要的、美好的,值得优先识别、保护和利用的,而对外来种要格外慎重。(编者语:对本土物种的强调,彰显着写作者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各级各类植物园宜优先引种、展示本土物种,有余力之时才可以考虑引进一小部分外来种(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坏影响,在夏威夷,这种例子非常多),不可本末倒置。据我的经验,目前在夏威夷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术界,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尽可能保护好和展示好本土种。当然这也只是在最近才发生的,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学界对本土种也不够重视和尊重。而在国内,对本土种重要性的认识还很不够,特别是各地植物园依然没有把保留和展示本土种作为优先工作来安排。
写作中,我毫不忌讳地把一些生活细节记录下来,一方面忠实保留植物生境信息,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是想避免单调。幸好前有博物学大佬徐霞客和怀特(Gilbert White)树立榜样,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当有人指责时也好找“挡箭牌”。有时,我也会记下自己在特定场合下的所思所想,有些可能是很奇怪的思索,这些代表着一个人类个体面对大自然时的真实感受。我一般是一个人行动,有时在野外搭帐篷过夜,有几次还故意在海边、大瀑布边过夜,这样的机会在人的一生中不会很多。我就是想测试一下,会有怎样的感受。外界有巨大的声响,能入睡吗?结果是,能够。自然之声真的不同于人为噪声,人的耳朵会快速适应,把海浪涛声、瀑布轰鸣声过滤掉。
《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主要关注野生的本地植物,但也用相当篇幅谈到可食用的植物(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因为这涉及先民如何生存,与民族植物学有关。每一个地方的特色食品差不多都与当地的植物有重要关联,植物学作品有义务(编者语:又见使命感,于“文明精英”,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把这一类植物交代清楚。为此,我要到图书馆查一些历史、植物学文献,还要亲自验证,包括加工、品尝。比如对于桑科的面包果、桃金娘科的草莓番石榴、蹄盖蕨科的过沟菜蕨(也称食用双盖蕨),都有多次品尝。
在野外考察和写作过程中,我不断体会到,由政府专门管理的步道(山道)系统非常重要,它是百姓休闲、了解本地动植物和生态变化的极佳场所。而在国内,这类步道还很少见,近些年虽有人呼吁,个别地方略有尝试,但仍然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的写作中,我也有意识地把博物学家洛克(Joseph F.Rock)的故事贯穿始终。(编者语:将科学家个人的贡献及其科研或人生故事与博物知识、自然历史连接展现,是一种综合化的一阶、二阶贯通科普方式,若能把握得好,也应该可以得到综合化的科普效果。)一是他本人是夏威夷本土植物研究的先驱,二是他在中国云南生活过多年,三是我到夏威夷访问的项目也是打着他的旗号,四是洛克描述的植物和场景在野外经常能够碰到,五是洛克的遗迹在夏威夷还有许多(墓地、晚年居住过的大宅子、他获得荣誉博士学位时的相关建筑、校园内他主持引种的大量活体植物),六是我专门采访过他晚年的助手或者说“半个儿子”及遗嘱执行人韦西奇(Paul R.Weissich)先生。
对于夏威夷的各种植物,书中没有平等对待。完全照顾到所有植物是不可能的,仔细描述每个种也没有必要。本土特有种最为重要。书中特别关注檀香科檀香属的各个种及分类问题,它涉及中国古代与夏威夷之间的贸易,这个属的演化也很有意思。在《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之外,我还根据野外考察及文献写成一篇科学史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这也是我依托夏威夷项目发表的唯一论文。我希望自己通过植物这个侧面和视角对夏威夷的介绍,能够帮助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早就与之打交道的一个地方。
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帮助我统计过,《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涉及蕨类植物22科,41种裸子植物3科,4种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离瓣类81科,313种合瓣类26科,172种单子叶植物19科,91种。以上共计151科,621种。王文采院士还专门投书《中国科学报》推荐此书。他说“我过去对夏威夷群岛的植物区系毫无认识,读了该书后对这个孤立的植物区系有了初步了解,收获颇丰,同时感到此书对植物学普及很有意义。”
感谢王文采院士的鼓励。其实我做得不够,今后一定不辜负他的期望,会更加关注植物,不忘书写身边的植物。博物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曾提出一个英文词组:living as a naturalist,字面意思是“像一名博物学家一样过活”,意译便是“博物生存”或“博物人生”。(编者语:最高境界的科普在于忘记科普,活给你看。)【文章选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的《科普创作与编辑——第四届获奖作品佳作评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张志敏、陈玲)】
编者:范春萍
作者简介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所著作品曾获文津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银签奖等。